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其意是說:「我們對物的好壞觀念常有既定的看法,而憂樂的心里也就由此產生。那些被困在既定觀念中的人,就不知道優(yōu)游物外的樂趣。不懂得凡事要跳出來看的人,就好比在門縫中看人爭斗一樣,又怎能知道勝敗落在誰的身上?這怎不令人大大地悲哀?…….而蘇軾之所以能時時快樂,正是因為他能優(yōu)游于物外的緣故啊!」
張繼的落榜之愁,成為他后來享千古盛名的原因。這苦事到后來竟成為美事一樁,其中之妙,值得我們深思。
以后看事情時,是否也學著換個角度想想看?有一個小男孩,自得其樂地投球、打球,但他常常打不中自己投的球。別人也許會說:「你真是最差的打擊手,連自己投的球都打不到。」但那小男孩卻很快樂地說:「我真是最佳投手,能投出自己都打不到的球!」
美國耶魯大學教務長,有一次問一位同學:「你在班上的成績,是不是列在前面一半之中?」那個學生回答:「不。可是有許多同學排在后面,才使那一半同學的成績排在前面。我便是那后面一半同學中的一個。」沒錯!他正擔任著別人成功的基石呢!
許多事常是很吊詭的,不是嗎?
另外,也學學張繼發(fā)泄愁思的方式吧!落榜之愁,對一個讀書人而言,真是愁得無以復加。但張繼不借酒澆愁,亦不狂歡麻醉自己,也沒有用暴行來泄恨。他用字用詩,一筆一劃,又深又重地刻出自己心中的愁,傳成千古絕唱,亦為古今同愁之人說出心中那萬千愁情。他將愁轉為美事,此愁不傷人不害人反而利人利己。
唐玄宗天寶年間,張繼終于考上進士。之后的張繼如何,我們不知道,但張繼的名字,卻隨著他的落榜之詩----楓橋夜泊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這一定是張繼始料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