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案例(通用4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案例 篇1
上課伊始,一切都是那么順利。學生通過自讀質疑、讀中釋疑、角色體驗等方法體會到小作者當時非常不愿意放掉鱸魚的心情。這時,我提出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問題:“既然放掉鱸魚對‘我’來說這么難,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父親做得對不對?”當學生與自己的學習伙伴展開討論后,集體交流開始了。活潑的偉煌第一個站起來說道:“我認為父親做得對,盡管那條鱸魚這么大、這么漂亮,但它畢竟也是一個生命,它也有自己的親人。”機靈的佳鈺接著說:“我也認為父親做得對,但我的理由和偉煌不同。我認為是因為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沒到。”宇鵬早已等不及了,他一邊起身一邊回答:“父親這么做是為了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克制能力,這樣孩子長大以后才不會在社會上吃虧。”沉著的真瑩用她那標準的普通話回答:“我同意佳鈺和宇鵬的看法,但我還要補充一點。父親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從小做一個不貪便宜、有道德的人。”……看著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我不禁心花怒放。當我正準備順勢引入下一個教學環節的時候,一只小手舉了起來,原來是這學期才轉學到我班的小女孩。難道她還有自己的見解?帶著一絲疑惑,我示意她起身發表自己的看法。她說話的聲音比平時還要小,但“我認為父親做得不對”這九個字卻讓在場的每一個人聽得清清楚楚。其他學生睜大一雙雙眼睛,他們不約而同地把視線從江晶的身上移向了我。對于課堂上的這類突發事件,我自信完全有能力處理。我只需一句話:“其他同學同意這樣的看法嗎?”班上那些和我默契相投的孩子,便會爭相發言,幫我“解圍”。可此時的我卻看到江晶那一張五官清晰的臉上有著難以名狀的神情。我迅速調整好自己的教學思路,笑著告訴他:“請說說你的理由,好嗎?”這個女孩振振有詞地說道:“這條鱸魚既不是偷的,又不是搶的,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釣到的。作父親的忍心看著兒子難過嗎?小孩子的這么一點要求,大人都不能滿足嗎?”聽完這樣的理由,我首先表揚了江晶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然后請她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讀懂后面的重點段以后我們再來探討這個話題。接下來的學習過程因為有這樣的閱讀動力,讓師生更加投入。學生借助搜集到的有關資料突破了教學難點,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面臨道德抉擇時,父親的教導給作者的生活和事業帶來的幫助。這時,我請江晶再來談一談他對文中這位父親的看法。小女孩激動地說道:“我的想法轉變了,因為我知道作者之所以能成為紐約著名的建筑設計師,正是由于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這樣的父愛是偉大的。”話音剛落,整個教室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看著她因興奮而漲紅的小臉,我由衷地感到自豪,為我所執教的班級有這樣出色的學生。
教學反思:
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江晶對文本中那位父親的看法就是她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果以教師或其他學生的理解去代替江晶的理解,那必將抹殺孩子的閱讀個性。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在閱讀過程中,多請學生談談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釣魚的啟示>教學案例 篇2
【方案a】
一、課前交流,情感溝通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是第一次給你們上課,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自主提問。)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老師想給你們說什么嗎?老師最想給你們說的是:我最喜歡那些在課堂上大膽發言,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學習的孩子。你們想做這樣的孩子嗎?
二、激趣導入,初讀感悟
師: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學習《釣魚的啟示》。誰愿意上來書寫課題?
