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寒山寺歷經滄桑,現存建筑是清末重建的,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蒼松翠柏,林木茂盛,其中最有特色的櫻樹、五葉松都是解放以后日本友人贈送的。每當陽春三月,和煦的春風吹綠江南的時候,寒山寺內一棵棵櫻樹吐芯展芳,淡紅色的櫻花開滿枝頭,五葉松枝繁葉茂,蒼翠欲滴,襯托著寺內的古老建筑,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寒山寺今天已經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吸引著無數的中外游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張繼一生,僅以此詩流傳后世,但僅此一詩,已足夠使他名傳千古。
一千兩百多年前,張繼進京趕考,和天下每位學子一樣,總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歲月能得到報償,總希望「一舉成名天下知」。發榜之日,能夠享受插花游街、馬蹄輕疾的風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榮耀,衣錦還鄉。并能在瓊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風采,親見天子的龍顏。
發榜之日終至。帶著滿腔的期待,張繼上京城去尋找自己的名字。臉上的笑容漸漸抹去,嘴角上揚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來愈緊繃,眉頭愈鎖愈深,心愈揪愈緊……。一滴淚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過這個男子漢的臉頰。
乾坤朗朗,白云悠悠,眾人喧嘩,張繼不解。他落榜了!榜紙那么大那么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此時此刻,他覺得眾人都在看著沒有考上的他,心里都在議論紛紛。羞慚沮喪的張繼,低著頭離開了京城。來到蘇州----人稱水鄉的美麗之都。
和船家議好了價,張繼踏上小舟。船行似風,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馮虛御風,止于蘇州楓橋之下。船行輕疾,而張繼的心卻凝重萬分,愁思濃得化不開。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萬物顯得孤寂,烏鴉嘶啞啼叫,使夜靜得更深沈。霜覆屋瓦,霜結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顆顆凄絕冷絕。落榜的張繼,早已是滿臉秋霜。唉!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離我而去。
岸上江楓如火,江上漁火二三。已是深夜時分了,漁人還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張繼,沒有工作,亦無法安眠。今夜,是一個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鐘聲自凝重的空氣中一聲聲地傳了過來;^水面,撞進張繼的耳中。那鐘聲,在沈浸夢鄉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聲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張繼耳中,卻是一記一記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沈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這無眠的一夜,張繼將愁思化成千古絕唱,寫下了后世人盡皆知的「楓橋夜泊」。榜上無名的他,其名聲竟超過當時上榜的所有人。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就沒有這首好詩;如果張繼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會流傳當世,在這一千兩百多年之后的時代,早已湮沒無聞了。
世事難料,許多事物的價值,皆非當時可定。張繼是上榜好呢?還是落榜好?以當時而言,誰愿意落榜?但以多年后的今日來論當時,張繼落榜落得還真好,因為落榜而有楓橋夜泊,因為楓橋夜泊而使張繼的聲名不朽,那一場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蘇軾超然臺記有云:「彼游于物之內,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如隙中之觀斗,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