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果樹瀑布》教學反思
教學重點的選擇。本文篇幅較長,教學中不可能如精讀課文一般從多個角度入手細致全面地學習文本,只能以點帶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運用所學到的學習方法自學文本,教師充當領路人,適時點撥。我首先從“聽”字入手,要求學生在讀通課文后,分別用波浪線和橫線劃出作者聽到瀑布聲音看到瀑布樣子的句子。然后,我以第一處描寫瀑布聲音和樣子的段落為例,抓重點詞語理解瀑布的聲音和外形,并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接著,我小結這一學習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完成第二處。最后一處,我范讀引領情感,學生齊讀感受瀑布帶給作者的震撼。這樣的預設是努力想體現以點帶面的教學主程序,并展現從扶到放,由品詞析句的體會到感情誦讀的體驗的過程。然而,在教學實施中,由于對第一處瀑布的聲和形的品讀交錯進行,學生的發言有時針對性不強,學習效率降低。而且,這一“扶”沒“扶”穩,學生自主學習“跌跌撞撞”,自學后的交流出現冷場。因此,對教學重點重新審視,發覺重點不夠明確:既然“聽”為題眼,以“聽”入手,就可以指引學生關注描寫瀑布聲音的句子,通過不斷地讀和比較,去發現聽到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如此高屋建瓴,帶動整篇文本的學習,既能更明確地把握重點,又能使教學主程序更加明晰,或許還能將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圓潤地統一。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會更強。
2.怎樣在本文的教學中體現出高段的特色?
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文質兼美。我們都知道學習這類文章必須重視讀和積累。但是,如果找不到教學的切入點和教學主程序,往往會陷入到沒有目標的泛讀之中,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幫助不大。我覺得高段的閱讀教學,每一節課都應有針對的體現出高段的教學特色來。就這篇課文而言,我覺得過程得體現層次,閱讀應追求多樣,積累要抓住特色。
教學過程的層次性一直是我在解讀這一課時最大的困惑。寫景的文章,讓人感覺文字比較散,況且是一課時完成教學的選讀課文,很難理出層次。在預設中,盡管極力往這一方面靠近,可是想不出切實可行的操作性策略,所以在教學實際中,我只能牽著學生的鼻子在文本中走一遍,生怕一松手,自己不知該如何調控,教學塊面沒有錯落層進感。其實,這類文章文字散的缺點也恰恰是一可利用點。教學時,若是只以瀑布聲音的幾句話為重點,可以在學生找到后以指名讀、齊讀等方式讀通順,了解意思,然后默讀思考:描寫聲音有什么相同之處,交流后指導讀;接著,以“描寫聲音有什么不同之處”一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移步換景所聽到的聲音的變化和不同,體會所用的比喻的妥貼性等等,最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隨著認識的深入,情感有所變化。
高段的閱讀除了繼續練習朗讀之外,還需要有一定速度地默讀,快速瀏覽,學會誦讀等。本課教學時,我有好幾個讓學生抓關鍵詞品味的環節,學生發言積極,講了很多,可是落實到讀時,我更多的是安排指名讀和齊讀,而忽視了其它幾種讀書方法的訓練,整節課讀的方式單薄,讀的時間不足。
積累這一關,我有意識地布置了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將文中表示聽到的瀑布聲的詞語寫在摘錄本上。此時想想,雖然有了這一意識,但做得不夠到位,可以將表示聲音的詞分類摘抄,還可以摘抄形容水聲的比喻句。這樣訓練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歸類記憶。
以上瑣思,懇請專家、同行斧正。遺憾永在,反思不停,愿做一支會思想的蘆葦,在風雨中勇敢地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