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及評析
生:沉默不語。
師:沒有讀不懂的?那老師可要考考你們了?能禁得住考嗎?
生:能!
師:詞中的“翁媼”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爺爺;“媼”指的是老婦人,也就是老奶奶。
師:你怎能么知道“媼”就是老婦人?
生:因為“媼”是“女”字部。
師:你真會學習。這對老夫妻。他們在干什么呢?
生:他們在聊天,在說家常。
師:你是從哪個詞兒知道的?
生:吳音。
師:你知道什么是“吳音”嗎?
生:我想就是當地的方言吧?
師:真是無巧不成書,“吳音”就是以我們蘇州話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為春秋時期這里是吳國的都城,所以這兒的方言又叫“吳音”。誰愿意用“吳音”對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說幾句話?
生:歡迎老師們來到太倉,祝你們在這里生活得開心。
師:多好聽的“吳音”,老師代臺下的老師謝謝你,懂事的孩子。
師:最后一個問題,“無賴”是什么意思?老師注意到你笑了,說說你為什么笑?
生:“無賴”是罵人的話,說人的品質不好。
師:文中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不是的,文中是說那個小孩子天真、活潑。
師:理解了關鍵詞的意思,再讀這首詞,你會有新的收獲。(齊讀)
師: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辛棄疾的這首詞就是一幅村居圖(出示插圖)。大家看,這是文中的插圖。看著這幅圖,你讀懂了詞中的哪幾句?
生:我讀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說的是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條小溪,溪上長著一叢一叢的青草。
師:是呀,你描繪了這一家人的生活環境。
生:我讀懂了第二句,描寫了老翁和老婦人,他們沒什么事,喝著酒,悠閑地說著話,逗樂。
師:詞中除了寫這老兩口,還寫了哪些人?
生:還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在溪東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小兒子很惹人喜愛,一邊玩一邊剝蓮蓬。
師:這幅圖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書:景、人)
四、品讀,感悟詞境
師:短短幾分鐘,同學們自己把這首詞讀準了,讀順了,還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樣才能把這首詞讀出味,讀出情,讀出意境美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邊聽邊想象,用心感受這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教師配樂范讀)
師:你感受到這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
生:美麗的村居圖。
師:你剛才一定看到許多美景,就請你一邊想象美景一邊讀這首詞。(學生朗讀整首詞)
生:我覺得這是一幅幽靜的村居圖。
師:你在用心感受,請你讀出村居的幽靜。(學生朗讀整首詞)
生:我感受到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圖。
師:你就帶著幸福之情讀一讀吧。(學生朗讀整首詞)
師:就這樣,按照詞的韻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詞中去,就能讀得有滋有味。
師:有的同學說這是美麗的村居,你是從哪句感受到的?
生:從“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圖”)師:讀了這句詩,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還有一條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師:這還不夠美呀,你試著把“低小”和“青青草”緩慢點讀,語氣再重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