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
臨出發時,左宗棠便鄭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復新疆失地的征戰中死去,就用這口棺材收斂他的尸體。
c質疑;
此時此刻,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一問左宗棠?
學生可能提出:左宗棠為什么你面對重重困難,還這樣信心百倍呢?你為什么要抬著棺材上前線?
d角色換位:是啊,我們有這么多的疑問,左宗棠請你告訴大家,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回答出
我們得到的是全國人民的支持;我們是保衛自己的國土,是正義的,敵人是侵略者,正義是永遠能夠戰勝邪惡的;我相信自己的部下是最有戰斗力的,因此有勝利的把握。抬棺材上戰場表明了我決不向外敵低頭,不趕走侵略者決不還朝的決心。
e教師激情導讀:
是啊,從你們的發言中,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一個年愈七旬的老人那顆劇烈跳動的愛國心,那份赤子情,那種為了正義、祖國領土統一英勇無畏、壓倒一切困苦的氣勢。面對左宗棠視死如歸的決心,在場的官兵
怎么樣?——學生接讀
f看圖,此時此刻,看到這口黑漆漆的棺材,西征的戰士們會怎么想?面對強敵,他們又會怎么做?(在這口棺材面前,官兵們紛紛發誓一定為國奮勇殺敵,保衛國土,讓父老親人放心。在強敵面前,他們個個勇往直前,決不后退,如下山的猛虎,殺得敵人片甲不留。)
g伴著戰馬的嘶鳴、伴著這響徹云霄的喊殺聲,讓我們再一次來到西征大軍的身旁,親眼目睹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壯舉。指名讀。
③學習課文13自然段
你還從哪讀懂左宗棠愛國、剛強、堅韌、不屈不撓?
a引導學生認識到:左宗棠憑著滿腔的愛國熱忱,收復了新疆失地,而且,他憑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為新疆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種樹是左公建設新疆中最典型的事例。
b補充資料:他的朋友楊昌浚到西北為他籌備軍務時本以為會看到王之渙《涼州詞》中描繪的景象“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課件,學生齊讀),沒想到看到的卻是片片樹林,寫出了:“新栽柳樹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的詩句。(出課件,學生齊讀)
除了種樹,左宗棠在新疆期間,為保證軍糧供給,發展地方經濟,曾大力興辦屯墾業,其功績遺澤至今。
小結:學到這,我們從左宗棠力排眾議,主動請纓;抬棺出征,收復新疆;植樹造林,建設新疆的壯舉中,從幾萬將士與侵略者的戰斗中,強烈地感受到什么?(愛國情、赤子心)
(2)回讀第十四自然段
①引讀第十四自然段:聽完左公柳名字背后的故事,我們再次凝望它。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它分明就是——
②作者為什么這么說?
作者已經把柳樹看作了愛國將士,看到這柳樹,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樣的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所以說它是精神之樹。因此對它產生了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