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精選15篇)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1
我的童年也精彩──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街道中心小學六年級⑶班 江海萍
讀了著名作家林海音寫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看到了作者那一顆充滿稚氣的童心。
《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是作者林海音回憶自己小時候有一支駱駝隊停在她家門口所發生的事情。講述的是作者觀察駱駝吃草,自己的牙齒也跟著動了起來;作者還與她的父親談起了“為什么打頭的那一匹駱駝的脖子上總會系一個鈴鐺”的問題。春天快要來臨的時候,駱駝開始脫毛,幼稚的作者也想拿來剪刀給它們修剪……后來駱駝隊走了,作者就問她的媽媽,駱駝到哪兒去了,媽媽就回答不上來了。作者舍不得那些駱駝,她老是想起駱駝隊,想起童年。
“夏天來了,再見不到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夏天它們到哪里去?’‘誰?’‘駱駝呀!’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從這個對話里,我體會到作者舍不得駱駝所流露出天真的情感。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我的童年卻一去不還。”讀了這句話,我感受到童年時過得飛快的;童年,是一去不還的;童年,是最快樂的。“只是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這篇文章強烈表現了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作者細細地回憶著當時的駱駝隊與自己,寫出了對童年的真切感受和深切的感嘆,使我也不由地,想起自己的童年。
我的童年也精彩。小時候,我回到老家,最喜歡和牛在一起。起初我很害怕它們。每次遇到牛,我都是輕聲慢步地走過,也不敢穿紅色的衣服,我怕這樣會驚動它,或者突然間沖過來……它銅鈴般的大眼睛烏溜溜的,真的很大!眼睫毛彎彎的,又密又長,好像黑刷子一樣。它一眨眼睛,烏黑濃密的睫毛就像扇子一樣扇一下。可是這樣對我來說實在是太恐怖了:扇子在扇,扇!
漸漸地,我跟著小伙伴與牛“零距離”接觸。因此,我對牛的恐懼也慢慢消失。遇到再大的牛我也不再害怕,也不會覺得它的睫毛恐怖。我最喜歡牽著牛到河沿上吃草。每次我都拔好多草往它嘴里塞,它的嘴不停地嚼,不停地嚼。它的大眸望著我,好像在說:“好啦,好啦!”我笑著,撫摸著它,覺得它很好,很好……
啊!童年,就是這樣讓人懷念!
《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后感
福建省福州市錢塘小學五年級⑵班 林楚欣
寒冷的冬天,明媚的陽光下,一個小女孩在仔細觀察駱駝咀嚼。高大的駱駝隊伍排成一列,在陽光下顯得十分威武,遠遠望去,像連綿起伏的的、柔美的山峰。這美麗的景色在哪兒?在我們的書里,它就是我們學的一篇課文──《冬陽·童年·駱駝隊》。
這篇課文,給我的印象極深。作者是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這個女作家寫的《城南舊事》最受人們喜愛了。這篇課文是《城南舊事》的序言,它是一部自傳說體小,它以樸實、純真的筆調,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的老北京,和她自己七彩的童年往事。林海音寫的每一句話語,每一篇文章都讓我感動不已。小時侯的她有自己的見解,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女孩子。
學了《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們要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用心去體會。同學們讓我們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用筆記錄下來吧!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小學語文《冬陽·童年·駱駝隊》。
一、說教材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為我們再現了童年生活的多彩與純真,在學習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是單元教學的重點。
本文作為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獨特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回憶了駱駝隊,寫了怎樣看駱駝咀嚼,怎樣和爸爸談關于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怎樣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樣好奇地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這些看似小小的卻很有童趣的事,讓人感到作者充滿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美好。
固然我們也知道,文中所形貌的這些生活片斷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大的間隔,但文本自己對五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大的吸引力,可以大概引發學平生時對生活的感知和童趣。別的,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語言材質,可以讓學生重復品賞品味誦讀,并睜開想象,體會林海音的情感,到達調和共鳴。
憑據以上的闡發及五年級學生的年事特性和學習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的:
1.了解3個生字,會寫9個字。準確讀寫“優質、交織、寥寂、棉襖、傻事”等詞語。
2.準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3.明白課文,聯合重點文句體會作者吊唁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推測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背誦自己喜好的段落。摘手自己喜好的句子。
憑據課本闡發和教學目的,聯合學生的知識儲備環境,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明白課文,聯合重點文句體會作者吊唁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推測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教學難點是意會作者圍繞關于“駱駝隊”的回想來表現童年生活的表達要領。
二、說教法、學法
我將接納情境教學法,充實使用學生的閱讀等待,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自主重復閱讀中,讓一幅幅滿盈童趣的畫面表現于腦海中,從而讓學生享受到作者給我們帶來的別具風韻的童年興趣。而老師則在學生明白的關鍵處適時點撥、引導,讓學生體會興趣的同時,意會課文的表達要領。
三、說教學流程
為把教學目的落到實處,我將擺設兩課時來構造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讓學生讀通課文,開端交換自己的閱讀體會,說說課文回想了童年時的哪些往事,落實本課的生字詞。第二課時通過讀幾個重要的形貌駱駝的鏡頭,體會駱駝給童年生活帶來的興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吊唁,同時意會圍繞駱駝隊來回想童年生活的表達要領。
下面,我偏重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為了到達本課時的教學目的,我重要從四個關鍵舉行教學,分別是再現童年歲;體會童年趣;感懷童年情;追溯童年心。
(一)再現童年事
1、導入:童年是詩情畫意的,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林海音童年的情趣,你還記得她寫了自己童年的哪幾件事情呢?
