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精選15篇)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1
江蘇省海安縣曲塘鎮中心小學 萬鳳林
《再見了,親人》記敘了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在車站同朝鮮人民告別時的感人情景。課文段落清楚,層次分明,字里行間洋溢出志愿軍戰士對朝鮮人民真摯的強烈的愛。教學這篇課文,在講讀完全文后,我運用語言為學生創設情境,逐段引讀總結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引讀課題。
師:(語言敘述,創設情境)就是這些待我們親如骨肉的親人,我們今天就要與她們分別了。這怎么不叫人依依難舍呢?讓我們滿懷深情,一聲又一聲地向她們告別吧——
生:(接讀)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
2.引讀前三節。
前三節分別描寫了志愿軍戰士與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依依惜別,引讀時可指導學生依次朗讀前三節每節首尾部分。
師:(引讀第一節)瞧!那曾為我們送過打糕,曾為救護我們的傷員失去了小孫孫的大娘來送行了。快,讓我們去向她道別——
生:(接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
師:(引讀第二節)呀!小金花也來了!那次她與媽媽救出老王后,媽媽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她知道后沒有流淚,可現在她哭得淚人似的——
生:(接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淚……
師:(引讀第三節)快看!大嫂也拄著雙拐從人群中擠了過來。她那雙腿就是上次為我們挖野菜時被敵人的炸彈炸傷的呀,讓我們快去扶一扶她——
生:(接讀)大嫂,請回去吧!……
3.引讀最后三節。
師:“嗚——”列車啟動了,親人們緊追著列車,流著淚,揮著手,我們把頭伸出車窗,也流著淚,揮著手,一次又一次地呼喊著——
生:(接讀)再見了,親人!……
全文感情真摯,感人至深。教學時,這樣逐段進行巧妙引讀,在引讀中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培養了他們的語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達到了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2
師:“再見了,親人”中的親人指什么人?
〔抓住題眼,帶領學生深入領會,意在開門見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鮮人民。
生:指課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師:從血緣關系上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是不是“親人”?
生:不是。因為親人是指爸爸、媽媽、兄弟、姐妹……
師: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從血統關系上講雖不是一家人,但從血與火的考驗中結下的友誼看,比親人還要親。誰能用一句話恰當地說出這個意思?
生:親如一家。
生:親密無間。
師:不要只考慮一個詞,用一句話來說。
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師:說得好。中朝人民這種情誼就叫做“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板書)
〔通過剖析“親人”一詞的含義,拎出理解全文的“綱”,意在舉綱以張目!
師:下邊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讀的方法是默讀,畫重點詞語。思考的問題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寫了大娘的幾件事,哪一個事例最能突出表達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讀書時可以輕聲議議。
。▽W生讀書思考,教師巡視,并及時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師:大家讀得很認真。哪個同學把大娘的第一個事例讀給同學們聽聽。(指名朗讀)
師:“造成暫時的供應困難”中“供”應讀第一聲(g#ng),不讀第四聲(g^ng)。請同學們考慮:志愿軍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把┲兴吞俊笔鞘裁匆馑?
生:在最冷的時候給人送去了溫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幫助時,及時地給予幫助。
師:說得不錯。第一個同學講的是這個詞的本義,第二個同學講的是這個詞的比喻義。再請同學們考慮,讀大娘送打糕時,怎樣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艱難、危險?
生:讀時應突出大娘“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這樣能突出大娘愛護志愿軍的精神。
師:請同學們練習讀讀。(生讀)
師:大娘在志愿軍最需要幫助時,冒著生命危險,幫助了志愿軍,事跡動人。但最感人的是哪個事例?
生:大娘丟下小孫孫,救出了志愿軍傷員,這個事例最感動人。
師:這個事例中有兩個詞對比非常強烈,你剛才畫出來了嗎?
生:我畫的是“丟下”、“背進”。
師:“丟下”的是誰?
生:是大娘的小孫孫,她老人家的“唯一”親人。
師: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稱呼“她老人家”既恰當又準確,大家應該向你學習。
〔學生用了一個很有禮貌的稱呼,老師也不忘給予表揚。雖是順便說的題外話,但有明顯的導行作用!
師:那么誰再說說“背進”的是誰?
生:志愿軍傷員。
師:“唯一”親人。說明大娘的小孫孫是個沒爹沒娘的孤兒,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她怎能“丟下”自己的親骨肉呢?可是這時敵機來了,志愿軍傷員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該怎么辦?志愿軍戰士為了朝鮮人民負傷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這不能兩全的緊急關頭,大娘寧愿舍棄親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軍傷員的生命。從這一“丟”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軍戰士——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一段課文中可以抓的詞語很多,李老師抓了“丟下”、“背進”這兩個對比十分強烈的詞,可謂抓住了關鍵。這是因為大娘的一“丟”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與志愿軍傷員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
師:在志愿軍傷員的心目中這位朝鮮媽媽——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通過對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應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中心!
師:第一段我們學得很好。文章按照臨行話別、追憶往事、贊頌友誼三層意思來敘述,請同學們按照這個分層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層。(學生很快分好并說出了起止點。)
師:小金花的媽媽和敵人“同歸于盡”了,這個詞怎么講?
生:一齊走向死亡。
師:意思懂了,但請同學們再想想小金花媽媽的死和敵人的死能相提并論、一樣看待嗎?
生:不能。因為小金花媽媽死得有意義,敵人死得沒有意義,他是壞蛋,他該死。ㄉΓ
師:誰能比較準確地說說小金花媽媽的死和敵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敵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小金花媽媽的死,是為了祖國和中朝人民的友誼,她死得有價值,無尚光榮!
師:你說得好極了!一個是輕于鴻毛,一個是重于泰山,雖然是“同歸”,但死的意義絕對不同!
〔李老師不是就詞論詞,而是聯系課文講清了兩個人死的意義絕然不同。不僅使學生深入地領會了詞語的意思,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處理詞語的一個成功范例!
師:當小金花得知媽媽犧牲后她說了什么?怎么說的?讀課文時要注意描寫她的動作、神態的詞語。
生:可是你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師:“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說明什么?
生:說明小金花恨敵人,痛恨侵略者。
生:強忍悲痛,沒掉一滴眼淚,說明小金花非常剛強。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再讀小金花的話。
(生練讀)
〔李老師通過人物的動作與神態,引導學生體會其內心的思想感情。這不僅使學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媽媽犧牲了,她能強忍悲痛,沒掉一滴眼淚,可是志愿軍叔叔要走了,她卻傷心痛哭,眼淚再也擦不干了。這說明在小金花看來,志愿軍叔叔——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師:在志愿軍戰士看來,小金花和她的媽媽——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通過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應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中心。〕
師:現在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三段。讀書時請同學們注意,看看有幾個“挖”字?
生:用了三個“挖”字。
師:現在請同學們再讀帶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小籃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上挖!
師:志愿軍沒有菜吃,大嫂就挎著小籃子上山挖野菜!昂竺嫔缴系囊安送诠饬恕,請同學們考慮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長時間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陣地上挖!扒把仃嚨亍笔菓撊ネ谝安说牡胤絾?
生:前沿陣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師:為什么?
生:因為前沿陣地是打仗的最前線,非常危險。
師:到處硝煙滾滾,炮聲隆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我想假如她家里沒有菜吃,她無論如何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軍沒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陣地上去挖,而且被敵人的炮彈炸成了殘廢。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軍——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李老師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緊緊扣住三個“挖”字,讓學生體會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險,突出了大嫂和志愿軍的深厚情誼,使學生受到感染。李老師的這一做法,無疑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
師:在志愿軍的心目中,這位大嫂——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通過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應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中心。〕
師:為什么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能有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崇高情誼?
