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體悟中觸摸詞的情韻——《清平樂 村居》教學思考
《清平樂村居》(蘇教版第九冊)是辛棄疾筆下不多見的一首質樸、清新的田園詞。茅檐、小溪、青草、翁媼、孩童共同構成了一幅恬靜、祥和的田園生活圖景,表達了詞人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學這首詞,我主要采用“誦讀體悟”的方法,引領學生讀出音律,讀出畫面,讀出情韻。
一、在誦讀中感受節奏讀出音律。
課始,從背誦耳熟能詳的古詩入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的韻律和節奏,為學生首次接觸“詞”創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圍,也為初讀“詞”提供借鑒的經驗。在和古詩的比較發現中認識“詞”之后,要求學生初讀課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嘗試按照以往誦讀古詩的經驗讀出詞的節奏和韻律。在學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和“感覺”朗讀之后,教師請同學交流朗讀,“集思廣益”,引導學生立足于文本整體,抓住關鍵詞句正音析義,讓學生沉入言語,一遍一遍地與言語“親密接觸”。借助圖畫,初步理解“相媚好”“無賴”的意思,借助字典聯系“剝香蕉”“剝花生”等生活用語辨別多音字“剝”的讀音,通過朗讀下闋發現“蓮蓬”的“蓬”在詞中不讀輕聲,是因為古詞講究押韻。在經歷了互相間的交流互補中,學生不斷改進和完善朗讀,不僅讀正確讀流利,還讀出了節奏、停頓和音律。
二、在誦讀中展開聯想讀出畫面。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詞也是一樣,“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這首詞短短的46個字,卻展現了一幅幅鮮活生動的鄉村生活圖畫。教學中,幫助學生把文字轉換成圖畫,使文字有聲、有色、有形,從而初步而整體地把握詞的主要內容。“讀到‘村居’,你會想到那些農村生活的圖景呢?”學生經驗中的農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過交流,很快的,孩子們紛紛走近了鄉村綠野,走近了農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棄疾筆下的‘村居’又向我們描繪了怎樣的情景呢?咱們反復讀課文邊讀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的閱讀期待被激發,在一遍一遍的誦讀中,“村居”的圖畫由模糊到清晰,由單一到豐富,由無聲到有聲,由靜止到靈動,不斷地呈現、更迭、立體。學生顯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紛紛表達在朗讀“游歷”中的“耳聞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環繞著小村莊,小溪的兩邊,長滿了青青的草,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大圓盤。”“我仿佛看到了滿頭白發的老奶奶和老爺爺正在說著悄悄話,他們是那樣親熱,那樣恩愛。”“我仿佛看到了大兒子在小溪邊的田間除草種豆,大兒子滿臉汗水也顧不得擦一擦。”……讀出畫面的過程就是學生初步理解的過程,在師生對話交流中,教師適時點撥、講解、指導、糾正、評價,學生不僅理解了這首詞的基本意思,而且將辛棄疾筆下恬靜、祥和的農村生活畫卷勾勒出來。
三、在誦讀中激蕩心靈讀出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