2、根據反饋,相機板書:看駱駝咀嚼——談駱駝脖子上掛鈴鐺——剪垂在駱駝肚子底下的毛——想念駱駝。
3、適時小結:不管是看駱駝咀嚼還是想念駱駝,每個童年的場景,林海音都用兒童獨特的眼光與兒童獨特的心思描繪,讀來令我們身臨其境。
(此環節簡單而順暢,其目的是讓學生再次浮現林海音描寫的情景,進而讓學生儲備一定的情感基礎,盡早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體味童年趣。
1、導入:孩子們,現在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描繪,進入那詩一般的童年生活吧,請你們用心去品品詞句。哪個畫面給你的感受最深,你好好讀讀,并在旁邊寫寫批注。
2、交流讀書所得。
3、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畫面,我準備分四個板塊來感受作者的童年情趣。當然,學生的交流是無序的,為了清晰起見,這里我按順序呈現。
板塊一:看駱駝咀嚼
出示句子:我站在駱駝面前,看他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他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1、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么?(預計學生會說:我感受到了作者看得仔細,這畫面很有趣等)
2、緊扣“你從哪些字詞感受到作者看得仔細?”這個問題來展開探討,同時穿插朗讀訓練。預設學生會從三個方面來交流意見:(1)抓“那樣……那樣……那樣……”從駱駝咀嚼的樣子和情態看出作者看得仔細。(2)抓“磨來磨去,冒,沾”從駱駝咀嚼的動作來品味,能看出作者看得很細微;(3)抓“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看得很入神。
3、順勢讓學生齊讀段落,并追問:想想你還仿佛看到了什么?(這里,我想讓孩子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駱駝咀嚼的樣子,更重要的是,邊上還有一個天真可愛、看的入神的小女孩,小女孩、駱駝,畫面就這樣定格在孩子們的腦中。)
(這一板塊,為了讓孩子們浮現小作者看駱駝咀嚼的畫面,我主要通過抓重點詞教學,步步深入,讓孩子在品詞析句的同時,進入作者描寫的情景,這就是所謂的“從語言到畫面”。)
板塊二、走進“談脖子上的鈴鐺”
1、導入:其實,作者不僅看駱駝看得仔細,看得有趣,她的一些想法也十分的與眾不同,當作者看到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時,她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課文第8自然段,具體可做如下引導:
(1)請同學們好好讀一讀,你覺得她的想法有什么獨特之處呢?讓學生聯系大人的想法來談談。
(2)重點抓“寂寞”與“情趣”兩個詞深入感受作者當時的想法,并通過朗讀表達出這種情趣來。
(3)結合爸爸的“想”與“笑”,感知我的天真與可愛,并以情促讀,再次去讀我的想法。
(在這里,我覺得作者與眾不同的想法,其實就是童真童趣最好的詮釋,這種童真童趣,只有讓學生反復讀,才能讀出其中的韻味)
板塊三:走進“剪駱駝肚子下的毛”(這里我作簡略處理)
1、導入:孩子們,像這樣只有童年才有的想法,還有很多。當春天來的時候,當作者看到駱駝肚子下的毛長長后,她又有什么奇特的想法,我們來讀讀。
2、交流后小結:多么有意思的作者,此時此刻,駱駝,小作者,童年,他們就這樣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給我們留下的是多么奇妙的感覺。
板塊四:想念駱駝
1、導:作者與駱駝成為朋友,可夏天來了,他們卻不見了,于是她就問:
出示句子: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夏天他們到哪里去?”
(1)好好讀一讀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預設學生說作者很想念駱駝)
(2)可是就這樣想了一天又一天,駱駝還沒有來,忍不住就問,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讀好這句話,個別讀,指名讀。并且抓住媽媽說的“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讀出媽媽責怪而又很憐愛的心態。
2、小結:多么有意思的情懷,同學們我想這應該也只有孩童才有這樣的想法吧!
【教學最忌諱的是平鋪直敘、波瀾不驚的教學模式,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四個片段,采取各種教學策略,讓學生深入文本,真正感受到作者對美好童年的深深懷念和依依不舍。】
(三)感懷童年情
導:剛才我們隨著林海音走進了她的童年,她童年的那一幅幅畫面令人回味無窮。我看同學們讀的時候都笑了,或許這就是童年的生活吧。但是時光總會流逝的。來讀讀這句話:
出示句子: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1)慢慢地用心讀,你讀出了什么感覺?
(2)抓“又,又,卻也”來,孩子們注意這幾個詞,你再讀一讀。
(3)你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預設學生會說:童年不再了,有點懷念)
引導:孩子們,作者看駱駝咀嚼的傻事是6、7歲時候,而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42歲了,已經過了30來年了。孩子們,30多年啊,那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她已經離開北京,居住中國臺灣了,根據這些,你再讀讀句子邊讀邊想象,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預計學生會說:神情專注向往或許輕輕地嘆息皺著眉頭)
(4)是啊,時光流逝,童年不再,而對童年的眷戀依然在,我們感覺到時間流逝的那一份份感傷,來,孩子們,帶著這種感覺讀。
(潛心會文,披文入情,冬陽童年駱駝隊,那是溫暖的感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感覺依然在,可是童年卻不在了。因此我們一定要引領孩子要走進作者的心,去懷想那美好的童年,這也是高年級孩子必需掌握的讀書能力。)
(四)追溯童年心
導:30年過去了,可給我們的感覺,這童年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樣。來,讓我們讀讀這個句子。出示課文最后一段:
(1)學生齊讀
(2)作者記得云云逼真,可見她把童年的韶光深深地烙在了心底,怪不得30多年后寫的時間,往事一幕幕重上心頭。但豈非留在心底的僅僅是童年嗎?(故里)
小結:同學們文中流暴露的是淡淡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她的吊唁。她吊唁什么呢?天然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里北京了,因此,到此我們才真正走進了作者的心田天下。)
(3)孩子們,實在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吊唁,這只是一篇《城南往事》的序。那么想要繼承了解作者,就請同學們去讀讀她的《城南往事》。
(讀一篇文章,感覺一段情懷,也了解了一位作者,但要把作者了解得更全面,就應該引領孩子走進她的作品。)
四、說板書設計:
冬陽童年駱駝隊
學駱駝品味
關于駝鈴的料想緬懷故里吊唁童年
剪駱駝毛
炎天猜駱駝
【板書很簡樸地表現了作者童年的吊唁,但吊唁的不但僅是童年,而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里。這樣的板書設計學生一目明了,并且也能明白作者其時的心境。】
總之,本課時的教學,我與學生通過緬懷童年趣事,并一起重復品賞,品味誦讀,使我們在感覺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覺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蜜意。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基本讀懂課文,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
從作者憶童年生活的幾個片斷中體會童趣,感受作者的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最后兩段。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
2.學生收集作者的相關信息
教學過程:
(一)歌曲激情,解釋課題
1.上課前,咱們先一起來聽一支歌,會唱的跟著一起唱,認真聽注意歌詞。(課件播放歌曲:《童年》)
2.誰能說說歌詞都寫了什么?(生自由說,師板書題目)
3.這個題目與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題目有何不同?(題目的三個詞語中間有兩個間隔符號)。
老師讀題目,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在溫暖的冬陽下,一群駱駝隊從遠處走來,駝鈴聲悅耳動聽,童年的“我”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
這個題目把三種事物編織在一起,充滿詩情畫意,會令我們產生許多遐想。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發生的事往往充滿稚趣,又很有意思,它們像一顆顆閃亮的珍珠收藏在我們的記憶里,今天就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回憶他那充滿稚氣的童年往事吧,齊讀課題。
(二)交流信息,簡介作者與背景
1.全班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
2.教師總結,出示:
“冬陽下的駱駝隊”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記憶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林海音是我國現代作家。她原籍中國臺灣,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時隨父母回國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舉家遷回中國臺灣。林海音女士根據在北京生活的點點滴滴寫成了《城南舊事》一書,深受讀者喜愛。《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正是《城南舊事》這本書的序言。
(三)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課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書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②思考:
課文以什么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幾個片斷,分別在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匯報、交流(教師及時板書)
①注意指導學生區分文中兩個“嚼”字的不同讀音。
②課文以季節的推移為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這幾個片斷:先講冬天“我”看駱駝咀嚼(4自然段);再講了“我”關于駱駝系鈴鐺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講冬春之交駱駝脫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講夏天不見駱駝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課文內容, 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1.學習“學駱駝咀嚼”的片斷