生:因為志愿軍跟朝鮮人民并肩戰斗,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生:因為朝鮮人民和志愿軍同生死,共患難,戰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這種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師:同學們理解得好!正因為中朝兩國人民的戰斗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兩國人民生死與共,患難與共,所以說這種友誼是偉大的友誼,這種感情就叫做“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仍抓住“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予以深究,從而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ㄟ@時課堂忽然響起火車的汽笛聲,機車的排氣聲,火車開動時車輪的滾動聲,火車站上人聲鼎沸,一片“再見了,親人”,“再見了同志們”,“中朝人民友誼萬歲”的呼喊聲。隨著錄音機的樂曲聲,教師引導同學讀課文最后一段。)
師:同學們,讓我們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一起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創設情境,激發想象,讓學生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來朗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謂趁熱打鐵,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最佳時機!
。ㄗx完后又緊扣這組教材的訓練重點,進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關訓練。)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教學難點 :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為親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ǘz查預習
1.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àn
友誼:yì
血泊: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ㄈ┩ㄗx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歌》
(一)創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歌》出國參戰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ǘ┳x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ㄈ┲攸c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炮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心幫助志愿軍,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ㄋ模╋柡で閷W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戰斗友誼是牢不可破的。
2.學會生字新詞。
3.學習運用反問句表達強烈感情的寫法;會把陳述句改成反問句,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建議安排兩教時。第一教時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劃分段落,重點講讀第一段。第二教時學生自學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總結課文。
【教學主要步驟】
一、課前預習,提出要求
1.讀準生字,運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詞。
2.想想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課文中寫了哪些親人,哪些事例?
二、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1.板書課題,提問:通常情況下,什么樣的人稱為親人?課文中的親人指誰?課題上的中心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親人”原指直系家屬,比喻關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鮮人民。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課題上的中心詞是“親人”。)
2.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看課文,聽錄音,讓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進那人頭攢動,相互道別,兩情依依的場景中去。邊聽邊思考:課文圍繞親人寫了哪些內容?(討論后明確:課文分別寫了大娘送打糕,救傷員;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脈絡,劃分段落
接問:根據上面內容該怎樣分段?為什么?(討論后明確:課文前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愛志愿軍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個自然段抒發志愿軍與朝鮮親人的惜別之情,這樣課文可分四段;也可將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為一段。這樣課文就分兩段。)
。ㄒ唬┲v讀第一段,要體現教師的“導”。
1.默讀課文
按照“志愿軍勸大娘不要相送——具體事例寫大娘愛志愿軍——反問句肯定深厚情誼”的順序,給這段話分層。
2.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概括表現大娘愛志愿軍的句子。
。ń涣骱髣澗洌喊四陙,您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
提問: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大娘愛志愿軍?為什么?(突出關鍵詞: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問: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確起承上啟下作用,是個過渡句。)
設問:這句話是怎樣承上的呢?大家齊讀第一層。讀后師述:志愿軍勸大娘不要相送,告訴大娘,我們永遠是不會忘記您的,為什么呢?因為“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這句話就是這樣來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內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樣愛志愿軍的。)
再問:大娘愛志愿軍,文章中具體寫了幾件事?從什么詞語可以看出?學生看書劃詞。(從“記得”、“還記得”兩個詞語能判斷出是寫了兩件事。)
3.指名讀第一件事。
(1)思考:這是一件什么事?(歸納并板書: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讀,找出一個最能體現大娘愛志愿軍且又高度概括的詞語。(交流后劃詞: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課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確: “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物質上的幫助。課文中是指在志愿軍“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況下,大娘為他們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體寫大娘“雪中送炭”的?(劃出句子:“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圈出重點詞。(帶著、頂著、冒著、穿過。)從這些詞你能看出什么?(討論后明確:大娘是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送打糕的,說明大娘對志愿軍懷著多么深厚的情誼。)
。3)指導有感情地讀第一件事。
4.指名讀第二件事:
(1)思考:這是一件什么事?(學生概括回答后板書: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2)劃出最能體現大娘愛志愿軍的兩個關鍵詞。(背進、丟下。)
提問:為什么這兩個詞最能突出大娘愛志愿軍?(討論后明確:這一“丟”、一“背”,集中體現了大娘在危急關頭,首先想到的是志愿軍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親人——的小孫孫?梢姶竽飷壑驹杠妱龠^愛自己的親人。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5.齊讀最后一句
提問:這是一個什么句?誰能把它改為陳述句?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教師小結:
(1)這一段寫志愿軍與大娘在車站話別,追憶了大娘愛志愿軍的兩件事,告訴我們大娘是志愿軍的親人。
(2)我們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學習這一段的:先默讀課文,劃分層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并體會感情。
。ǘ⿲W生自學第二、三段。
師述:課文的第二、三段與第一段在寫法和結構上都基本相同,同學們可以運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自學第二、三段。大家邊讀書,邊思考,邊劃詞句,邊體會。(教師起檢查、引導、歸納和總結的作用。)
1.討論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幾點:
。1)扣住關鍵詞“剛強”,理解小金花的剛強表現在聽到媽媽犧牲的消息時嘴角僅抽動兩下。
。2)抓住重點句:可是你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從小金花的動作、神情、語言中領會小金花的剛強性格。
(3)從小金花和媽媽救偵察員老王的事例中體會小金花愛志愿軍的感情。
2.討論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幾點:
。1)著重抓住過渡句“……也永遠不會忘懷您對我們的深情友誼”,從大嫂架雙拐,不顧山路崎嶇送志愿軍的事,理解大嫂對志愿軍的情誼之深。
。2)抓住重點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陣地上挖,不料敵人的一顆炮彈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保ɡ斫獯笊榱酥驹杠姵陨鲜卟硕活檪人安危,大嫂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感人至深。)
。ㄈ┙虒W第四段,著重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
1.輕讀課文
看“再見了,親人”這樣的句式在文中出現幾次?為什么反復出現?(明確:反復出現三次充分體現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難分難舍之情。三次出現,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
2.提問
志愿軍為什么對朝鮮的土地懷有深深的感情?(討論后明確:志愿軍與朝鮮親人在這塊土地上曾經并肩戰斗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熱愛朝鮮的土地實際上是熱愛朝鮮人民。)
3.接問
“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確:這句話抒發了志愿軍熱愛朝鮮親人的強烈感情。這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導朗讀
速度要慢,語調要輕,“親人”、“土地”、“在一起”要讀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調逐步降低,越來越輕,給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之感。
五、總結課文
提問: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課文中寫了哪些人?哪些事?這些事是圍繞著什么中心寫的?(明確課文的中心是:贊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戰斗友誼,抒發了志愿軍與朝鮮親人的惜別之情。)
[附板書] 再見了,親人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5
本系列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課文的練習題,家長和學生可以下載打印做一下,鞏固課上學到的知識。
《再見了,親人》一
大嫂,請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這樣崎嶇,您架著雙拐,已經送了幾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們只要想起您的雙拐,也永遠不會忘懷您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達萊花開滿山野的時候,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不料敵人的一顆炮彈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傷好以后,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親人”的本義是指______________,在文中“親人”是指______________。
2、“嫂”字用部首查字法應查( ) ,除部首外有 ( )筆。
3、在文中找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坎坷( ) 明白( ) 價值( ) 情深意重( )
4、用“________”劃出反問句。把它改寫成陳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經送了幾十里“這句說明
6、“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請在文中用“~~~”畫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價?
