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園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趣”之所在,并在朗讀感悟中體會作者是如何寫的。
2、指導學生隨堂練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這節課繼續學習,指課題,生齊讀。
師:通過上節課初讀,課文給同學們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說:自由、有趣
師相機板書:趣
師:還記得小作者跟著祖父在園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嗎?
生說:栽花、拔草、鏟地、澆水……
師:你栽過花嗎?你拔過草嗎……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咋就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這么有趣了呢?下面我們繼續走進課文,走進我和祖父的園子,感受其中的“趣”,并體會作者是如何寫的。
師出示自學要求:
要求:自主學習
1、自讀課文3—12節,找找哪個自然段寫得最有趣?抓住關鍵詞句,談談自己的感受。
2、品讀課文,體會作者“樸實自然、生動形象”的語言風格。
學生自讀自學。(4分)
交流匯報:
師:你覺得哪兒寫得最有趣?
師根據學生所說,出示相關文字。
第3節:
祖父一天都在園子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園子里邊。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單菜種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踢飛了。
生說
師引導,抓。
(1)怎么瞎鬧的?再讀讀這節。(師板書瞎鬧)
(2)注意這里用了這樣的句式:(哪里……不單……反而……)教師用鼠標點成紅色。齊讀這句。
(3)從這節文字你讀出了什么?(頑皮)
繼續交流,還有哪兒有趣的?
第4節: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那鋤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里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
師引導,抓。
(1)亂勾,說說自己的感受。板書“亂勾”,該勾的沒勾,不該勾的卻被勾掉了,真是亂勾。
(2)這里又用了一個“哪里”。紅色顯示
(3)齊讀“其實哪里是鏟,也不過……”
第12節:
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不過我并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
學生說,師板書:亂鬧
可以看出是亂鬧,跟誰鬧?生說:
師:不管是栽花、拔草、溜土、鏟地,還是澆水,小作者都是在瞎鬧、亂勾、亂鬧。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
生說。
如果是你這樣瞎鬧,結果會怎么樣?
生說
師:作者蕭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園子里有?
大家來讀讀這一段對話,出示:
當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著一片狗尾草時,他問我:“這是什么?”
我說:“谷子。”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著祖父還在笑,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鳥籠上的一頭谷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