①反復讀第4自然段,細細地品味,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簡單地寫出自己的體會感悟,然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試著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課件出示: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后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②全班交流。(從駱駝咀嚼的樣子中體會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抓住最后一句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真童趣、體會“我”的傻樣)
③總結學法:反復讀、品味→畫詞句寫感受→有感情朗讀。
2.分小組合作學習后三個片斷
①從后三個片斷中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片斷,用上述方法分小組合作學習。
②同興趣的同學自愿結合小組,互相交流、探討。
③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猜測掛鈴鐺的原因
課件出示: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到的,總會吃飽的。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帶上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反芻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從“想象鈴鐺用處”片斷中體會“我”大膽豐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認同)
看駱駝脫毛
課件出示: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地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么?駱駝也脫掉它的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從“想替駱駝剪毛”片斷中體會作者敘述的真實,描寫的逼真)
夏天見不到駱駝感到奇怪
課件出示: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兒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從“追問駱駝去處”片斷體會作者好奇心和對駱駝的喜愛,之中穿插對一些語句的感情朗讀)
*分角色朗讀
*思考:課文中“我”問媽媽駱駝夏天到哪里去,媽媽也回答不出來。想想看,駱駝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學習最后兩段,體會懷念之情
這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像一朵朵潔白的浪花,翻滾向前匯成了一條記憶的長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記憶猶新。
1.齊讀課文最后兩段
2.你讀懂了什么?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
3.引導學生理解“童年一去不還”和“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童年“一去不還”是因為“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來了”,說明時間過得很快,轉眼 “我”已長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臨我的心頭”,這個“童年”是指童年時那段有趣、難忘的生活,是因為當“我”又看到冬陽下的駱駝隊時,觸景生情,不禁想起兒時的那段難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說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陰是寶貴的,這正是這篇課文要向我們訴說的。而你此時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許多有趣的經歷呢?(鼓勵學生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總結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響起)教師總結:“釣龍蝦”、“捉知了”、“學游泳”……甚至咱們還煮過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個人臉上都會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為童真,因為幼稚,更因為它匆匆易逝。孩子們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時光,讓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斕,也讓它成為明天最美的記憶。
2.(課件出示書的封面)最后,在這歡快的旋律中老師給你們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另一本則是高爾基的《童年》,這兩本書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別錯過了這寫好書。
6冬陽•童年•駱駝隊
看駱駝咀嚼
想象駱駝系鈴鐺
童年重 冬春之交駱駝脫毛
臨心頭 夏天不見駱駝的影子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4
一、看拼音寫詞語。
zhān mào xiè méi jǔ jué
( ) ( ) ( )
二、詞語搭配。
干冷的 駝鈴聲
安靜的 步 伐
軟軟的 空 氣
寂寞的 態 度
輕松的 旅 程
悅耳的 腳 掌
三、填空。
1、“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___________的樣子:那樣_______的臉,那樣_______的牙,那樣________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____________,大鼻孔里__________,白沫子沾在_________上。”
這是作者對駱駝進行的( )的描寫。寫出了“我”看駱駝既看得( ),又看得( ),雖說覺得它長得丑,卻( )。
2、 過去, 過去, 過去,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 ,我也不會 做了。可是,我是 想念童年住在 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 說,把它們寫下來吧。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3、我 地想, 地寫,又看見 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 的駝鈴聲。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5
設計理念
本文為學生把握文章寫作結構,體會文章思想情感,習得文章寫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學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采用倒敘結構,理清文章脈絡,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營造情感基調;通過抓重點片段進行品讀感悟,拓展對比,領悟作者的場面描寫方法;讀寫并行,結合生活實際,修改自己的《童年趣事》,寫活場面,寫活細節,充分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新詞,重點掌握“咀嚼”的字音字形。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梳理層次,了解作者童年時對駱駝的喜愛,品讀“學駱駝咀嚼”片段,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
3.“以讀促寫 以寫促讀”積累精彩的場面描寫,了解文章的描寫方法,感受文章語言特點,修改自己的習作片段,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習作能力。
教學重點梳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幾個片斷,通過重點段落的品讀理解,讀寫并行,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以讀促寫 以寫促讀
課前準備
1、自由習作《童年趣事》
2、歌曲《童年》純音樂
3、簡單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交流,營造氛圍
時光悄悄流逝,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藏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深處。在崔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第二單元的三篇文章,還自己利用雙休日時間寫下了屬于自己的童年趣事,現在能分享一些給我們嗎?說說你對童年的理解和記憶,可以一個小故事,也可以一句話或一個詞。(《童年》的音樂輕輕響起)
一、揭題引入 想象場景
剛才我們交流對自己童年的感受和記憶( 板書 童年)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這節課,我們再一起走進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課題全部,生齊讀課題。)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詞組成了文章的題目。從這三個詞語當中,你仿佛看到了林海音的童年和什么連在了一起?你仿佛看到怎樣的場景?
二、交流信息,了解背景
1、默讀 “資料袋”(過渡:是呀,要真正了解一位作者和他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寫作時的背景,請大家翻到30頁,默讀資料袋。)
交流:
1、你收集到了有關作者的那些資料?
2、重點點撥:序言
3、隨機出示《城南舊事》書本,課件出示課文中最后兩段。(抽讀)你從這兩段話中讀出了作者寫《城南舊事》時怎樣的心緒? 隨機理解“重臨”
4、隨機交流:作者在北京時最難忘的是什么片段?(板書 學咀嚼)
5、教學 咀 嚼 注意“嚼”字的讀音和寫法,(書空)
三、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通過預習,課文除了寫學駱駝咀嚼這件事,還會回憶了和駱駝之間的什么事?分別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能否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出來?
1、默讀全文,思考寫上標題批注。
2、交流板書: 議鈴鐺 剪駝毛 問去向
四、品讀片段,體會趣事
(過渡):學習課文不僅要學會概括,梳理出要點,還要學會咀嚼語言文字,讓我們首先聚焦第一個作者的回憶片段《學駱駝咀嚼》
抽讀1-4節:.“學駱駝咀嚼” 要求讀順
1、交流體會感悟。是什么讓我看呆了?
點撥:三個“那么”讓你讀出些什么?(樣子讓我看呆)交錯地磨來磨去,(動作讓我看呆)
2、多種素材,豐富“呆”的理解
a那個時候英子才五歲啊,想一想,五歲的孩子該有多高?用手比劃比劃。
b當時英子剛從日本回到北京。這么個小不點兒啊,別說駱駝,就算是一只小雞一個螞蟻都會讓她興奮不已呢。一起來看看林海音女士在《城南舊事》中回憶自己五歲時的另一段趣事。請一位同學來讀讀:(出示語段)
一個破藤箱子里,養了最近買的幾只剛孵出來的小油雞,那柔軟的小黃絨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兒蹲著玩弄箱里的幾只小油雞。看小雞啄米吃,總是吃,總是吃,怎么不停啊!