7、大嫂為志愿軍付出這樣高的代價,請你結合課文和資料,想象一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見了,親人》二
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您已經幾夜沒合眼了。您這么大年紀,能支持得住嗎?快回家休息吧!為什么搖頭呢?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不,永遠不會。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gōng gòng)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 全村婦女, 打糕, 炮火, 硝(xiāo qiào)煙, 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在您的幫助下,我們打勝了那次阻擊戰。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yūn hūn)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yí yì),我們怎么能忘懷?
1、我會給文中括號內選擇正確的讀音,用“√”表示。
2、把下列五個表示動作的詞還原到文中的橫線上。
送到 冒著 穿過 帶著 頂著
3、寫反義詞難不倒我。
困難( ) 暫時( ) 封鎖( )
4、這段話寫了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將畫橫線的句子改為陳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聯系課文說一說“雪中送炭”在這里具體指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雪中送炭”之類的事情。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6
課時目標:
1. 細讀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做的事。體會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錄音,燈片
過程:
一. 復習檢查。
1. 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2. 到車站為志愿軍送行,與志愿軍話別的朝鮮人民有許許多多,作者選擇了哪幾個代表?(出示插圖,認一認)
3. 他們分別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
4. 從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為什么稱朝鮮人民是親人呢?讀課文
二. 學習第一節。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導語 :這是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一個感人故事!邊聽邊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響,朗誦帶領學生進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讀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劃圈有關詞句,并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動詞:“帶者,頂著,冒著,穿著,送到
——冒著生命危險很勇敢
、谘┲兴吞俊衲赣H一樣,深情厚誼,慈母般的愛。
③你從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導感情朗讀。
。▽дZ :老師覺得讀好書,要結合一定的語言環境,要抑揚頓挫,語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試讀—指名讀)
。ǘ┛吹谌虑
1. 過渡:是啊,大娘這么大年紀了,還冒著炮火為志愿軍戰士送打糕,這種愛,怎能讓人不感動?但更使人感動的是,邊聽邊想,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情景?
創設情景(音樂,朗誦)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讀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動?找出有關詞句,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燈片)
4. 交流:“丟下,背進,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還高、比 海還深的情誼。
5. 怎樣讀呢?(自由練—指名讀)
。ㄈ┛匆患隆#ǹ戳舜竽餅橹驹杠娤囱a衣服又怎么讓人感動!)
1. 出示:“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你已經幾夜沒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動?為什么? B.怎么讀?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寫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給志愿軍做了這幾件事情?哪句話看出?(出示:八年來------!)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樣關心,愛護志愿軍,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3. 引讀其他部分。
4. 過渡。
四.學習第2、3節
1. 分組學習第2、3節。
1、 2大組讀讀第二節,3、4組讀第三節。思考: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動?找出語句,想想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討論:
3、 大堂交流
△ 、第二節。
從小金花的媽媽犧牲了沒哭,而與志愿軍叔叔分別的日子卻哭了,從中感受小金花與志愿軍之間有親密的情感。
△ 、第三節。
從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雙腿,感受大嫂對志愿軍的一片深情。
4.讀好第2、3節
6. 小結:
現在誰來說說,為什么志愿軍稱朝鮮人民是親人?
五. 引讀第4-6節
1、 創設情景火車鳴笛聲響。
2、 引讀:聽,列車的汽笛聲已響起,此時,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盡的話,流不完的淚,此時,志愿軍發出內心的呼喚——“再見了,親人……”
附:板書:
23、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傷員
小金花 救走了 犧牲了媽媽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雙腿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7
我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力求解決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短缺、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為實現農村中小學教育跨越式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在我縣實施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有三種模式,其中模式一教學光盤播放點,配備有電視機、 dvd播放機和教學點各年級的教學光盤,通過播放教學光盤對學生授課和輔導。下面我根據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談一談如何將教學光盤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中。
一、合理利用教學光盤資源
(一)課程教學類光盤資源內容的特點
目前光盤資源的種類有:課程教學類光盤資源、教學素材類的光盤資源、專題類光盤資源。其中,課程教學類光盤資源是根據農村學校的教學需求,由教育方面的專家和優秀教師為農村學校專門制作,在學科上覆蓋了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科學、音樂、美術等,在內容上覆蓋了文字教材的絕大部分。它按每課題為單元,包含了復習與導入、新課講授、學生活動、鞏固復習,評價和小節等環節,片長大約在20分鐘左右。
。ǘ┖侠碛行У厥褂媒虒W光盤
根據課程教學類光盤資源內容的特點,在教學光盤的使用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避免產生 “教師成為機器的播放者,學生成為看客”。重視發揮教學光盤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讓執教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引導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和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有效地、靈活地使用教學光盤。如:《再見了,親人》一課光盤片長25分鐘,如果完整播放使用,留給學生時間十分有限(只有15分鐘),執教者的輔導與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夠,學習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我們只選擇利用了教學光盤資源大約13分鐘,留給課堂教師和學生27分鐘,其中利用了“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和朝鮮人民與中國人民一道奮勇抵抗”電影片斷、電視教師引導學生認讀生詞、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引導學生學習感悟大娘的故事等,在學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時只利用了電視中教師和學生部分感情朗讀句子作為范讀。整個教學過程是執教者參考教學光盤中的教學設計,由執教者和教學光盤交替“合作”教學。
二、找準教學過程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堂語文教學課成功與否,要看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是否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學生知識、能力是否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逐步提高。由于用光盤進行語文教學有兩個課堂:電視課堂和現實課堂,如果執教者不找二者的結合點,就會感覺思路不清,重點不分,一會兒在放電視,一會兒在組織學生進行語文教學,一會兒光盤教學資源播放錯位,頭、嘴、手忙個不停,感覺整堂語文教學沒有頭緒,教學時間不足,課后執教者自己都不知道講了些什么,更談不上突破教學重、難點。找準了二者的結合點,就會讓執教者做到心中有數,哪些地方由電視教師講,哪些地方由執教教師講,哪些地方讓電視中學生活動,哪些地方讓現實課堂中學生活動,哪些地方讓電視學生和課堂中學生共同參與活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找結合點時做到光盤資源、教材、教師水平、學生情況四結合。
以《再見了,親人》為例,其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封鎖、暫時”等詞語;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情感目標:使學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了解課文重點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比較準確地通過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在設計該課教學時,我們確定以下幾個結合點:
一是抓“情景再現”點,播放教學光盤抗美援朝片斷,揭露侵略者的丑惡嘴臉,表現朝鮮和中國人民一道奮勇抵抗的精神,讓學生體會到對美帝國主義恨和對朝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愛,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
二是抓“收集資料”點,讓電視機里的學生和現實課堂的學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達到信息互相交流和對農村學生信息閉塞的補充。
三是抓“認讀生字”點,讓學生跟著電視中教師教學生學12個生詞。
四是抓“學大娘的故事”點,讓學生看電視機中學生感情朗讀“戰士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打糕。這真是雪中送炭呀!”句子,掌握他們“讀一讀、勾一勾、講一講、說一說”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模仿學習大娘的故事。
五抓“電視教師、學生感情朗讀”點,通過播放電視中教師、學生對“比山還高、比海還深”、“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等句子的感情范讀以及課堂教師領讀和課堂學生讀,升華學生思想感情。
三、正確處理好語文教學中四個互動關系,讓電視課堂與現實課堂融為一體
。ㄒ唬╇娨曋械慕處熍c現實課堂執教者互動
