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變色龍-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
“是呀,如此難發現的變色龍讓我們發現了,特別是生長這兒的中非工人,他們可能也才見到過一次、兩次,有的甚至還沒有見過了。你想此時他們的心情會怎樣?”
“高興”、“驚喜”、“激動”、“欣喜若狂”、“激動不已”------
此時,我們就是發現變色龍的中非工人,讓我們把心中這份激動說出來吧!
齊讀:“變色龍!變色龍!”中非工人一看就叫了起來。
第二部分中,變色龍雖然行動遲鈍,捕食卻非常的迅速。眼睛的特殊、長于身體的舌頭使得變色龍捕食之迅速。“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形象的描述!
“同學們說得很好,雷聲之快,讓我們還來不及捂住耳朵。這是一種怎樣的速度呀!我們來讀一讀這段話。”
學生朗讀課文:似睡非睡的變色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只是加重了字的讀音,速度一般)“刷”(拖得很長)地伸出它那長得驚人的舌頭。
理解與讀書完全的脫節呀!
“刷-----”(我特意加長了讀音)“變色龍就能捕到空中的彩蝶嗎?”
“不對,應該很快的,非常迅速。”
學生一個個在下面讀著,一遍比一遍短而有力。時候一到,指名學生朗讀,效果讓人意想不到呀!
《變色龍》是一篇以趣味性故事展開,介紹變色龍的特性的文章。作者借用一次摘四季豆時的所見、所聞,引領我們走進變色龍的世界,揭開變色龍的奧秘。讓學生感受到了動物世界的奇妙,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課文通過人物間的對話從變色龍的外形、變色龍的捕食、變色龍如何變色這三個方面描述了變色龍的特征。全文作者采用對話方式敘述,使得語言更加親切自然,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全文語言樸實自然,朗讀時易于上口。作者抓住變色龍的外形、捕食、變色的特征,用提問于回答這樣的方式,將一個個疑問解開,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借鑒處:
6、變色龍
外形 怪
捕食 快
變色 多
板書設計,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它集教材編者的“編路”、課文作者的“文路”、教師的“教路”和學生的“學路”于一體,是學生視覺直觀感知的簡明扼要的教學信息。它能吸引學生注意,加深印象,幫助學生掌握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示范理解課文的方法步驟,培養自學能力;提示怎樣把一篇文章概括成一個提綱,培養抽象概括能力。好的板書像一溪活水,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匯聚而成;又在教學中,在引導學生經歷探究、理解課文的過程中,由局部到整體,由內容到思想,向前流淌。好的板書既有認知價值,又有藝術價值。學生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美的熏陶與享受。基于此,楊老師的板書簡明扼要的把變色龍不同時期的特點用一個字高度概括,幫助孩子來了解變色龍。
修改處:
感悟課文最后一段。
1、變色龍樣子奇特、捕食神速、變色有趣,如果能捉一只帶回家玩,那該多好啊?行嗎?為什么?
(1)數量不多,很難碰到。
(2)變色龍很可愛,它們有自己的家園,有適應自己生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