生:上黑板前書寫課題。
師:寫得不錯,又非常勇敢,來,我們認識一下。
師:老師為了上好這一課,至少將課文讀了20遍,你們要學好這一課,也得多讀讀課文。雖然課堂上時間有限,我們也要讀幾遍。請同學們仔細地朗讀課文。
(出示朗讀要求。)
(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師:好,剛才大家讀得非常認真。現在我們來匯報讀讀課文,讓聽課的老師也知道這篇課文的內容。你們先推薦一位讀書讀得最好的同學來讀文章的第1~3自然段。
(生:推薦,朗讀。)
師:4~9自然段,哪些同學愿意讀就站起來讀。
師:第10自然段留給平時讀書機會少的同學來讀。
師:第11自然段,大家一起讀。
三、設境質疑,觸發探究
師:同學們讀得可真認真,這么積極、主動,非常了不起。讀書貴在生疑。前些天,老師在讀這篇文章時,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老師,老師想來起去,又把課文多讀了幾遍。你們想知道這是什么問題嗎?我暫時不告訴大家,請同學們再仔細默讀課文,猜猜困惑老師的是一個什么問題,看誰有水平,猜得準?
生:默讀課文,思索。
師:好,請大家大膽地猜,是什么問題困擾著老師?
(生:質疑,提出問題。)
四、呈現專題,合作探究
師:李老師告訴你們,困擾我的問題是什么?
板書問題:
父親在對“我”說:“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這句話時,想過些什么?
生:齊讀問題。
師:反復讀書,認真探究,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下面請同學們分組研究這個問題。
(提出分組研究討論時的策略和方法。)
(生討論研究,教師巡視,點撥引導。)
師:下面請同學們匯報交流,按照分工,一個人發言匯報,小組其他成員補充,其余同學注意傾聽。規則是:先說父親想過什么,然后讀讀文章中相關的句子,后說說自己的理解。
(生匯報交流,師相機點撥。)
父親想過:
1、應該讓兒子把這條大鱸魚放掉;
2、讓兒子放掉這條大鱸魚,兒子做起來會很困難;
3、兒子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會遇到像這樣的“魚”的誘惑;
4、要讓兒子從小就學會抵擋住像大鱸魚那樣的誘惑,對兒子的成長有好處。
……
五、角色表演,展現回憶
師:學到這里,當年那對父子釣魚對話的情境歷歷在目,當年的情境好像就在我們身邊。選擇你最要好的伙伴演一演課文3~9自然段的內容。注意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變化的詞語。
生:自由組合,表演準備。
師:好,哪些同學愿意來表演。
(生:角色表演,師渲染熱鬧氣氛。)
六、想象記敘,拓展深究
師:(出示問題)
想像:作者說,他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寫一件作者是如何抵擋住誘惑人的“魚”的故事。
記實:把你遇到過類似的一件事及怎樣做的寫下來。
生:寫,交流。
七、創寫格言,明理悟情
師:同學們,讀了這個故事,我和大家一樣,深受感動,能否把文中的一句話改寫成自己的格言或自創一句格言。
生:寫。
師:巡視,指名上黑板上書寫格言。
師:我把孟德斯鳩的一句名言送給大家。
板書: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
生:齊讀黑板上的格言。
八、總結全文
師:同學們,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內心不僅充滿了對文中那位父親的崇敬之情,更為作者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而成長為著名的建筑設計師感到高興。同學們,積跬步而至千里,積小流而成江河,正確對待每一件小事吧,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歷練自己,你們必將會成為有道德的人,必將走向人生的輝煌。
【方案b】
一、課前交流,情感溝通
師:同學們,今天,有很多的老師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高興嗎?(生:高興。)那肯定有許多的話要說吧!把你最想說的一句話說出來,看看誰能贏得各位老師的掌聲。
生:說自己最想說的話。
(師:見機引撥,培養學生的信心和勇氣。)
二、激趣導入,初讀感悟
(同方案a)
三、自讀旁注,質疑問難
師:同學們讀得可真認真,這么積極主動,非常了不起。你們讀懂了些什么呢?把讀懂的地方勾出來,旁注自己的感受;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懂,就把它記在卡片上。
生:自主讀書,旁注感受,質疑于卡片上。
(師巡回指導。)
四、匯報交流,解決疑難
師:現在,請同學們把自己讀懂的地方,旁注的感受說一說,其他同學注意傾聽,如果能從別的同學的匯報中弄懂你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就把它從卡片上刪去。好嗎?誰最勇敢。
生:匯報交流,劃掉卡片上的疑難。
師: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弄懂,請把它寫在黑板上。
(在問題后邊寫上自己的名字。)
(生:上講臺把問題寫在黑板上。)
五、自主實踐合作探究
師:黑板上的這些問題,有同學會解答嗎?