——節選自《城南舊事》
c讀了大屏幕上的這段話,你想說些什么?(英子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可愛的孩子)
d有感情回讀第四節,再聯系課文中的這段話(出示“看呆了”句),你想說些什么?
e此時,英子不僅僅覺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像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嗎?(請學生表演 )
3、對比體驗,升華“呆”的內涵
a課文中有一個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嗎?(回讀最后兩節內容 傻 )
b對比著讀一讀,你讀出不同了嗎?(齊讀)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c是啊,五歲時的小英子看駱駝,居然看“呆”了,而四十二歲的林海音卻覺得那是兒時干的一件傻事。看來這“呆”,這“傻”只屬于孩子,只屬于童年!所以我們的作者是那么的想念童年,想念駱駝。(有感情回讀最后兩節內容)
d背誦課文第四節中的場景描寫。
(過渡)今天,符老師想挑戰大家,想讓你們試著學習林海音這種抓細節描寫,寫活場景的方法來修改自己的《童年趣事》中的某一個片段。
五、讀寫并行 運用寫法
作者通過一個精彩的細節描寫把自己對童年的思念刻畫得栩栩如生,今天,我們也要來學習作者的寫法來修改完善我們自己寫的童年趣事。
1、出示修改要求
2、5分鐘自由修改
3、現場點評互動交流;是否寫出了自己的童年“趣”勁 “傻”勁。是否抓住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寫活場景。
六:回顧總結,作業布置
1、作者林海音不僅善用場景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思念之情,還很善于用直接抒情法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出示《苦念北平》片段 配樂朗誦)
2、下節課我們將繼續跟著林海音的娓娓動聽的描述走進她的童年。課外推薦兩本書。到時開個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出示書名)
七、板書設計
冬陽·童年·駱駝隊
( 懷 念 ) 學咀嚼 呆 (樣子 動作)
議駝鈴
剪駝毛
問去向
八教學反思:
享受課堂
上課是一種享受!
每每和學生在一起時,憂愁煩惱都拋之腦后。執教《冬陽?童年?駱駝隊》也如是,因為應允了學生的要求,上一節年級組研討課樂一樂,也就自得其樂。在課堂的互動中,自己也似乎回到了童年,懷念自己的童年,讓學生珍惜自己進行中的童年生活。
課堂的高效性是自己不做班主任只做語文老師以來一直努力追求的工作目標。略去不必要的課件,略去看似多樣的教學形式,扎扎實實和學生一期進入文本,與文字對話,與文學對話,與文化對話,實踐語文課堂的教學主旨。
教學本課也如此。采用緊扣題目、梳理主線、品讀重點、讀寫并行的教學流程,抓住關鍵、整合內外閱讀感悟作者林海音對童年的那一份懷念,那一份牽掛。從課堂教學反饋看,雖然課堂氣氛有“先抑后揚”之感,但覺得還是達成了目標。反思問題自覺有“三”:一使學生平時鍛煉不夠,一開課有點茫然,也是教師上課比較倉促之后果,慶幸大多數學生有漸入佳境之過程;二是“咀嚼”一詞教學和課題解讀可以前置一點,時機把握可以調整;三是讀寫并行過程中,文本的讀悟還可放手,讓學生多思多想更好……人無完人,課無完課,我想作為教師和學生享受的就是一個教學的過程……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6
教材簡析:
本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去看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是那么朦朧。駱駝隊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鮮明的記憶,它們脖子上的鈴聲,則是童年中美妙的音響。就在這種淡淡的回憶中,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走遠的童年的依依留戀,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
教學目標:
1.學習本字生字詞,注意 “嚼” 字的不同讀法。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喜歡的句子。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反復朗讀與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對童年生活的思戀,體會她對第二故鄉北平的苦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讀“氈、卸、咀”3個生字,會寫“寞、漠、襖”等9個生字。
2、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了解課文描寫了童年的哪幾個片段。
3、重點品味“學駱駝咀嚼”這個片段。
一、導入課題,想象畫面
1、課件出示《城南舊事》的書名與封面,然后在書旁慢慢出現林海音的照片與簡介:“林海音,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小名英子。五歲隨父母親從中國臺灣來到北京,在那里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時光。”學生默讀。
師:25年后林海音全家離開北京又去了中國臺灣,但她是多么懷念童年在北京城南度過的時光啊!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寫進了一本書里,這本書就叫《城南舊事》,今天我們先來學習這本書的序言——《冬陽·童年·駱駝隊》。
2、板書課題,齊讀。說說這個題目與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題目有何不同?(題目的三個詞語中間有兩個間隔符號)。
3、請同學們看著題目,聽老師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圖片)你們看,冬陽下的駱駝隊緩緩走來,響著悅耳的駝鈴聲,這一幅畫面成為林海音關于童年生活的最為清晰的記憶。正如她在結尾處寫道(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齊讀句子。師: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臨于“我”的心頭呢?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出示思考題:
(1)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幾件往事,分別在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課文以什么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學生帶著思考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生字詞。課件出示以下帶生字的詞語:
氈帽 卸下 沙漠 寂寞 棉襖 袍子 傻事 咀嚼 慢慢地嚼
指名認讀,注意“嚼”的不同讀音。齊讀。
說說“嚼”與“卸”的筆順,各抄寫一次。
3、再次默讀課文,找找文中寫了哪幾件有趣的事兒?分別在哪些自然段中,請生回答并朗讀相關的段落,教師隨機正音。
根據學生回答師板書:學咀嚼、談駝鈴、剪駝毛、念駱駝。
4、齊讀小標題。思考:課文以什么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按季節的推移順序)
三、細讀課文,感悟童趣
1、我們先來學習“學咀嚼”這一片段,默讀第四自然段,劃出你覺得最有趣的句子,好好地讀一讀,并在旁邊簡單地寫寫自己的感受。
2、交流、匯報。
(1)重點聚焦這句話:“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我看呆了,看到的駱駝是怎樣的?指名說。是啊,小海音觀察得多細致啊,她寫了駱駝的臉、牙、安靜的態度、上牙、下牙、大鼻孔,連嘴里吐出的一點點白沫子都注意到了(齊讀描寫駱駝咀嚼樣子的句子)。說說,她是怎樣地看駱駝?
(2)現在老師來讀句子,你們就是林海音,來好好地看駱駝。師讀生做動作。
師:看看你的牙齒動起來了,她的牙齒也動起來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從看到了怎樣的駱駝和看到了怎樣的林海音兩方面來說)
師:看就看唄,為什么她的牙齒會跟著動起來了?(看得太入迷了,完全忘記了自己,把自己當成了一匹駱駝)
指導朗讀。
3、前幾天在電視上老師也見到了駱駝,可是我才不會跟著駱駝學咀嚼呢?知道為什么嗎?