正確處理好電視中的教師與現實課堂執教者的互動關系是搞好光盤教學的基礎。電視中的教師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體,整個教學思路實際上都是圍繞原設計而進行,以體現優秀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同時,電視中的教師通過發揮課堂教師輔助、組織協調作用,讓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材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現實課堂執教者相對于電視中的教師來說是客體,他是客觀適應,跟隨光盤中教師教學思路對課堂學生進行引導、輔助,是引導者、輔助者,但是也可以并應該發揮執教者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適當安排電視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內容,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是靠播放教學光盤所能完成的。比如復習、檢測、反饋信息、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等環節。這些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的延伸,這些教學任務,教學光盤都極難或者說根本無法設計,只有通過現實課堂執教者的檢查和反饋學生信息以及調整教學速度的任務來完成,因此現實課堂的執教者和電視里的教師必須融為一體。在上述課例《再見了,親人》中,當電視教師教學生讀完生字緊接著說:“電視機前的同學,你們能把這些生詞讀準確嗎?請你們也來讀一讀”,現實課堂執教者就應立即組織課堂學生讀生詞;在學習大娘的故事時,電視教師說:“電視機前的同學,你們也按照讀一讀、勾一勾、講一講、說一說的學習方法學習第一自然段,開始吧”,這時現實課堂執教者就應組織學生先讀一讀、勾一勾第一自然段,然后播放電視機中學生講一講、說一說第一自然段教學過程,再組織課堂中的學生學著講一講、說一說第一自然段。
(二)電視中的學生與現實課堂的學生互動
正確處理好電視中的學生與現實課堂的學生互動關系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我縣農村中小學學生生活在偏遠地區,教學條件差,信息閉塞,導致學生學習方法死板,學習能力較低差。在模式一教學中,我們通過電視中的學生與現實課堂的學生相互交流信息,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電視中的學生多是城市里的學生,他們接受新知較快,學習方法較好,學習效果比較突出,因此,我們有必要讓現實課堂中的學生模仿著電視中的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并掌握其學習方法,同時,讓電視中的學生學習情景感染現實課堂的學生,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以有效地提高農村中小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对僖娏,親人》一課中,在學生交流收集有關抗美援朝資料時,我們采取先讓課堂學生進行交流,然后播放電視機中學生收集抗美援朝資料交流情況,這樣就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抗美援朝知識;在學習大娘的故事時,通過播放電視中學生用讀一讀、勾一勾、講一講、說一說的學習方法的學習情景,讓現實課堂的學生學會其學習方法,并模仿著用此法學習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同時,通過電視里的學生與現實課堂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促進了學生的思想感染和升華。
(三)電視中的教師與現實課堂的學生互動
正確處理好電視中的教師與本地課堂學生互動關系是搞好光盤教學的有力保證。為了避免讓課堂學生成為“看客”,教學光盤制作時都有意識地給電視中的教師與本地課堂學生設計了一些互動環節,有電視中的教師給現實課堂學生(光盤教學觀摩學習者)布置任務環節等。同時,光盤教學內容通常只有20分鐘左右,給課堂學生留有自主教與學空間,就是讓課堂學生在互動點動腦、動手,自主學習,逐步提高。只有抓住電視中的教師與現實課堂學生設計的互動環節,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做到電視中的課堂與本地課堂融為一體。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個互動環節,就會造成兩個課堂的分離狀態。在《再見了,親人》課中教學認生字、朗讀感悟大娘故事等環節時,電視中的教師布置了相應的學習任務,這時,課堂學生就要根據電視中的教師要求認真完成。
。ㄋ模┈F實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
正確處理好現實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光盤教學中過程中,雖然執教者的角色定位有所變化,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引導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但執教者仍要根據教學實際和教學光盤內容設計,針對具體內容充分估計學生的思維可能性,掌握好手中的控制鍵,巧妙的設置陷阱型的問題,自然引發生生間的爭辯;引入開放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個性化思維,為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積極利用光盤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視野、增加學習過程的交互、強化學習評價與反饋,促進學生認知水平提高、基本技能培養,促進學生正確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再見了,親人》一課中,在引導學生讀生字時,教師要善于發現生詞讀錯的地方,然后讓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在帶有感情朗讀句子時,要通過同學之間讀、分組讀、對比讀、教師領讀,及時糾正不正確朗讀問題。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其中,自主學習就是在合適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進行學習的活動過程。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根據一定的學習目標,通過共同學習討論研究,使每個學生都達到一定目標的學習活動。按照這一要求,學生只有親自參與和親身實踐,學生知識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光盤教學具有雙空間(即兩個課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電視課堂為主線,以現實課堂為主陣地,讓現實課堂學生模仿著電視中的師生教與學過程,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語文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把教材的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有機統一,把電視教學過程和現實課堂教學過程有機統一,靈活應用教學光盤資源,創設教學情景,運用表演、繪畫、唱歌、情景對話、錄像等多種方式和語文學法指導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沉浸于探索知識的美好境界中,不斷將學生的求知情感推向高潮,讓學生模仿學、指導學、自己學,讓他們自己說、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從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中,我們利用光盤教學中學法指導進行教學,在學習大娘的故事時,學生模仿著電視中的學生“讀一讀、勾一勾、講一講、說一說”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在電視中學生思想感情感染下談體會;在學小金花的故事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前面學到的學習方法,講故事,談感悟;在學大嫂的故事時,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學習方法學習。課堂教師在課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可以采取學生同桌學習、小組學習、全班討論、學生“執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種形式學習,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碰撞,語言的交流,誘發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文章字里行間隱含的情、理的感悟,使學生能學、會學、想學,培養了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從而實現學生合作學習。學生在課堂教師的指導下在學小金花的故事時,我們就采取了分4人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首先明確合作學習小組和任務,然后讓學生在組內充分交流,再請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共同交流,最后由執教者點撥、領讀把交流引向高潮,達到對問題深層次的理解。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8
【教材分析】
《再見了,親人》選自隨軍記者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課文敘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與朝鮮親人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作者在眾多告別場面中,選取三個最有代表性的鏡頭,集中表現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情厚誼。這篇文章語言優美、情感濃郁。既是一篇出色的語言文字訓練教材,同時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進行情感陶冶和心靈凈化的優秀教材。
【達成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2、理解最能表達真情實感的句子,從而理解課文內容和中心,并體會文章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誦。
【設計特色】
1、巧用情境教學法,渲染情境,激發情感共鳴:
這篇文章所敘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個世紀,與學生生活實際有較大的距離。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學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鳴,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本設計充分創設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2、運用有感情朗讀,讀中悟情,讀中悟義: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濃郁。宜用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在讀中理解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偉大友誼;在讀中感受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3、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課文前面的三個自然段結構層次相同,因此可采取舉一反三的方法,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學習,總結學法,再遷移學法,指導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培養自學能力。
4、發揮學生想象能力:
在學習完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后,讓學生思考:在分別時,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會對志愿軍戰士說些什么?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5、切實注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實驗稿)》中提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弊鳛檎Z文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作業布置,不能局限于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于課本知識中,更不能把書面作業作為唯一的形式,作業布置要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滿足學生渴望自主,渴望知識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的需求。布置的三道實踐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一道完成,這也正體現了小學語文作業的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
【設計流程】
一、音樂渲染,引入情境
1、出示紀錄片:
1950年10月19日,志愿軍赴朝鮮的情境。簡介時代背景。(播《志愿軍戰歌》)
2、檢查預習:
⑴ 交流搜集的資料,增強對抗美援朝戰爭、中朝兩國人民友誼的了解,為學文做好鋪墊。
、啤⊥ㄟ^預習,你對課文有了那些了解?
