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老師薛法根老師教學藝術淺析
從兩節課的教學來看,簡潔精當的板塊避免了紛繁復雜的頭緒擾亂學生的閱讀視線,干凈利落地完成從初讀感知到熟讀成誦再到讀有所悟。第一課時的教學著力于“讀熟”,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樸實無華而又扎實有效,既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整體把握文本,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將“課標”中所提及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落到了實處。第二課時的教學不囿于文本,大膽地對文本進行“重組”,別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有效地推進了文本的學習。比如第一環節,從詞串到故事,由聽故事到講故事,步步深入,層層推進,完成了復述故事的教學目標。而對于表演這個環節的設計更是語文味十足,薛老師沒有急于讓學生去表演,而是先讓學生練習對話,并明確地提出要注意提示語,注意神態、語氣、動作,先想一想再讀一讀。這種將想象與感悟糅合在一起的方法,有效地刺激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讓學生饒有興致地走進文本,穿行于語言文字之中,去品味、涵詠。至此,薛老師仍沒有讓學生去表演,而是讓全班同學做導演,為即將表演的兩位同學提建議。我以為,語文課不是培養演員的課程,所以語文課堂中的表演絕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一種促進學生潛心會文、揣摩文字神韻的手段。此時的提建議則很好地促使學生去咬文嚼字,領悟言中之情、言外之意,落實了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
二、富有思維含量的對話讓課堂豐厚起來。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兩位前輩的論述指明了閱讀教學的一個最為本質的方法!罢n標”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蹦敲矗乙詾椤白x”是“對話”的中介與憑借,“對話”是建構在讀書基礎之上生成的一種“言語智慧”,是學生感悟、吸收文本語言后獲得的發展性言語。這種“言語”絕非靠幾遍有口無心、漫無目的的讀書后便可獲得的,它取決于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這讓我想起一句古話:熟讀精思子自知。這句話不正是告訴我們思考應伴隨著讀書,讀書不僅是通過發音器官念出字音的過程,它還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即:口誦心維。惟有如此讀書,師生對話才不會成為一問一答式的“機械運動”,惟有如此讀書,學生才能成為文本的“知音”。
請看《天鵝的故事》的教學片斷:
師:剛才同學們朗讀了自己覺得寫得精彩的段落,真是英雄所見略同。的確,一只老天鵝破冰、一群天鵝破冰這三個段落寫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靜心體會,尤其是對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動的詞句,最好靜下來,想一想:這個詞、句表達了什么意思?為什么這么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默讀這三個段落,將自己的感受寫在詞句邊上。
[學生潛心讀書、寫感受,教師巡視并作個別點撥。]
師:同學們學得是那樣專心,老師很感動。誰愿意第一個交流?
生:我讀到老天鵝“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這一句時,感受到老天鵝很堅強,有一種奮不顧身的精神。
師:你能從中讀出老天鵝的精神來,了不起!對這個句子,還有不同的感受嗎?
生:我讀到這里,心想:老天鵝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長的,砸在這堅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會受內傷。但是,為了找到食物,為了能夠活下去,老天鵝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這是多么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