(生:解決部分疑難。)
師:剩下的這些問題怎么辦呢?
(生:提出解決問題辦法。)
師: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讀書,現在我們將黑板上的問題分組來解決。每組找一位小老師。誰愿意當小老師。(找到小老師)你怎樣組織大家弄懂這些問題?
(生:分組探究。)
生:匯報交流。
(師相機引導,同時指導分角色朗讀父子之間的對話,或角色表演。此也可放入前部分學生的收獲體會匯報中去。)
六、想象記敘,拓展深究
師:假如你現在就是文中的那位著名建筑設計師,回憶起當年釣魚的那次經歷,深受感動,請你給父親寫一封信,說說你成長中抵擋誘惑人的“魚”的故事。
生:寫交流。
七、創寫格言,明理悟情
(同方案a)
八、總結全文
<釣魚的啟示>教學案例 篇3
一、教學目標
1、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培養學生的語感。
2、 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做遵守社會公德的人。
二、教學重、難點
1、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兒子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2、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三、教學過程
師:老師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德國,有一位中國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畢業以后,他去德國的大公司尋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絕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絕了他,第三家公司還是拒絕了他。他一連找了20多家大公司,結果沒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憑自己的博士文憑和優異成績,找一家小公司應該沒什么問題吧。但是,誰也沒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還是拒絕了他。這位中國留學生憤怒了!他對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說:“請您告訴我,你們為什么要拒絕我?”那位老板說:“對不起,先生。我們從網上找到了一份關于您的記錄。記錄顯示,您在德國留學期間乘坐公共汽車,曾經逃過三次票。”中國留學生吃驚地說:“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難道我的博士文憑還抵不過三次逃票嗎?”德國老板鄭重地說:“是的!先生。我們知道您不缺文憑、不缺知識、不缺能力,但我們認為您缺了一樣東西!正是您缺的這樣東西,讓我們德國人不敢聘用您。”
同學們,我們這位中國留學生缺文憑嗎?缺知識嗎?缺能力嗎?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讓我們一起到《釣魚的啟示》這里去尋找答案。
齊讀課題
生齊讀:釣魚的啟示
師:回顧昨天我們學習的內容,誰來說說這篇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詹姆斯小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鱸魚,但是還沒到釣鱸魚的時間,爸爸叫他把魚 放掉,他不情愿地把魚放了。他從這件事中受到了啟發。
師:歸納得非常完整。初讀課文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生:當時四周都沒有人,爸爸為什么不讓他把魚拿回家呢?
生:為什么他的腦中一片空白?
生:他放了這條魚后,后悔沒有?
生:為什么他為自己的父親而驕傲,也為自己而驕傲?他驕傲的是什么?
師:同學們初讀課文后,產生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時,是一邊讀一邊思考的,真能干!下面老師也有一個問題,可以幫助大家解決問題,想知道嗎?我釣到大鱸魚后,我和爸爸的態度各是什么?從文中找出根據。
生:( 默讀,思考,勾畫)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大家自學的情況。我釣到大鱸魚后,我和爸爸的態度各是什么?
生:我不情愿放魚。爸爸堅決讓我放魚。
師: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不情愿放魚?
生:“過了好長時間,……濺起了不少水花。”從這里看出:這條魚是“我”好不容易才釣到的。
生:“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這鱸魚這么大,這么美,很誘惑人。
生:“到處是靜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周圍沒有人,就是拿回家也沒有人知道的。
師:從哪兒看出爸爸一定要我把魚放掉?