師:是啊,承認是無法理解兒童的世界的,林海音寫下這篇文章時已經42歲了,她還會像小時候那樣去學咀嚼嗎?(不會)
正如她在倒數第二段寫的:“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齊讀
4、下節課,我們再去看看其他的趣事。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在重點詞句的反復朗讀與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對童年生活的懷念,體會她對第二故鄉北平的苦戀。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一、品讀交流,感受童趣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2、小海音的天真、可愛、有趣的樣子也吸引了我,齊讀第四自然段。
3、總結第一個片段的學法:反復讀、品味——劃詞句寫感受——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按照學法自由選擇一個片段來學習(這里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好好地感悟文本)
4、交流、匯報(可打亂順序):
(1)“談駝鈴”
當我看到駱駝隊伍過來時,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想,小小的腦袋里冒出問題來了。什么問題?(為什么要系一個鈴鐺?)
爸爸的回答是什么?
那“我”認為呢?
要是有人問你同樣一個問題,你會怎么回答?(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師總結:爸爸的回答是理性的,而小海音的想法很有童趣。贊成爸爸的同學,說明你們已經長大了,能理性地思考問題了。而同意海音想法的或者有其他獨特的想法的同學,老師羨慕你們,因為你們始終保持著一顆難得的童心,有一份童真童趣。請男女生分角色讀句子。
爸爸聽了我的想法后,想了想,笑笑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爸爸在想什么?
(2)“剪駝毛”
指名讀第十自然段,讀完后說感受。
因為太不整齊了,林海音就在心里想什么?
誰來講講這個有趣的事兒?練讀,推薦讀,師生評議。
(3)“念駱駝”
從哪些詞句中看出林海音對駱駝的思念?
分角色讀,老師當媽媽,學生當海音。讀完了,聯系上下文,想想林海音小時候還會問哪些有關駱駝的問題呢?(生問)師:為什么海音要問這么多關于駱駝的問題呢?(對駱駝的思念)
師:這個世界對于兒童來說是陌生的,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總有問不完的問題,難怪媽媽說(生讀):“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二、鏈接拓展,讀文悟情
1、時間是如此地匆匆,轉眼間林海音已經長大了,她不會再去學咀嚼、談駱鈴、剪駝毛、念駱駝了。讀句子:“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覺得前面太羅嗦了,改成“一年年過去了”,好嗎?說理由,再讀句子。
2、拿起課本,課件中放出有點憂傷的古箏曲,學生在古箏曲中靜靜地默讀課文最后兩自然段,從中能讀懂林海音怎樣的情感?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懷念童年。
配古箏曲,齊讀最后兩自然段。
3、同學們,雖然林海音早已身居中國臺灣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卻依然固執地保留著北京口音,有朋友說她比北京人還北京人,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她懷戀的僅僅是童年嗎?
交流。
師:是的,她懷戀這個留下了她最美好時光的故土,懷戀那里的點點滴滴,有她的文章為證。
出示:《苦戀北平》相關語句:
不能忘懷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樹生了根一樣。童年,少女,而婦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過。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那個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春來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節啊!
…………
這一切,在這里何處去尋呢?像今夜細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讀。
4、師:就這樣,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與北平相似的,都會令她觸景生情,勾起她對故土的思戀,以至于一發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說的(生讀):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同學們,這本書里記錄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憶、淡淡的感傷,希望大家能去讀一讀。
5、這篇文章寫得很美,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試著背下來。
板書設計:
冬陽·童年·駱駝隊
學咀嚼
談駝鈴 懷念童年
剪駝毛 苦戀北平
念駱駝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7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基本讀懂課文,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
3、根據注釋,理解課文大意,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之處。
4、能主動在生活中搜集、發現、積累、運用精妙的語言。從作者憶童年生活的幾個片斷中體會童趣,感受作者的懷念之情。
一、【教學過程】
(一)歌曲激情,解釋課題
1.上課前,咱們先一起來聽一支歌,會唱的跟著一起唱,認真聽注意歌詞。(課件播放歌曲:《童年》)
2.誰能說說歌詞都寫了什么?(生自由說,師板書題目)
3.這個題目與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題目有何不同?(題目的三個詞語中間有兩個間隔符號)。
老師讀題目,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在溫暖的冬陽下,一群駱駝隊從遠處走來,駝鈴聲悅耳動聽,童年的“我”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
這個題目把三種事物編織在一起,充滿詩情畫意,會令我們產生許多遐想。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發生的事往往充滿稚趣,又很有意思,它們像一顆顆閃亮的珍珠收藏在我們的記憶里,今天就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回憶他那充滿稚氣的童年往事吧,齊讀課題
4、簡介作者與背景
二、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1、會寫9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
2、讀熟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預習內容】
(一)、我會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1)氈 卸 咀嚼 漠 寞 襖 袍傻
(2)我會讀,引導學生讀準停頓、讀通課文。
那樣——(駱駝咀嚼的樣子的句子)
(二)、我知道
《冬陽童年駱駝隊》選自( )的《 》這是一部( )的小說。本文講的是主人公在( )經歷的童年往事。
(三)、我不解
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你還有那些不明白的問題,寫在下面。
三、《冬陽童年駱駝隊》導學案
【學習目標】
根據注釋,理解課文大意,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之處。
【小組合作探究】
1、課文以什么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2
2、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幾個片斷,分別在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3、匯報交流
課文以季節的推移為順序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的這幾個片斷:先講冬天“我”看駱駝咀嚼(4自然段);再講了“我”關于駱駝系鈴鐺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講冬春之交駱駝脫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講夏天不見駱駝的影子(11—14自然段)
【深入探究】
理解了課文意思,你現在有什么感受?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話?為什么?
【積累提高】
1、請說說人物語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歡哪個人物的語言?為什么?
2、媽媽那樣的回答,你覺得好不好?
3、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說話的例子,說一說。
【想象情境,感情朗讀】
1.朗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到的,總會吃飽的。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帶上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反芻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從“想象鈴鐺用處”片斷中體會“我”大膽豐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認同)
結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試著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話,要讀出不同的語氣。
四【課堂檢測】
1、我會讀
氈帽 缷煤 咀嚼 沙漠 袍子
2、我會填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地曖和,暖得讓人想把( )。可不是么?駱駝也脫掉它的( )啦!它的毛皮( )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 )。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 )。
五【主題學習】
1、師: 這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像一朵朵潔白的浪花,翻滾向前匯成了一條記憶的長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記憶猶新
童年是美好的,光陰是寶貴的,這正是這篇課文要向我們訴說的。而你此時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許多有趣的經歷呢?(鼓勵學生說自己的童年趣事)閱讀《金色童年》
2、交流《金色的花瓣》《青青橄欖》等讀后的感受與體會(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小組推薦優秀小組成員,主要談讀后的感悟。
4、教師小結。
【課后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閱讀《城南舊事》中的其他小故事,大體了解內容。
3、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童年趣事。
4、讀《金色童年》剩余的文章,寫感悟。
六【板書設計】
6、冬陽·童年·駱駝隊
咀嚼 深深的懷念
鈴鐺 剪駝絨 找駱駝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領會“嚼”字在口語與書面語中的不同讀法;通過教師范寫,學生書空與練寫結合的方法,牢記“嚼”字字形。
2.通過反復朗讀、分角色朗讀,體會文章描寫的細膩,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愛。
3.在反復朗讀與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對童年生活的思戀,體會她對第二故鄉北平的苦念。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讀、分角色朗讀,體會文章描寫的細膩,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愛。
教學難點:
在反復朗讀與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對童年生活的思戀,體會她對第二故鄉北平的苦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走進童年的記憶
1、談話激趣:
師:童年是一首優美的小詩,是一支動聽的歌,是一幅斑斕的畫,隨著時間的悄悄流逝,我們的心中肯定也留下了許多童年美好的回憶,那么在你的心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音樂)
2、小結談話,引出課題:
師:的確,一個玩具,一只狗,一個人,一件事,都能喚起我們美好的童年記憶,這些記憶由于一顆閃光的珍珠永遠地珍藏在我們的心中,時而閃發著耀眼的光芒。然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點,帶給我們的童年記憶也是不一樣的。有一個中國臺灣女作家,她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度過的。后來去了中國臺灣,于是她把自己在城南生活的童年故事寫進了一本書,這本書叫《城南舊事》。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這本書的序言——《冬陽·童年·駱駝隊》
3、想像情境:
師:冬陽、童年、駱駝隊,這三個詞語組成了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的題目,此時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副怎么樣的畫面呢?