二、運用圖畫,再現情境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實物投影課文插圖):
、拧∫x:
是呀,在分別的時刻有許多朝鮮親人趕來為志愿軍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趕來了一位頭發花白的大娘,志愿軍趕緊迎上去,緊緊握住大娘的手,動情地說──(齊讀第一自然段)。
、啤∽杂奢p聲讀這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詞句。結合背景資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
、恰別讀重點詞句:
理解朝鮮大娘愛護志愿軍戰士勝過愛自己的唯一的親人,體會這是一種怎樣的情誼。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拧∧x二、三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啤≈笇W生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詞語“噩耗”、“同歸于盡”。領悟句子“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恰l想象:
在分別時,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會說些什么?
三、語言描繪,創設情境
引領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教師用飽含深情的語言作為“引語”,誘發學生的感情,并讓學生懷著這樣的感情接讀課文。播放火車啟動聲的錄音,配以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分別的畫面,頓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朗讀起來聲情并茂。)
在火車站上,志愿軍和朝鮮人民真有道不完的離別話,訴不完的離別情。然而就在志愿軍和大娘她們揮淚惜別之際,火車“嗚”地啟動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都并作一聲呼喚──(學生接讀課文)。
火車徐徐開出,那隆隆的車行聲牽動著志愿軍的心。今朝分別不知何時再見,此時,他們心中唯有希望──(學生接讀課文)。
戰士們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風馳電掣向前駛去,此時此刻,淚水模糊了雙眼,要想再說上幾句惜別的話,相距已遠,只能在心頭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學生接讀課文)。
四、小結延伸,體驗情境
1、再見了,親人!這不僅僅是志愿軍戰士的心聲,還是朝鮮人民的心聲。在朝鮮這片土地上,中朝兩國人民并肩戰斗,同生死,共患難,用鮮血凝成為大的友誼。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使中朝人民心心相連,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讓我們深情地道出他們的心聲“再見了,親人!”
2、布置作業:從以下語文實踐活動中任選一項:
、拧“嗬镆晃煌瑢W轉學走了。請你模仿第一自然段,代他以《再見了,母!窞轭},寫一則200字左右的片斷作文。
⑵ 誦詩:
志愿軍戰士在抗美援朝斗爭中,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作。請找一首有感情地朗讀。
、恰⊥扑]描寫抗美援朝的書:《誰是最可愛的人》、《三千里江山》、《凱歌聲中話友誼》。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志愿軍 朝鮮人民
三天三夜 洗補衣裳,幾夜不眠
空肚殺敵 送打糕,昏倒路旁
英勇奮戰 救傷員,失去外孫
流血犧牲 救老王,媽媽犧牲
挖野菜,身受重傷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9
福建省寧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邱衍霖
《再見了,親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抒情散文。教學時要披文入境,以情動人,使語文基本功訓練和情感教育融為一體。
一、理清課文思路。
揭示課題后,教師可提出兩個問題:(1)“親人”指哪些人?為什么稱她們為“親人”?(2)志愿軍戰士懷著怎么的感情跟她們道“再見”?讓學生帶著上述問題通讀全文。然后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審題,理出課文的兩橋頭線索:一是由“再見了,”三字提示的志愿軍戰士與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將離別時依依惜別的感情線索;二是由“親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軍勝如“親人”的敘事線索。
二、認識“親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從“為什么稱她們為親人”的問題導入 ,啟發學生從總體上領悟“親人”的共同特點:她們都曾為了救助志愿軍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犧牲。
進而引導學生按“為了救助志愿軍而不惜作出重大犧牲”這一思路具體認識各位“親人”,并結合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的句子品讀,理解重點詞語。
對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導學生弄清志愿軍戰士和大娘話別時主要追述了哪兩件事。大娘在“我們空著肚子”戰斗,正需要食物時及時送來打糕(理解“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為救護傷員,丟下自己僅有的一個親人小孫孫,而孩子被炸彈炸死了(理解“唯一”)。這樣就能體會大娘對志愿軍戰士那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同樣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與她的媽媽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卻等來了媽媽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噩耗(理解“同歸于盡”、“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為給我們挖野菜而被炮彈炸斷雙腿(理解“這樣高的代價”)。
教師小結:大娘、小金花的媽媽、大嫂他們都把志愿軍戰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親人的生命還重,她們都是志愿軍戰士最親的“親人”。
三、領會告別“親人”的惜別感情。
在上述對具體事例的品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親如骨肉的親人,今天就要分別了。
教師指導學生依次朗讀前面3個自然段中道別的抒情語句。然后教師用“情感引讀”的方法引讀課文后面3個自然段,即教師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誘發學生的感情,并讓學生懷著這樣的感情接讀課文。后面3個自然段,可按火車“啟動”、“徐徐開出”、“飛馳而去”三個過程設計如下“引語”:
。1)在火車站臺上,志愿軍和朝鮮人民真有道不完的離別話,訴不完的離別情。然而就在志愿軍和大娘她們揮淚惜別之際,火車“嗚——”地啟動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千句萬句都并作一聲呼喚,——(學生接讀課文)
。2)火車徐徐開出,那隆隆的車行聲牽動著志愿軍的心。今朝分別不知何時再相見,此時,他們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學生接讀課文)
。3)戰士們深深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卻風馳電掣般向前駛去。戰士們把頭探出窗外,只見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佇立車站,不停地揮手告別。此時此刻,淚水模糊了戰士們的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幾句惜別的話,然而相距已遠,只能默默地在心頭一次又一次地呼喊著,——(學生接讀課文)
飽含感情的“引語”,感染了學生,引導他們把領悟到的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之間的親情,通過朗讀心情抒發。
四、把握課文中心思想。
引導學生再次審題,并思考:朝鮮人民為什么對待中國人民志愿軍勝過親人呢?從而啟發他們從另一個角度注意文中寫到的志愿軍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內容,使課文的“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聚成偉大友誼”的中心得以顯現。在此基礎上,完成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選擇中心思想”的練習;結合課后“思考·練習”第五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最后,讓學生從課文前3個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誦。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10
在當今的教育改革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這課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主線,力圖在互評互議、發散練說方面有所創新,努力在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語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嘗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對歷史、軍事知識非常感興趣。課前學生收集了大量資料,有朝鮮戰爭的起因、雙方力量對比,有五次戰役的經過,還有志愿軍入朝作戰的英雄事跡。學生通過查閱書籍、網上下載,較好地做到了課內外結合。上課一開始由學生自己介紹時代背景,他們的積極性很高,體驗到了收集、整理資料的樂趣。
同學們在預習時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其中比較集中的是: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愿軍戰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我們就帶著問題學習課文第一段。
課上充分練習朗讀,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評議時,不光簡單地對朗讀技巧進行評議,更要引導學生評議同學的朗讀是否體現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從上課情況看,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比如:一個同學說:"我覺得‘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得太平淡了!畱鹗總兛罩亲痈鷶橙似戳巳烊。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打糕。這真是雪中送炭呀!’應該這樣讀……"教師適時點撥:大娘送來的僅僅是食物嗎?引導學生體會到大娘還送來了精神鼓勵和戰勝敵人的決心,生的希望。又比如:一個同學發言:"’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句讀得好。這句中間雖然是逗號,但是他停頓時間長,讓我們好像親眼目睹了那慘烈的一幕。"列車離開的段落,采用引讀,效果也特別好。事實證明,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正是他們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評一評議一議的地方。這樣上課是學生自主地學,屏棄了教師的串講串問。
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參與度,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學習,在時間上給予保障,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
設計發散訓練。既然是話別,應該是雙方的,但是,課文只寫了志愿軍的話,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的話,會說些什么呢?以小組為單位,任選身份,練說,派代表匯報。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代表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有一定水平。這項訓練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鋪墊,可謂一舉多得。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互評互議,發揮小組討論的作用,仿照課文練說,提高語文能力,是本課的特點,效果較好。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11
師:“再見了,親人”中的親人指什么人?
