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期末復習的內容和方法
一、如何理解詞語
1、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由于詞語的多義性和使用上的靈活性(可以臨時改變用法和詞性),有些詞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必須在復習中著重指導學生“瞻前顧后”,下面,講解幾種理解詞語的好方法。
(1)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
一個詞語,通常由幾個字或幾個詞構成,所以我們只要先分開理解字義、詞義,再組合起來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詞,“忠”有忠誠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釋為忠誠勇敢。又如“艱難險阻”一詞,“艱難”是“困難”,“險阻”有“險惡有阻礙”的意思,“艱難險阻”就可以理解為困難險惡。運用組合法理解詞語時要注意的是,分開解釋字義或詞義時,必須十分準確,否則在合起來理解時就會出差錯,如:“愛不釋手”中的“釋”應該是“放下”,如果錯誤地理解為“解釋”的話,那么合起來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會讓人莫名其妙了。
(2).運用換詞法理解詞語。
漢語中的詞匯是非常豐富的,有些詞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詞語來代替;有些詞則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詞來進行對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結構很復雜。”這句中的“復雜”可以用“不簡單”來代替。
(3).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讀書時還要瞻前顧后,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來解釋要解釋的詞語或句子。如《七顆鉆石》這篇課文里有“喜出望外”這個詞語,聯系前文描寫的內容:小女孩為了生病的母親到處去找水,可是哪兒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著了。一覺醒來,她發現罐子里竟裝滿了清亮清亮的水。你就不難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預料的事而特別高興了。
(4)、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敲揣摩——把握變化。
有些詞在實際使用時,詞義有了變化。對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語言環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變化。例如:“他借到一本雜志,貪婪地讀起來。”“貪婪”的本義是貪得無厭。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說不通。引導學生想一想句子講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貪婪”的意思,就能領會這里的“貪婪”是不知滿足,專心入迷的意思了。
(5)、同義詞法。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時,告訴學生找這個詞的同義詞,如“美麗”一詞,它的同義詞是好看,漂亮。等等。
2、成語復習方法
為了突出成語的重要,特將成語單獨作為一部分。成語是漢語中的精粹,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漢語中的成語常常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許多成語都有一個生動有趣、富含哲理的故事,如:杯弓蛇影、天衣無縫、一鳴驚人等。因此,學習成語不僅能積累詞匯,而且能增強閱讀、理解水平,了解歷史,拓寬知識面,另外如果能恰當地使用它,會使語言更精練,更形象生動,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1)、依據教材,回憶并引導學生梳理小學階段學習過的成語,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以語文活動課形式,交流課外學習的常用成語,并達到引導學生注重平時閱讀積累和學以致用的目的。
(3)、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成語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增強興趣,如:成語競猜、成語接龍、成語對聯等游戲性練習。
(4)、可以利用教室中的板報和學習園地,辟成語學習的專欄,由學生編稿、組稿,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