生:父親看了看大魚,又看了看兒子,說:“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得”是一定、必須的意思。從這兒看出父親非常的堅決。
師:爸爸為什么要讓我放掉好不容易釣到的大鱸魚?
生:爸爸是要我從小做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
師:你喜歡這樣的爸爸嗎?為什么?
生:我喜歡這樣的爸爸,因為他是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
師:詹姆斯后悔嗎?
生:他不后悔。我是從“這件事在詹姆斯的記憶中永遠是那樣清晰,他他為自己的父親而驕傲,也為自己而驕傲”看出來的。
師:為什么他為自己的父親而驕傲,也為自己而驕傲?他驕傲的是什么?
生:他為自己有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爸爸而驕傲。他還為自己自覺遵守了規則而驕傲。
師:說得非常好!一起讀讀這段。
生讀:(略)
師:“詹姆斯確實再也沒有釣到過那么大的魚,一條魚和做人的道理哪個更重要?
生:做人的道理。
師:他告訴給他的子孫后代的道理是什么?
生: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板書:不管 …… 都 …… )
師:生活中哪些規定要自覺遵守,請你用上"不管 …… 都 …… "這組詞語。生:(略)
師:生活中,有許多規定,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有沒有要求,都應該自覺遵守。(板書:自覺遵守規定)
師:請給那位中國留學生寫幾句話,說說你的感受和想法。
生:(寫話)
請兩三位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寫的話。
板書設計:
釣魚的啟示
釣魚--------------------------放魚--------------------啟示 自覺遵守規定
高興
緊張 不情愿 驕傲
激動 悲哀
<釣魚的啟示>教學案例 篇4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聽出了你們讀書很用心,有幾處讀得相當好!(多媒體出示)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
師:這句話應該怎樣讀?
生:除了讀出高興之外,還應讀出驚奇之情。
師:你說得真好!那把這兩種情感合起來就是?
生:驚喜!
師:對!是驚喜之情,你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讀嗎?
生:因為鱸魚非常罕見,營養價值高。
師:還有需要補充的嗎?
生:不僅因為鱸魚非常罕見,營養價值高,還因為這是一條特別大的鱸魚。
師:說得精彩極了!大家給點掌聲。能把你的理解讀出來嗎?
生(聲情并茂):大聲地、有感情的朗讀起來。
師:請同學們注意看,這一句話后面的標點符號是句號,我們可以把它換成嘆號嗎?
生:完全可以換成嘆號,這樣更能讀出我驚喜的心情!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看來課本上的東西也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你們要相信自己,敢于向課本挑戰。
《釣魚的啟示》教學案例
今天我上了《釣魚的啟示》一文。在講到“詹姆斯確實再也沒有釣到過那么大的魚,但是那條大魚卻經常會出現在他的眼前──當遇到道德的問題時,這條大魚就會出現在他的眼前”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文中的“魚”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樣做的?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就說出來了,那是誘惑人的財物、金錢、名利。對于后面兩個問題,很多學生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至于他們處理這種情況的方法,大多數學生都會拒絕誘惑。但其中有一個學生說法,讓我感到非常驚訝。他說如果有同學出錢請他做作業,一方面他自己可以得到鍛煉,另一方面他又賺到了錢。我看他說這話時還很神氣。聽他這么一說,我沒有做出任何判斷,而是馬上讓同學們討論這樣做行不行?學生們討論的熱情高漲,少數學生說行,大部分學生說不行,認為那是非常自私的表現,不但沒幫到同學,反而還害了他,這樣的事我們不能做。經過大家的辯論、舉例,那些觀點不同的學生也耷拉著腦袋,深感慚愧。
這個教學環節使我覺得,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一個決斷者,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主動認知才能使他們形成完整的做人態度。而學生通過這樣的一個問題能受到那么大的觸動,這對他們在今后的人生處理任何事情都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