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月光 濃情課堂——評王華英老師《月光啟蒙》的教學
濃情月光 濃情課堂——評王華英老師《月光啟蒙》的教學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8
濃情月光 濃情課堂——評王華英老師《月光啟蒙》的教學
《月光啟蒙》是本學期新選入教材的一篇課文,用以替代原來的《悲壯的一幕》。兩篇文章相比,都是以情見長,但《悲壯的一幕》不免顯得做作了些,(本來就是編造的嘛。┒对鹿鈫⒚伞犯@情真意切。
王華英老師執教的《月光啟蒙》,怎一個“情”字了得!我想學生會被感動,我們聽課的老師也會被感動:一方面是被文本感動著,被月光母親,被作者孫友田所感動;另一面是被課堂所感動,被老師,被學生的課所感動。濃情月光!濃情課堂!
在先前的印象中,王老師好像并不是一個煽情高手,那她又如何在毫無做作的質樸中讓學生沐浴在濃情月光之下,徜徉在濃情課堂之中的呢?我想是得益于體驗式式學習方式的成功運用。
反復“焐”文,讓體驗層層深入。
文字背后的情感,往往要通過反復的、多層次的品讀才能為學生所體悟。這堂課的語文味很濃,王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重點語段的反復的“焐”,焐出了味,焐出了情。如在教學“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這一語段時,王老師共安排了四個層次的“焐”文:第一個層次,王老師抓住“三月的和風”這一比喻,喚起學生曾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歌謠的輕柔;第二個層次,她抓住“芳香”這一通感,讓學生由嗅覺的體驗轉移至聽覺的體驗,感受歌謠的動聽;第三個層次,她不失時機地引出“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币痪,讓學生回憶自己兒時被母親摟抱的經歷,感受歌謠中所蘊藏的母親的深情。第四個層次,她引導學生聯系“母親把故鄉給予的愛,親人給予的愛,溶為偉大的母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钡染,讓學生感悟到歌謠中所蘊含的“啟蒙”。教師引領學生一次次和文本做親密地接觸,就一次次走近了母親,讓學生體驗到那濃濃的母愛、質樸的啟蒙。
媒體輔助,創設情境促體驗。
本課所采用的媒體手段,并不復雜,一個ppt課件,畫面也就那么三幅,沒有動畫,但它卻實實在在地起到了創設情境的輔助作用。三幅畫主要的一幅就是課文中的插圖:在如水的月色中,母親正摟著作者在唱歌謠。這一畫面,配合了課文的重點語段,反復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文字、形象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坐在課堂中的學生也如沐浴在那如水的月色中,聆聽著母親那輕柔、甜美、深情的吟唱……第二幅畫面,是母親蒼老甚至于有點丑陋的面容。學生乍一看,有人竟不禁笑出聲來。教師沒有制止,而是滿懷深情地朗誦起本課原文的開頭“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微風吹亂了母親的滿頭白發,如同故鄉的天空飄滿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親忘卻了她給我的那份愛。故鄉的天空不會忘記。是母親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華啟迪我的想象!闭n堂里的笑聲不覺停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感動。此時,教師適時地出示了第三幅畫面:一只慈愛的大手握著一只柔弱的小手。學生的感動、共鳴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