師:同學們腦海中留下的畫面,其實也同樣在 林海音 女士的腦海中無數次的浮現。你看,冬日下的駱駝隊緩緩地走來,響著悅耳的駝鈴聲,童年的往事再次重臨“我”的心頭。
(二)、初讀課文,感受童年的美好故事
1、師:請同學們輕聲地讀一讀這篇課文,并根據提示思考相關問題。
投影出示:自由讀課文,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童年的哪些往事重臨作者的心頭?
2、交流:
師:童年的哪些趣事重臨作者的心頭呢?
(三)、再讀課文,深深體會童年的美好回憶
1、師:童年的故事就如同美麗的畫卷時刻會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而林海音的童年故事也那么有意思,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幾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去感受她那有趣的童年故事。請同學們細細地讀課文,劃出讓你覺得最感興趣的句子,然后在句子的旁邊寫寫你的感受。
2、交流:
師:我剛才看到大家讀得很投入,找得也很認真,有的同學劃了一處,有的劃了多處。我想第一次劃下來的地方肯定是你們認為最有趣的地方。誰想先說?(隨機出現相關句子)
生:1)“我”看駱駝咀嚼(課件出示下列句子)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后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師:你為什么覺得這個句子很有意思呢?(指3名學生自由的說說,并讓他們讀讀)
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現在就站在駱駝的面前,你正在看駱駝是怎樣咀嚼草料的。請閉上眼睛,老師把這段文字讀一讀,你想象駱駝的樣子,想象駱駝在咀嚼的時候,牙齒是怎樣在動的。
(師朗讀“我站在駱駝的面前……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這一段文字。生閉上眼睛想像當時駱駝咀嚼草料的樣子)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么?
生答
師:林海音就這樣一直被那駱駝吃草料的樣子深深地吸引了,就這樣一直看著看著,看的時間久了,太入神了,覺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著看著,她好象就忘記了什么,覺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齊答:駱駝。
師:現在你就是那不斷咀嚼著草料的駱駝,一起來感受那份樂趣。
師:林海音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覺得自己就是那頭駱駝,所以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了。那么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讓自己入神、發呆的情境?
師:我想你們的童年趣事和林海音一樣帶給老師太多美好的回憶,現在,就讓我們和童年的林海音一起再來感受駱駝咀嚼的樂趣吧!
師:各種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對這種事情已經不感興趣了,盡管我也是從兒童時代走過來的。 林海音 女士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四十二歲了,比老師的年齡還要大十幾歲,你覺得她在寫下這段往事的時候,她還會去學駱駝咀嚼嗎?生齊答:不會。
師: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寫到:“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請讀一讀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齊讀,課件出示: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過渡:雖然,現在作者不會再去做這樣的傻事了,但就是這樣有趣的童年往事才帶給我們帶多的回憶,那么除了“我”看駱駝咀嚼這件事外,還有其他的趣事嗎?
2)我”關于駱駝系鈴鐺的想象(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現相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反芻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交流:談談你為什么說這段話比較有意思?
師:那么爸爸對駱駝掛鈴鐺是怎么解釋的?你贊同誰的說法呢?為什么?
師:當爸爸聽了“我”當時的想法,他想了想,笑了笑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此時,爸爸在想些什么呢?又為何笑呢?
其實爸爸也已經贊同了女兒的想法。想的那么天真,那么充滿詩意,現在讓我們一起感受作者這份充滿詩意而童真的情感。
師:爸爸的那句“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讓現在的林海音時常回憶起那美麗的往事,可童年那美麗的想法從現實的眼光來看可能不再有了,這就像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也已經不會再做了。就像她說的那句話: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過渡:童年學駱駝咀嚼的傻事、兒時天真的想法帶給現在的我美好的回憶,同樣還有另外一些事也讓我難忘,那就是(看駱駝脫毛的情景)。
3)“我“看駱駝脫毛情景
課件出示: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地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么?駱駝也脫掉它的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師:請1名學生讀這段話,其他同學邊聽邊想像從這段話的描寫中,你覺得有趣在哪里?
師:如果你就是林海音,你會有這樣的想法嗎?為什么?
師:現在已是中年的 林海音 女士,她還會有給駱駝剪不整齊的毛的想法嗎?(學生自由交流)此時的她已經不會再有當時的想法了,就像是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也不會再做了。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出示,學生齊讀:
過渡:還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4)“我”懷念駱駝隊
課件出示:分角色朗讀
從這段話中,你看出了什么?
師:是呀,怪不得媽媽說“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那么,小時候的林海音到底問了些什么呢?
師:是呀,此時的她可能已經不會再問了,就像文中所寫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不會做了,滿腦子的童年時代的問題也不會問了。
課件出示,學生齊讀: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師:同學們,雖然林海音早已身居中國臺灣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卻依然固執地保留著北京口音,有朋友說她比北京人還北京人,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她懷戀的僅僅是童年嗎?生命都在那里度過。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那個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春來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節啊!
