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教學反思
海倫·凱勒教學反思
《海倫凱勒》這篇文章篇幅比較長,在一課時內精講完這篇課文,必須要長文短教,就這篇課文而言我認為在教學時抓住三個要點:1、海倫凱勒的不幸,2、海倫凱勒的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3、海倫凱勒學成后為殘疾人事業服務,來組織教學。
組織第一部分教學時,要讓學生體會小海倫的雙耳失聰、雙眼失明,人所未有的不幸遭遇。單從文章的語言中學生是無法體驗到的,為了突破教學的難點,我在上課的時候請四位同學用紅領巾蒙住眼睛由別人拉著在教室里走兩圈,讓同學們體驗一下雙目失明的感受。可惜同學們把它當作是游戲,嘻嘻哈哈的,效果不是太好。過后請他們談感受,有的說:“好害怕,好象要掉到萬丈深淵。”還有的說;“恨不得馬上把紅領巾拿掉。”……然后再請同學讀書上的語句,相信體會更深刻些。學生對海倫凱勒不幸遭遇的深切體會其實也是為下文學習海倫凱勒摸盲文、學說話時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作鋪墊。
接著學習第二部分,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要抓住重點語句來體會海倫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在教學時主要抓住兩段話:一段是海倫凱勒如何摸盲文,拼單詞?另一段是海倫凱勒如何學說話的?如教學第一段話:“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先請學生自由讀一下,讀后請他們談談讀后的感受,有的說:“海倫凱勒在摸盲文時是如饑似渴的。”還有的說:“海倫凱勒不分晝夜地拼命摸盲文,體現她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然后請同學們把感受到的分層次地有感情地讀出來。可能我班學生的朗讀能力比較差,朗讀的層次性體現不出來。為了節約時間,其它段落教師引讀一下,學生讀一遍就可以了。
最后一段是海倫凱勒學成后投身到殘疾人的教育事業中去,學生理解上沒有問題。主要是課內要向課外延伸,如:請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關于海倫凱勒的補充資料,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海倫凱勒寫的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興趣的課后去閱讀,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探尋語文的秘密
——《海倫·凱勒》教學反思
歌德:“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王崧舟老師說: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廓清了語文的邊界。即:“內容”是第一邊界,“涵義”是第二邊界,“形式”是第三邊界。
“內容”——人人看得見,不稀奇;“涵義”——“有心人得之”,范圍在縮小;而“形式”呢?“形式”對大多數而言是個“秘密”,只用擁有一雙“語文的眼睛”,才能看得見。
基于這樣的理念,我設計了《海倫·凱勒》的教學設計,下面談談我的設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