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教學案例
上課伊始,一切都是那么順利。學生通過自讀質疑、讀中釋疑、角色體驗等方法體會到小作者當時非常不愿意放掉鱸魚的心情。這時,我提出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問題:“既然放掉鱸魚對‘我’來說這么難,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父親做得對不對?”當學生與自己的學習伙伴展開討論后,集體交流開始了。活潑的偉煌第一個站起來說道:“我認為父親做得對,盡管那條鱸魚這么大、這么漂亮,但它畢竟也是一個生命,它也有自己的親人。”機靈的佳鈺接著說:“我也認為父親做得對,但我的理由和偉煌不同。我認為是因為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沒到。”宇鵬早已等不及了,他一邊起身一邊回答:“父親這么做是為了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克制能力,這樣孩子長大以后才不會在社會上吃虧。”沉著的真瑩用她那標準的普通話回答:“我同意佳鈺和宇鵬的看法,但我還要補充一點。父親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從小做一個不貪便宜、有道德的人。”……看著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我不禁心花怒放。當我正準備順勢引入下一個教學環節的時候,一只小手舉了起來,原來是這學期才轉學到我班的小女孩。難道她還有自己的見解?帶著一絲疑惑,我示意她起身發表自己的看法。她說話的聲音比平時還要小,但“我認為父親做得不對”這九個字卻讓在場的每一個人聽得清清楚楚。其他學生睜大一雙雙眼睛,他們不約而同地把視線從江晶的身上移向了我。對于課堂上的這類突發事件,我自信完全有能力處理。我只需一句話:“其他同學同意這樣的看法嗎?”班上那些和我默契相投的孩子,便會爭相發言,幫我“解圍”。可此時的我卻看到江晶那一張五官清晰的臉上有著難以名狀的神情。我迅速調整好自己的教學思路,笑著告訴他:“請說說你的理由,好嗎?”這個女孩振振有詞地說道:“這條鱸魚既不是偷的,又不是搶的,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釣到的。作父親的忍心看著兒子難過嗎?小孩子的這么一點要求,大人都不能滿足嗎?”聽完這樣的理由,我首先表揚了江晶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然后請她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讀懂后面的重點段以后我們再來探討這個話題。接下來的學習過程因為有這樣的閱讀動力,讓師生更加投入。學生借助搜集到的有關資料突破了教學難點,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面臨道德抉擇時,父親的教導給作者的生活和事業帶來的幫助。這時,我請江晶再來談一談他對文中這位父親的看法。小女孩激動地說道:“我的想法轉變了,因為我知道作者之所以能成為紐約著名的建筑設計師,正是由于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這樣的父愛是偉大的。”話音剛落,整個教室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看著她因興奮而漲紅的小臉,我由衷地感到自豪,為我所執教的班級有這樣出色的學生。
教學反思:
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江晶對文本中那位父親的看法就是她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果以教師或其他學生的理解去代替江晶的理解,那必將抹殺孩子的閱讀個性。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在閱讀過程中,多請學生談談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