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讀寫結合,創課堂之精彩----------《海倫凱勒》教學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漸漸地發生著變化。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中除了要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更要注重讀寫結合,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我試著以文本教材為載體,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發散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寫話訓練,強化語文之根本---寫作。因此,我讓學生貼近于課本之中,參與到文本之內,在讀中寫,在寫中悟,賦予語文課堂以力度和深度,使學生得到扎實的語言訓練,語文課堂教學就更有實效。
二、案例描述
《海倫凱勒》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課文通過描述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小海倫學盲文、學說話的故事,感悟海倫凱勒不屈不撓與命運作斗爭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案例中,我力求引領學生反復品味語言,透過文本語言,走進人物內心世界。
課文第四自然段“她不分晝夜。。。。。。摸出了血”集中體現了海倫的“不屈不撓”。但是,課文語句凝練概括,要讀出其中內涵,則需要創設情境,營造適合學生想象與讀寫的最佳氛圍。
師:無論白天黑夜,海倫的世界中只有黑暗。所以她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出示句子“她不分晝夜。。。。。。摸出了血”),所以她學起盲文來如饑似渴。盲文是向外凸出來的,由點數和點位的不同來區分,只能靠著手指慢慢地、仔細的摸讀,這樣的學習遠遠比我們正常人來的困難。你能想象到那份艱難嗎?但是海倫年僅七歲,為了學習,她小小的手指頭竟摸出了血,她會喊一聲疼嗎?她會哭著去找媽媽嗎?
首先,請想象海倫當時學習的情景,邊讀邊想象,肯定可以讀得更好。
(生各自自讀第四自然段。)
師:她是那樣的如饑似渴,她是怎樣如饑似渴呢?
(學生沉思,教師繼續點撥):夏日的午后。。。。。。;冬日的夜晚。。。。。。
指名一學生讀(配樂),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畫面,讓我們也走進海倫的世界。
師:你們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啊?
(生思維活躍,爭相發言)
生:我仿佛看到--早晨,太陽還沒有升起,小海倫就早早起床,摸索到書桌旁開始摸讀盲文了。
生:我仿佛看到—夜已經很深很深了,萬物進入了夢鄉,小海倫卻還在學習盲文呢!
生:我仿佛看到---爸爸媽媽一聲聲的呼喚小海倫吃飯,但海倫似乎沒有聽見,她完完全全沉浸在盲文的學習中了。
師;你們真會想象,的確,小海倫就是這樣不分晝夜,無論嚴寒酷暑,刻苦努力的學習知識啊。但是,我們能不能再想細致些,把其中那不言而喻的艱辛再像畫面一樣展示在大家眼前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眾說紛紜)
生:我仿佛看到---摸讀了一上午的盲文,海倫的小手已是又僵又麻,她只是揉揉雙手,搓搓手指頭,又繼續摸讀起來。
生:我仿佛看到---一陣陣倦意襲來,筋疲力盡的海倫伸伸腰,轉轉脖子,就又扎進了盲文的世界中了。
生:我仿佛看到—冬日里,小海倫的雙手凍得像根紅蘿卜,她不停的把手湊近小嘴哈哈熱氣,又繼續摸讀起盲文來。
生:我仿佛看到—口干舌燥,嗓子開冒煙了,小海倫卻全然不顧,為了學習,她似乎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了。
。。。。。。
師:大家能聯系自己的學習經歷,想的真好,說的也好。正是憑著不屈不撓的意志,小海倫學會了閱讀、書寫和算術,學會了用“手指”說話。這難道不令人敬佩嗎?讓我們再來齊讀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