抓住題眼,帶領學生深入領會,意在開門見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鮮人民。
生:指課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師:從血緣關系上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是不是“親人”?
生:不是。因為親人是指爸爸、媽媽、兄弟、姐妹……
師: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從血統關系上講雖不是一家人,但從血與火的考驗中結下的友誼看,比親人還要親。誰能用一句話恰當地說出這個意思?
生:親如一家。
生:親密無間。
師:不要只考慮一個詞,用一句話來說。
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師:說得好。中朝人民這種情誼就叫做“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板書)
〔通過剖析“親人”一詞的含義,拎出理解全文的“綱”,意在舉綱以張目。〕
師:下邊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讀的方法是默讀,畫重點詞語。思考的問題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寫了大娘的幾件事,哪一個事例最能突出表達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讀書時可以輕聲議議。)
。▽W生讀書思考,教師巡視,并及時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師:大家讀得很認真。哪個同學把大娘的第一個事例讀給同學們聽聽。(指名朗讀)
師:“造成暫時的供應困難”中“供”應讀第一聲(gōng),不讀第四聲(gòng)。請同學們考慮:志愿軍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把┲兴吞俊笔鞘裁匆馑?
生:在最冷的時候給人送去了溫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幫助時,及時地給予幫助。
師:說得不錯。第一個同學講的是這個詞的本義,第二個同學講的是這個詞的比喻義。再請同學們考慮,讀大娘送打糕時,怎樣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艱難、危險?
生:讀時應突出大娘“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這樣能突出大娘愛護志愿軍的精神。
師:請同學們練習讀讀。(生讀)
師:大娘在志愿軍最需要幫助時,冒著生命危險,幫助了志愿軍,事跡動人。但最感人的是哪個事例?
生:大娘丟下小孫孫,救出了志愿軍傷員,這個事例最感動人。
師:這個事例中有兩個詞對比非常強烈,你剛才畫出來了嗎?
生:我畫的是“丟下”、“背進”。
師:“丟下”的是誰?
生:是大娘的小孫孫,她老人家的“唯一”親人。
師: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稱呼“她老人家”既恰當又準確,大家應該向你學習。
學生用了一個很有禮貌的稱呼,老師也不忘給予表揚。雖是順便說的題外話,但有明顯的導行作用。
師:那么誰再說說“背進”的是誰?
生:志愿軍傷員。
師:“唯一”親人。說明大娘的小孫孫是個沒爹沒娘的孤兒,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她怎能“丟下”自己的親骨肉呢?可是這時敵機來了,志愿軍傷員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該怎么辦?志愿軍戰士為了朝鮮人民負傷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這不能兩全的緊急關頭,大娘寧愿舍棄親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軍傷員的生命。從這一“丟”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軍戰士──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一段課文中可以抓的詞語很多,李老師抓了“丟下”、“背進”這兩個對比十分強烈的詞,可謂抓住了關鍵。這是因為大娘的一“丟”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與志愿軍傷員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
師:在志愿軍傷員的心目中這位朝鮮媽媽──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通過對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應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中心。
師:第一段我們學得很好。文章按照臨行話別、追憶往事、贊頌友誼三層意思來敘述,請同學們按照這個分層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層。(學生很快分好并說出了起止點。)
師:小金花的媽媽和敵人“同歸于盡”了,這個詞怎么講?
生:一齊走向死亡。
師:意思懂了,但請同學們再想想小金花媽媽的死和敵人的死能相提并論、一樣看待嗎?
生:不能。因為小金花媽媽死得有意義,敵人死得沒有意義,他是壞蛋,他該死。ㄉΓ
師:誰能比較準確地說說小金花媽媽的死和敵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敵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小金花媽媽的死,是為了祖國和中朝人民的友誼,她死得有價值,無尚光榮!
師:你說得好極了!一個是輕于鴻毛,一個是重于泰山,雖然是“同歸”,但死的意義絕對不同!
李老師不是就詞論詞,而是聯系課文講清了兩個人死的意義絕然不同。不僅使學生深入地領會了詞語的意思,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處理詞語的一個成功范例。
師:當小金花得知媽媽犧牲后她說了什么?怎么說的?讀課文時要注意描寫她的動作、神態的詞語。
生:可是你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師:“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說明什么?
生:說明小金花恨敵人,痛恨侵略者。
生:強忍悲痛,沒掉一滴眼淚,說明小金花非常剛強。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再讀小金花的話。
。ㄉ氉x)
李老師通過人物的動作與神態,引導學生體會其內心的思想感情。這不僅使學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媽媽犧牲了,她能強忍悲痛,沒掉一滴眼淚,可是志愿軍叔叔要走了,她卻傷心痛哭,眼淚再也擦不干了。這說明在小金花看來,志愿軍叔叔──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師:在志愿軍戰士看來,小金花和她的媽媽──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通過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應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中心。
師:現在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三段。讀書時請同學們注意,看看有幾個“挖”字?
生:用了三個“挖”字。
師:現在請同學們再讀帶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小籃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上挖。”
師:志愿軍沒有菜吃,大嫂就挎著小籃子上山挖野菜!昂竺嫔缴系囊安送诠饬恕保埻瑢W們考慮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長時間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陣地上挖!扒把仃嚨亍笔菓撊ネ谝安说牡胤絾?
生:前沿陣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師:為什么?
生:因為前沿陣地是打仗的最前線,非常危險。
師:到處硝煙滾滾,炮聲隆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我想假如她家里沒有菜吃,她無論如何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軍沒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陣地上去挖,而且被敵人的炮彈炸成了殘廢。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軍──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李老師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緊緊扣住三個“挖”字,讓學生體會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險,突出了大嫂和志愿軍的深厚情誼,使學生受到感染。李老師的這一做法,無疑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
師:在志愿軍的心目中,這位大嫂──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通過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應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中心。
師:為什么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能有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崇高情誼?
