《二泉映月》教學設計及點評
一、發現風景
1.師:都知《二泉映月》是經典的二胡曲,其實,它還是無錫惠山一道著名的風景。文中不少地方寫到“二泉映月”這一道風景。請翻開書,瀏覽課文,找一找相關句子,畫下來,輕聲讀一讀。
2.交流找到的句子,師適當點撥:要用心尋找。
3.師:老師結合你們的回答,從文中摘錄了四組描寫二泉映月風景的優美詞語。
(屏幕顯示:
茫茫月夜 月光如銀
一泓清泉 靜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來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1)自由讀,再指名讀。(要把字和畫,讀到心里去。)
(2)師:讀著讀著,你有沒有發現,這不僅是詞語,簡直就是——一首詩!一幅畫!
什么叫如詩如畫?這就是!來,讓我們把這種如詩如畫的感覺讀出來。
(齊讀)
(3)師:什么感覺?
師:說得很好,每個人都有感覺,但每個人可以用不同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此美麗的景色,令人陶醉,讓人沉醉。那就是無錫惠山的——二泉映月!
可是,這如詩如畫的景色對那個雙目失明的阿炳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他能看見嗎?這茫茫月夜,如銀月光,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
二、體驗人生
1.師:他什么也看不見。在他的眼前,除了黑暗,還是黑暗;除了孤獨,還是孤獨。就在那個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來到二泉。孩子們,默讀課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個場景。這個時候,阿炳在想些什么?把這些話畫下來,再用心讀一讀。
2.交流。指名讀句子。
3.引讀:月光似水……縈繞在他的耳畔。——
師:長長的句子中有一個詞能最能概括這句話。是什么?(“坎坷”)
齊讀:坎坷!再讀!
4.師:文中哪些地方寫了阿炳的坎坷經歷?
每說一處,都強調——你讀的這句話,寫的只有一個詞:“坎坷”!
5.師:還有許許多多的坎坷,它雖然沒有寫在書上,但一定寫在我們心里。阿炳生活的那個年代,距離我們已經非常遙遠了。要我們走進他的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們發揮想象力,讓自己的感情跟阿炳一樣,我們照樣可以走進七十多年前阿炳生活的那一段歲月。
也許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阿炳出去賣藝,你看,你看到了一個怎么樣的阿炳?
也許,是一個風雨交加的黃昏,阿炳賣完藝以后回來了,拖著沉重的步子回來了,那又是一個什么樣的阿炳?
也許,阿炳在賣藝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個怎么樣的阿炳?
也許就在阿炳自己那間破舊不堪的茅屋里邊,又饑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個怎樣的阿炳?
也許……還有很多也許……來,把你想象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場面說出來。
(學生說話訓練。每交流一個,強調:這就是“坎坷”!)
6.師:這就是坎坷。是啊,你們看到,你們聽到,你們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坎坷經歷。……當這些畫面一幅一幅地呈現在阿炳面前,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一起讀,“漸漸地,漸漸地”,(齊讀)。
7.指名多個學生讀;女生讀;男生讀;齊讀。
三、感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