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教學反思
《海倫凱勒》教學反思
按既定計劃,今天教學了《海倫凱勒》一課,效果應該說還行。課堂上孩子們理解到位,說得精彩,讀得入情,基本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不過反思這兩課時的教學,有這樣幾點值得推敲、思考。
一、作為老師,是否明白通過初讀課文,孩子到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獲取哪些知識?
以前的課堂教學,大家基本上都沿著這樣的思路進行:細讀課文,看看他或她是個什么樣的人?也或說說這兒描寫的東西怎么樣,美不美,好看不好看?明白什么樣的道理……說白了,就是用文字來推斷人物的特點和文章表達的道理,而且這些大多都是放在第二課時進行教學。
其實殊不知,這些東西根本不用老師多講,學生在初讀課文后是可以自行獲得的。就像在初讀《海倫凱勒》一課后,我問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海倫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學生們說得很好,比如“海倫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海倫勇敢、頑強”、“海倫身體殘疾但心靈健康美好”……那么如果再把這些放在第二課時教學,豈不是帶著學生兜圈圈浪費時間嗎?
至此,我想作為一名老師,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們初讀課文后到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獲取哪些東西,這樣才能決定第二課時要教學哪些東西。
二、教語言轉變到教言語。
既然學生們一讀都能知道海倫不怕困難,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那么如果課堂上老師再讓學生只為推斷海倫所具有的品質而去讀語言,關注語言,就是多余的。這時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獲得的初步知識,再去細讀課文,關注課文是如何言語的,也就是課文是如何寫的。這樣教學起來,感覺效果不錯。
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至關重要。
創設情境是一種方法,但那不是根本。根本的方法是教師能巧妙利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讓學生進入情境。跟著文字的轉換,哭,則哭;笑,則笑。
但如何利用好文本文字?怎樣尋找引導孩子們入情入境的切入點,關鍵點。這,是我進行本課教學后想探究的問題之一。感覺課堂上在這方面處理得還不是很自信。
震撼心靈的不屈不撓——《海倫·凱勒》教學反思
每一遍讀《海倫·凱勒》都如同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為海倫凱勒的不幸遭遇而感傷,為安妮·沙利文老師的無私付出而感動,但是真正震撼心靈的是海倫·凱勒那堅持一生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學生的生活現狀與海倫·凱勒相差太遠了,如何讓學生去體會海倫·凱勒這種與命運抗爭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在備課時反復思考的一個問題。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文章介紹了海倫·凱勒的哪幾件事。學生瀏覽課文,很快就總結出“遭受不幸”“學習盲文”“學習說話”“無私奉獻”四件事,至此,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對文章有了整體的印象。
接下來,我以“遭受不幸”為突破口,引領學生走近海倫·凱勒。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海倫·凱勒“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生活,我借助多媒體出示了一組精美的圖片,有山水,有花鳥,有日月……同時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和鳥鳴聲、水流聲。看到學生驚嘆的表情,我適時引導:“請你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鳥語花香”、“山青水秀”、“詩情畫意”……學生想到的詞還真不少。“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每天我們都可以看到紅花綠草,藍天白云,日月星辰,聽到鳥語蟲鳴,可是……”我話鋒一轉,隨之屏幕背景音樂戛然而止,所有的畫面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寂靜,一團漆黑。我故意讓這寂靜維持了五秒鐘,“這就是海倫·凱勒面對的世界,沒有聲音,沒有色彩,她生活在一個無聲無色的世界里。”此時學生的目光集中在屏幕上的那片黑暗中,我繼續講述“不僅僅如此,有了快樂的事情不能和朋友分享,有了傷心的事情不能向家人傾訴,就連叫一聲‘爸爸’‘媽媽’她都無法做到。”此時此刻,孩子們的內心被深深地觸動了,我讓孩子們帶著自己的感受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他們在朗讀中不知不覺已經進入到海倫的生活世界,用心去體會小海倫的痛苦與絕望,與小海倫產生了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