生:因為志愿軍跟朝鮮人民并肩戰斗,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生:因為朝鮮人民和志愿軍同生死,共患難,戰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這種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師:同學們理解得好!正因為中朝兩國人民的戰斗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兩國人民生死與共,患難與共,所以說這種友誼是偉大的友誼,這種感情就叫做“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仍抓住“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予以深究,從而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這時課堂忽然響起火車的汽笛聲,機車的排氣聲,火車開動時車輪的滾動聲,火車站上人聲鼎沸,一片“再見了,親人”,“再見了同志們”,“中朝人民友誼萬歲”的呼喊聲。隨著錄音機的樂曲聲,教師引導同學讀課文最后一段。)
師:同學們,讓我們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一起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創設情境,激發想象,讓學生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來朗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謂趁熱打鐵,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最佳時機。
讀完后又緊扣這組教材的訓練重點,進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關訓練。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12
江蘇太倉市實驗小學 楊春柳
難忘《再見了,親人》一課,不僅是因為作家魏巍的深情敘述,也因為那是我第一次上公開課。后來,這一課我又聽過幾次,竟發現自己對它始終沒有一個定論。“肯定是要學法指導的……”
這句話是我第一次上《再見了,親人》時我的指導老師說的。他很熟悉課文,告訴我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嘟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于是我這樣教學第一段:
1.指名讀;2.試按“勸慰——一回憶——抒情”將課文分成三層;3.讀勸慰大娘的話;4.回憶往事,理解“雪中送炭”等重點詞句;5.將抒情部分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6.感情朗讀。同時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并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小節,討論交流。說實話,這所謂“三步”學習法,要不是翻出原先的教案,我還真想不起來了,而深深印在心中的是自己教學中的語言。如:“望著這一批與自己生死與共的志愿軍戰士,想到就要和他們分別了,再也無法回到過去共同戰斗的日子,人們的眼淚撲籟籟地掉下來。一位老大娘拉著戰士的手,‘孩子’還沒說出口,就已是泣不成聲。在這長長的山路上,只聽見哭泣的聲音,只看見這一條傷心的人流!闭n后,一位老師鼓勵我:“你應該保持這樣的激情!爆F在想來,像這樣以情動人的課文,一味地強調學法指導,是有些武斷的!皾M懷深情地讀一讀……”1999年12月,在學校聽了一節掛牌課《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以一個大問題貫串:“為什么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逐段講解后,點出中心: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似乎但凡能想出的教學設計都使上了:分層、根據文字想像畫面(“送打糕”一段)、背誦(第一節)、學法點撥、想像說話(以朝鮮人民的口吻設想)……另外,還播放歷史錄像。如果是我,也很難想出什么更新奇的招了。但感覺就像讀早已知道結局的小說,少了那么一點情趣,我是如此,聽課的學生也是如此。我注意了教師的朗讀指導語 :“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讀一讀”、“飽含激情讀第二件事”、“有感情地讀這一節”等等。我不知道這“滿懷深情”到底有多深,但很顯然,這樣浮于表面就“感情”讀“感情”,學生是難有感情的。“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傾注純真的情感!處熞宰约旱那〉胶锰幍那楦腥ビ绊憣W生……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著情感進行!保ɡ罴种缎W語文情境教學》)如果教師不將自己的情投入進去,那么他的語言肯定是缺乏感染力的。這一課的教學,盡管在設計上看似無可挑剔,教程也很流暢,但缺少了“情”,少了形象性境界的營造,總覺得走了味。“咱們寫首詩吧……”
一年以后,我又聽到了關于這篇課文的教學,留下深刻印象?偨Y部分,教者冒出這么一句:“咱們來寫首詩吧,永遠記住當時的場面!彪S即出示一個詩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無言默默淚,!甭爼r一喜,原來還可以這樣教。學生的答案也令人驚喜:“你我一家人”、“惜別知情深”、“有緣再相見”、“只見車影遠”、“天涯若比鄰”……在朗朗誦詩聲中,“情”溢于言表。而教者在這一課教學中,其他可圈可點之處也不少。如:讓學生以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寫活,將其與課文對應起來念,激情蕩漾。盡管教者也有他的不足,但我想,有情,有創新,才有可能步入極高的教學境界;厥子忠娝绻屛椰F在教這一篇課文,我還是無法將它定格,但有幾點我可以肯定:
第一,我會讓我說的每一個字都飽含深情。第二,絕不給自己的教學冠之以諸如“學法指導”之類的定式。第三,要有創意,以最適宜的方式,給學生充分閱讀和表達的機會。
。ù宋脑诒究半y忘的一課”征文中獲一等獎)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噩耗、剛強、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教學難點】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開展讀書活動,了解志愿軍抗美援朝,英勇犧牲的戰斗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激發興趣
1、每個同學都在愛的海洋里成長,最關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他們是怎樣關心愛護你的?
這些有血緣關系、關系親密、給了你無限幫助的人,我們都稱之為“親人”。
2、我們中國人民與鄰國的朝鮮人民跨越國界,并無血緣關系,可是當年,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卻把朝鮮人民稱為至親至愛的親人,分別時情真意切地說“再見了,親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學習魏巍寫的《再見了,親人》。(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學生簡介時代背景,教師作適當補充。
二、初讀感知大意
1、提出初讀要求:
⑴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詞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啤∷伎迹
課文中“親人”指誰,想想他們的哪些事感動了你?
2、學生初讀課文,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3、反饋、交流:
、拧〗處煶樽x生詞,強調“妮”(ní)、“誼(yǐ)”、“耗”(hào)等生字讀音,注意“噩”、“嫂”的寫法。
⑵ 學生匯報:
課文中的“親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課文的語句說出她們為志愿軍戰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讀感悟親情
1、是什么使不是親人的兩國人卻比親人還親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最使你感動的小故事,劃出讓你特別感動的內容,抓住詞句說說體會,并把自己的體會用朗讀表達出來。
2、學生交流,抓重點詞句感情親情:
⑴ “志愿軍與大娘”之情:
、佟【渥樱河浀梦宕螒鹨鄣臅r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導學生抓住“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想象當時這樣做的危險和艱難,從而體會大娘為志愿軍不顧生命危險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這個成語來體會,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語的含義,接著聯系句子具體談談這個成語“雪”、“炭”分別指什么,最后想象 “雪”──志愿軍當時的困境及困境會給他們帶來的后果,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為他們而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質。
c、感情朗讀:
朝鮮大娘愿意為志愿軍付出生命,給了志愿軍及時的幫助,她把志愿軍看成比自己還要重要的人,能不算“親人”嗎?讀出你的感動吧!
、凇【渥樱何覀冞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您為了我們失去了惟一的親人。
a、引導學生抓住“惟一”、“丟”、“背”等詞來體會,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談談“惟一的親人”對大娘意味著什么,接著體會大娘這一“丟” 丟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從而理解大娘對志愿軍的感情勝過親人。
b、感情朗讀:
朝鮮大娘為救志愿軍不顧最親最愛的小孫孫,這能不算“親人”嗎?
這兩句教學不一定按以上順序,根據學情而定。學生還可能談到大娘洗補衣服幾夜不眠、大娘八年來像慈母般地關心戰士們等情節讓人感動,老師都要予以肯定。
、邸±首x比較,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
師引:大娘為志愿軍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難怪志愿軍對大娘說……
“這比山還高比沒得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出示句子)
a、請學生改成陳述句。
b、比較兩句話,哪句更能體現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讀:
師:在五次戰役的時候,是大娘帶著全村的婦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讀。
師:在敵機來的時候,大娘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而丟下了自己的小孫孫,所以──生接讀。
設計理念: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指導朗讀反問句的語調,采取不同形式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
、啤 爸驹杠娕c小金花”之情:
、佟【渥樱耗慊貋硪院螅辜钡氐却鴭寢專墒恰〗鸹,你是多么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
a、引導學生抓住“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等詞句體會小金花內心失去媽媽的悲痛。
b、感情朗讀,演讀。
c、“媽媽犧牲不落淚”,可“跟志愿軍告別卻哭成淚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讀句子。
、凇±首x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恰 爸驹杠娕c大嫂”之情:
、佟【渥樱何覀兦宄赜浀,那是1952年的春天,……傷好以后,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個“挖”來理解它們的不同背景,再想像這三個“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從而理解大嫂不顧生命危險為戰士們挖野菜的可貴品質,感人至深。
b、感情朗讀。
② 朗讀體會反問句的表達效果(方法同上)。
3、朗讀體會惜別深情:
⑴ 師引:現在志愿軍就要同她們分別了,此時此刻,戰士們是怎樣抒發自己那依依惜別之情呢?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想想怎樣讀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讀)
、啤≡u讀。(注意體會與大娘告別的不舍,對小金花的疼愛,對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讀1~3自然段,升華情感:
、拧∵x擇自己體會最深的一個自然段朗讀,注意表達出志愿軍的思想感情。
、啤〖ing配樂朗讀:
① 在這分別的日子,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想到大娘為給我們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動情地對大娘說──(配樂齊讀第一自然段)
、凇‘斘覀兛吹綔I流滿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說要為媽媽報仇時的情景,禁不住對小金花說:──(配樂齊讀第二自然段)
③ 當我們面對拄著雙拐,背著孩子,走過崎嶇的山路,送了我們幾十里的大嫂,想到她為了給我們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對大嫂說──(配樂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贊頌親人
1、前來送行的人只有三個嗎?課文為什么只寫這三個人呢?