出示:《苦戀北平》相關語句:
不能忘懷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樹生了根一樣。童年,少女,而婦人,一生的一半
這一切,在這里何處去尋呢?像今夜細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讀。
師:就這樣,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與北平相似的,都會令她觸景生情,勾起她對故土的思戀,以至于一發不可收拾。正如文中所說的(生讀):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同學們,這本書里記錄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憶、淡淡的感傷,希望大家能去讀一讀。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9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本文通過作者對童年往事的回憶,為我們展瑞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在冬日暖陽下,老北京的駱駝隊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本文的語言樸實、純真、非常有特點。
由于本文的語言比較樸實,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難點,因此我確定這樣的教學理念: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自主閱讀,自主體驗。
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我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背景的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2.通過課文的朗讀體驗能想象駱駝在作者腦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3.體會作者對童年往事的留戀。
根據這樣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為:讀中體會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對童年的思念。教學難點為: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作者樸實,純真的語言。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讓學生感受音樂畫面的喧染,我特別制作了多媒體課件。
下面我說說我的教學流程;一、音樂導入,想象畫面;二、初步讀文,回憶畫面;三、研讀課文,感悟畫面;四、總結課文,留戀畫面。
一、音樂導入,想象畫面。
我先播放一首《夢駝鈴》的歌曲來導入課文,一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這首歌與課文比較貼切。當我自己還是學生時代,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曲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上和一長串的駱駝隊,耳邊仿佛聽到了那清脆的駱鈴聲。因此我先播放歌曲,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相信他們一定也會有所感有所想。
二、初讀課文,回憶畫面。
這篇課文的語言比較樸實,學生讀起來沒有困難。我讓他們先自由讀課文,讀了課文后,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給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一幅畫面印象最深刻,這其實是一個整體感知的過程。我在設計這一環節時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的,我靜下心來,花了十分鐘時間,讀了兩遍課文,才真正理解課文,而第一遍讀后的收獲就是腦海中出現的印象只有駱駝和駝鈴聲。所以學生在自由讀文后,應該也不會有多么深刻的體會與感受,而某些畫面一定會留在他們的腦海中。
三、研讀課文,感悟畫面
有了剛才的整體感知的鋪墊,這一步的教學就來得順其自然。我讓學生先默讀課文,自由找一找課文中哪些畫面寫了駱駝,自己找出相關語句并在旁邊作批注。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而且會對有感受的句子作批注。第二步再互相交流,在交流后,我指導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概括,讓學生試用小標題概括。相信學生在交流時都離不開“學咀嚼”、“談駝鈴”、“剪駝毛”這三個畫面。第三步,我讓學生具體學習“學咀嚼”、“談駝鈴”這兩個畫面,感悟畫面,悟出情感,在“學咀嚼”這一段中,我讓學生從“樣子”和“動作”這兩方面來抓,從“丑、長、安靜”這些字眼中看駱駝的樣子,從“磨、冒、沾”這些字中看駱駝的動作,從這些字詞中讓人看到的是駱駝的可愛。最后,讓學生從一個“呆”字中去悟情,去看當時作者的心情,不僅看呆了,而且自己的牙齒也跟著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真是呆得可愛,傻得可愛。為了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語言行點,模仿寫作技巧,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寫寫自己熟悉的關于動物“吃”的一個畫面。相比較“學咀嚼”這一段,在“談駝鈴”這一畫面,我設計得較簡單,主要讓學生們讀作者當時這種天真的語言,體會作者幼稚心靈中充滿的不同于大人的想法,“軟軟的腳掌”、“軟軟的沙漠”和作者的一句反問句都可以看出一個“美”字。
四、總結全文,留戀畫面
說是對畫面的一種留戀,其實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一種深深留戀。最后兩段通過讓學生抒情讀,再一次體會情感,“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作者思念的僅僅是那支駱駝隊嗎?這一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自然地找到“我是多么想念童年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這句話,而這一句定是作者情感謝的喧泄與表達,可以看出作者對童年的無限留戀之情。
在整個教學預設中,我始終堅持在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10
一.看題目想畫面,整體感知文章的意境。
1.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2.師:同學們,看著題目中出現的三個詞語眼前出現了怎樣的一幅?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動人的畫面吧!
3.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片頭:冬陽下駱駝隊緩緩走來,伴著丁零丁零的駝鈴聲。
4.師:看來只要我們用心思考,邊讀文字邊想象畫面,腦海里就會形成一幅優美的圖景,這真是個閱讀的好方法。這節課就讓我們用這種方法學習課文。
[意圖:看題目,想畫面,不僅通過想象加深了對題目的理解,整體感知課文描述的意境,同時總結出“讀文章想畫面”的學習方法。因為“場景描寫”是本課主要寫作特點,也是學習重點之一。“讀文章想畫面”的學習方法應貫穿始終。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播放電影開頭里的片段,不但應證了學生自己的想象,也使自己腦海中的圖象更見清晰起來。電影中那低沉,緩慢委委道來的旁白,一下子將學生帶入那久遠的年代,深深的懷念,淡淡的哀傷之情彌漫于學生心頭,為文章學習奠定了感情基調。]
二.概括場景,發現文章線索。
1.師:請大家自瀆課文回憶一下課文按季節變化描寫了哪幾個場景,請速讀一次,試著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一下,寫在旁邊。
2.匯報交流,指名回答板書。(學駱駝咀嚼,問駱駝鈴鐺,剪駱駝皮毛,問駱駝去向)
3.師:同學們有們有沒有發現這四個場景都離不開誰呢?你會產生什么疑問?看來駱駝在在作者心目中地位很重要,也是童年回憶中永遠抹不去的記憶。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題,你會怎么讀?“駱駝”在文中貫穿始終,是文章的線索。
4.能看著我們列出的小標題,用串聯法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嗎?
[意圖:第二環節進入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整體梳理。在復習概括的過程中體會“駱駝”在文中的作用和地位,順勢生發出疑問:作者為什么對駱駝情有獨衷呢?為下一步學習駱駝帶給自己的童真,童趣和駱駝踏實溫和,憨厚可愛的性格奠定基礎。在此時及時引導學生再次回到課文題目,加以朗讀,加深理解,體會駱駝隊放在后面的原因。]
三.入情入境,品味場景。
(一)指導學習“學駱駝咀嚼”。
1.師:請大家用讀文章想畫面的方法,自由朗讀最感興趣的片段,邊讀邊批注出自己的感想。
2.小組討論交流感受。
3.指名匯報,師邊引導:(1)你看到怎樣一個英子?從那些詞句感受到的?(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2)你喜歡駱駝嗎,結合課文有關詞句說說為什么?
4.品析重點詞句:“……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點撥:“交錯”是怎樣地磨?讓我們也來學一學,用手來演示一下,用嘴來學一學,你感受到了什么?(慢,從容不迫,)還有哪些語句呢?(“他們從門頭溝來……一步一步走來的。”“……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漫漫地走,總會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你又體會到了什么?讓我們讀出這種感覺吧。
5.師小結:你看我們利用聯系上下文,抓重點詞,展開想象的方法和模仿表演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課文。
6.師:英子對這個駱駝朋友還僅僅是好奇和喜歡嗎?讓我們懷著崇拜喜愛再來讀一讀課文。
(二)指導學習“問駱駝鈴鐺”
1.師生分角色朗讀爸爸和英子的對話。
2.討論:你認為鈴鐺會有什么用?你認同誰的看法?
3.小結:是啊,只有兒時才會有這樣天真浪漫的想法。
(三)指導學習“給駱駝剪皮毛”
齊讀課文,點撥:你覺得英子當時怎么想?你覺得她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四)指導學習“問駱駝去向”
1.師:可愛的駱駝帶給英子無窮的樂趣和無盡的遐想,可夏天來了,駱駝卻不在了,于是,讀——
2.你從“總是問,總是問”讀出了什么?(思念,好奇)
3.指名分角色朗讀讀出媽媽和英子的口吻。
4.師:我們用讀文章想畫面的方法仿佛跟隨英子回到了童年那一幕幕場景中。讓我們懷著無限的崇敬喜愛思念再來讀讀課題吧!
