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三上)《我想》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1.認識文中13個生字,并能理解“花苞、汲取、柔軟、篷帳”等詞語的意思。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3.使學生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4.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仿照課文第三節再續編一段。
5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思想教育。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老師請同學們先聽一段錄音。現在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一邊聽一邊想,然后說一說你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上課伊始,教師用一段“鳥語花香”的錄音來再現大自然的美好,以激起學生想象的欲望。)
師:那你們能不能幻想一下在生活中還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呢?
(這一問,再次激起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的思維開始拓寬。)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篇課文《我想》。
(教師巧妙的導人,使學生明白了幻想和想象的意思,激發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解字詞
1.自己先獨立讀文,一邊讀一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2.和同桌互相說一說你又學會了什么。
3.大屏幕打出文中重要的詞所在的句子,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意。
(1)帶著一串花苞,隨著風兒悠蕩。
(2)伸進濕軟的土地,汲取甜美的營養。
(3)長成一座綠色的篷帳。
(4)看白云多柔軟,瞧太陽多明亮。
三、細讀課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組讀課文,講一講自己讀懂了什么,讀時想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2.全班交流小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
(1)遙遠的地方會是哪里?飛到那里干什么?
(2)為什么還要和爸爸、媽媽商量商量……
學生解答不出的地方教師可適當點撥。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繼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習慣)
四、品讀課文。加深理解
1.師生分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師生互相評一評哪些地方讀得好,還有什么不足之處。
2.學生練讀。說一說每小節寫的是什么。
3.嘗試背誦。
(這一環節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使課堂氣氛更加濃厚。同時又注重培養學生概括段意的能力。)
五、發揮想象,拓展延伸
1.師:你的愿望是什么?你們想不想仿照本文第三小節續編一段,把你的愿望也表達出來?(畫出來、朗讀出來、寫下來都可以)
2.個別學生上臺表演朗讀,展示自己的愿望。
(這篇課文前4小節句式整齊,結構相同,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內化其表達方式。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續寫一段,而且形式不拘一格,不但使學生產生了新奇感,同時又激發了創造的情感。)
六、欣賞圖片。滲透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的愿望真好!老師也被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所感動。老師也畫了兩幅圖畫,我們來欣賞一下。說一說你看后的感覺。
七、簡評
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服務者。教師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聽、說、讀、寫、畫、演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一個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真切受到課文的熏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非常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及表達的機會,使學生進發出思維的火花、創造的激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