2、這三個人代表著千千萬萬的朝鮮人民。光她們三個就為志愿軍戰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當年的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了多少代價,怎么不令人感動呢?說出你們的感動,說出心中的贊揚,最好能合適地選用反問句。
設計意圖:情感噴涌時,讓學生適時地抒發,并嘗試用反問句來表達情感,既能讓學生抒發自己對朝鮮人民的贊美之情,又加強學生對反問句表達效果的認識。
第二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第1~3自然段
二、課內鏈接課外,仿寫段落
1、為了志愿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為什么能為志愿軍付出這樣高的代價呢?能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嗎?
設計意圖:通過再次讀課文,體會無數志愿軍戰士也在朝鮮這片土地上灑下了鮮血,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兩國人民的鮮血凝成的。
2、你還知道哪些有關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故事?
3、讀《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片斷(節選志愿軍戰士感人的故事),讀后談感想。
4、師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請選擇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為角色,以她們的口吻,寫一個片斷,題目也是《再見了,親人》,同樣可以按“勸慰──敘事──抒情”的結構,用第二人稱來寫。
5、交流評析:
。ㄔu析可重點引導學生從事例描寫是否感人,反問句運用是否恰當等方面展開。)
三、學習最后三個自然段
1、戰士即將啟程,列車就要開動,兩國人民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體會怎樣才能讀出這份感情。(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學生評讀:
。◤睦斫狻霸佟比胧,理解句中表現的眷戀、依戀、留戀之情!霸倏匆谎邸、“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車再停留片刻,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親人,也可以慰藉我們充滿離愁的心。)
3、創設情境引讀:
、拧煟簯鹗總兊巧狭肆熊,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親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志愿軍從心底里發出了喊聲──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⑵ 師:列車開始啟動,緊緊拉著的手松開了,列車前行,親人向后退去。戰士們多想再看他們一眼呀!于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生: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恰煟喝欢,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戰士們只好揮手,大聲呼喊著──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⑷ 告別的情景感人至深,現在你就是志愿軍戰士中的一位,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向朝鮮親人揮手告別──生齊讀4~6自然段。
四、小結
列車開走了,然而中朝兩國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說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之間結成的深厚友誼將永遠留在朝鮮人民子子孫孫的心中!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推薦閱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練習設計】
1、讀一讀,寫一寫:
戰役、封鎖、暫時、硝煙、噩耗、剛強、大嫂、籃子、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
2、選擇課文中的詞語填空:
、拧∷俏覀儼啵ā 。┮晃荒芴∥璧耐瑢W。
⑵ 今天得到你們的捐贈,這真是(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們的恩情。
、恰⌒V播操比賽結束了,同學們都( 。┑氐却煽兊墓。
3、改成陳述句:
⑴ 這比山還高比沒得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
⑵ 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嫌它不夠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4、按課文內容填空:
為了志愿軍,大娘________,為了志愿軍,小金花_______,為了志愿軍,大嫂_______,為了志愿軍,朝鮮人民_______;為了朝鮮人民,志愿軍_______。所以說,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
【教學建議】
1、如果有條件,可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圖片、故事等資料,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等,以使學生對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體會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誼。
2、全文感情真摯,感人至深,是進行感情朗讀的好教材。在感情朗讀時,可以逐段進行巧妙引讀,在引讀中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培養了他們的語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達到了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3、在品悟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情感時,可以逐段展開學習,重點品悟其中一段,從扶到放,培養學生自學及自主能力。
【資料鏈接】
1、關于抗美援朝的資料。
2、作者魏巍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
【教材簡析】
《再見了,親人》選自現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這是一篇敘事抒情的文章,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開朝鮮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課文感情真摯,敘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構思精巧別致。作者是以志愿軍對前來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前3個自然段寫法大體相同,都是用滿含懇求意愿的祈使句開頭。中間敘述的內容主要是由送別時的情景和追憶難忘的往事組成。同時,這3個自然段還以具有充分肯定語意的反問句結尾,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課文的最后3個自然段以呼喚的方式,抒發了志愿軍戰士的心聲,表達了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設計理念】
語文課堂是情感的課堂,本案以“感動”這條情感主線展開教學,努力構建開放的課堂格局,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好課文,使孩子們在“感動”中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在“感動”中讓學生體會重點語句及反問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對表達情感的作用,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14
教學目標 :
1、通過朗讀,討論,理解課內容,體會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能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有感情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教學過程 :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ò鍟褐谐颜x 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ò鍟簢@ 選擇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 送打糕 救傷員)
。ńY合思考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大娘與志愿軍戰士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擇材料的用意)
齊讀本段的最后一句(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懷?)進行句式的變換(變成陳述句)體會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體會出小金花和大嫂與志愿軍之間結下的深厚情誼進而領會作者選材上的特點。(板書:救老王 挖野菜)
抓住表現人物性格和品質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師在前三段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激情語言,放錄音,投影,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齊讀第四段。通過感情誦讀,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認識這一寫作方法的好處。(板書:突出中心)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1、向學生介紹《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書,選讀精彩段落,激發學生的背誦興趣,讓學生自由選擇背誦。
2、結合課后的練筆內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引讀教學 篇15
【教例】
五年級《再見了,親人》。
師:誰能說說“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
生:“雪中送炭”說的是在大雪天給人送炭。
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時候給人送去木炭取暖。
師:請細讀課文,說說課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生:朝鮮大娘在志愿軍戰士戰斗了三天三夜,已經餓到極點的情況下,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士送打糕吃。
師: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說說嗎?
生:今年內蒙古地區遭受百年未見的雪災,在災區人民生活遇到巨大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及時送去了救災物資,這就是雪中送炭。
生:我在書上看到,紅軍過雪山的時候,紅軍首長把自己僅有的棉衣讓給快凍僵的“小鬼”穿,這也是雪中送炭。
師:你們講得很好。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在下雪時才能“雪中送炭”呢?
生:不是的。比如說,一個公司的老板在做一筆生意時,急需20萬元資金,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位朋友及時借給他錢,幫他度過難關,這也是雪中送炭。
生:一天,我把鋼筆忘在家里,同學把自己的筆借給我,這也是雪中送炭。
生:我覺得借支筆,這點幫助太小了,算不上雪中送炭,再說忘記帶鋼筆這也不是什么困難。
師:是呀,那么怎樣的幫助才能說是“雪中送炭”呢?
生:應該是很大的幫助。
生:應該是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去幫助。
師:下面誰能根據剛才的討論來總結一下“雪中送炭”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指的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給予幫助。
【評析】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十分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先讓學生從字面意思入手,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在課文中的意思;在理解了“雪中送炭”在語境中意思的基礎上,教師又及時地組織學生通過討論,走出“非下雪不能送炭”的理解誤區,從而讓學生學會準確地運用“雪中送炭”這一成語。整個訓練過程流暢自然,教師事先沒有設計什么“圈套”,只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實情”,巧妙地為學生“引路”,很好地體現了“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