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說課稿
(二)、感悟啟蒙,體會情感
“唱歌謠”部分
1、質樸的歌謠,甜美的歌聲——感悟母親帶給“我”的美好向往。
(1)、請同學們把課文里的歌謠找出來讀一讀。然后說說你最喜歡哪一首,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生自由讀。課件出示兩首歌謠。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
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②學生交流,談從歌謠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感情朗讀,重點指導讀出歌謠的韻味。【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朗讀感受歌謠的內涵及意蘊美】
2、過渡:同學們讀得好聽,母親唱得更好聽。課件播放農遠資源下載的音頻文件(母親清唱歌謠)
①同學們閉目傾聽,想象——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學生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指導理解并讀好“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這句話。【設計意圖:利用農遠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讓學生沉浸在母親甜美的聲音中,自然而然展開靈動想象,進入文本營造的美好意境。】
(在這個步驟上,農遠資源確實幫了大忙。如何讓學生感受母親聲音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般甜美,猶如花香四溢,若是光靠語言——很難。當時就上共享素材庫找到這段音樂,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母親天籟般的哼唱,讓學生無比陶醉,這下,連“芳香的音韻”這個看起來搭配不當的詞組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釋。而且,學生讀書的聲音也變得無比甜美,動聽。)
3、母親不識字,卻是如何熟記這么動聽的歌謠?
①指名學生談,相機解釋“蓮花落”。
②指導理解“黃河留給家鄉(xiāng)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里的兩個“長”字,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果。
③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它雖然土地貧瘠,部長五谷,但是依然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黃河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給生活在黃河邊上的人們帶來豐富的精神生活。母親用歌謠把故鄉(xiāng)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他真不愧是我的——啟蒙老師!【設計意圖:喚起情感,滲透民族主義教育。】
“講故事”部分
過渡:母親不但會唱甜美的歌謠,還會講故事,講什么故事呢?自由朗讀第六自然段。
1、神奇的故事,圣潔的形象——感懷母親讓“我”展開想象的翅膀。
(1)朗讀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
(2)重點引導了解“……”和理解“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這句話。體會母親對“我”的愛及“我”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3)感情朗讀。
“唱童謠”部分
風趣的童謠,輕松的氣氛——感謝母親賜予“我”天真活潑的童年
多媒體出示: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