[意圖:引導學生運用讀文章想畫面的方法深入感受四個場景。為了引學生走人意境,加深體驗,我采用了創設情境,點撥細化,演讀,朗讀,引讀,討論等多種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并使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受作者愛駱駝的原因和駱駝的可愛之處。此環節又一次使學生對駱駝的認知和情感推向高潮,再讀課題,讀出無限的喜愛崇拜和留戀。]
四.讀寫結合,課外拓展
1.師引讀:“總是問,總是問”只有純真的童年才有的好奇、天真,可是——(夏天過去了……我也不會再做了。)那樣美好的童年才有的好奇、天真、浪漫!可是——(夏天過去了……我也不會再做了。)
2.師:那樣美好的童年就這樣一去不還了!你的心情怎么樣?讓我們配樂來讀讀吧。(放《送別》樂曲)
3.激發課外閱讀:英子童年的趣事還有很多,你們想知道嗎?請到這本書中去找答案吧!(出示小說《城南舊事》)
4.交流:同學們正在經歷著美好的童年,回憶一下你的童年生活中有像英子一樣看似平凡卻充滿童真童趣的事嗎?
5.師:讓我們再次深情地讀一讀課題,讓美好的童年永記心中!
[意圖: 引讀,配樂讀,都是旨在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體驗作者淡淡的憂傷,深深的懷念之情。同時借機推薦讀小說原著,聯系實際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將學習引向課外。全篇教學以題目為線索,層層加深對駱駝的感情對童年的懷年。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回到課題,次次認識不同,情感不同,隨著學習的深入,對文章理解不斷加深,也對課題內涵認識更加深刻。最后一個環節引讀使學生對童年眷戀之情逐漸濃厚,對駱駝的深情體會得淋漓盡致。在讀感悟中學生對文章的主題自然了然于心,不需要多講。]
五.學習布置作業
師:金色的童年轉瞬即逝,讓我們珍惜每一寸光陰吧!美好的瞬間雖不能停留,但靜止的文字卻可以將這美好的場景凝固,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下你們的那些精彩片段。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1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認識3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氈帽、優質、咀嚼、交錯、沙漠、寂寞、棉襖、駝絨、袍子、傻事”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情感與思想】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拓展與延伸】1、找一找《城南舊事》這本書讀一讀。2、寫一篇關于童年的作文或詩。
【重、難點突破】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教學過程】
一、由題目激趣導入
同學們看,這篇文章的題目與我們平時所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看到題目,你聯想到了什么樣的情景?自由討論
提示:一個題目包含了三種事物,中間用間隔號分開。聯想由學生自由表達。
二、學習課文
1、那你們想不想知道,這是一篇寫什么的文章呢?又與“冬日·暖陽·駱駝隊”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認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讀后學生交流
提示:1)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的文章。 “冬日·暖陽·駱駝隊”是作者童年印象最深的事物,它們給作者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2)課文圍繞著駱駝隊,寫了怎樣看駱駝咀嚼,怎樣和爸爸談關于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怎樣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樣好奇地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
三、再讀課文,用心體會:你從作者童年的這些瑣碎的小事中體會到了什么呢?結合文章具體的語句說一說。
提示:體會作者童年的“美好”(并且真的多么美,只是一種美的感受);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無比懷念與留戀的思想感情。
附對句子的理解:
①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駱駝是不大容易的事,在舊北京卻經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駱駝隊。因為爸爸買煤,使“我”有機會細細地看這樣一種大個動物。“我”看得多細呀,看它們的臉,看它們的牙,看它們咀嚼的動作,看它們的大鼻孔,看它們的胡須;看得多入神啊,看著看著,自己的牙齒都動起來。看著看著,就喜歡上了它們,雖說覺得長得丑,卻并沒有厭惡的意思,這是一個孩子真實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躍然紙上,孩子天真的神態也展露無遺。
②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夏天它們到哪里去?”
這句話顯然問得沒頭沒腦,所以媽媽才問:“誰?”正是這看似沒頭沒腦的話,才把小小“我”內心對駱駝隊的思念表現出來了。因為思念駱駝,頭腦里滿是駱駝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問題問了出來。
③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
暑去寒來,駱駝隊來了又走了,走了又來了,童年也在這歲月的流逝中遠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這句話清晰地傳達出作者對童年的眷戀,我們仿佛能聽見她輕輕的嘆息,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嘆。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顯然永遠留在她的記憶中,讓她懷念不已,讓她回味不已。在回憶中,發現童年的一切,并沒有走遠,駱駝隊仿佛就在眼前,駝鈴聲仿佛也響在耳邊,童年的一切,又在心頭出現。
四、分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作業
1、找一找《城南舊事》這本書讀一讀。
2、寫一篇關于童年的作文或詩。
3、如有條件,給學生找一找《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播放。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12
一、說教材
本文是魯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里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林海音《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去看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朧。駱駝隊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鮮明的記憶,它們脖子上的鈴聲,則是童年中美妙的音響。課文圍繞著駱駝隊,寫了怎樣看駱駝咀嚼,怎樣和爸爸談關于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怎樣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樣好奇地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這些看似小小的卻很有童趣的事,像一個一個的鏡頭,隨著作者娓娓的敘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就在這種淡淡的回憶中,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走遠的童年的依依流連。
【單元訓練重點】
閱讀課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并學習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根據課文特點和單元訓練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1、認識三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地讀寫“氈帽、優質、咀嚼、鈴鐺、交錯、沙漠、棉襖、駝絨、袍子、傻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喜歡的句子。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圍繞“駱駝隊”的回憶來表現童年生活的表達方法。
2、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體會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領悟語言的特點。
【授課時間】兩課時
二、說教法 情境教學法、誦讀感悟法、談話法、重點突破教學法。
三、說學法 聯想、感情朗讀、默讀、做批注。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輕輕地走進童年的記憶
1、創設情景,走進自己的童年。
激發“共鳴”應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上乘境界。教師若能善設機巧,讓學生與作品之間產生“共鳴”。如此學習課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林海音童年在老北京的生活,現在的小學生卻不太容易領悟得深刻。所以我安排了笑談自己的童年趣事來導課,進而欣賞作者的童年趣事,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
這樣導入: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無憂無慮又充滿幻想。你小時候做過哪些有趣得事,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2、激發想象,走進作者的童年。
新課標要求:閱讀教學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詞語進行聯想訓練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課題是文眼,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詞組成了文章的題目。包容量如此大、又如此具有審美特質的題目,卻是不多見的。要抓住這一素材,展開一個凝練的、對全課的展開都具有重要意義的聯想環節,能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1)林海音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過的。她的童年里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今天,我們學習《冬陽·童年·駱駝隊》。
(2)這種形式的題目以前見過嗎?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詞組成了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這三個詞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看實際教學效果,這一環節得到了不錯的落實。學生憑借這三個意象鮮明的詞語,個性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把握住了一點一——童年的快樂。應該說,這一理解與課文真正要表達的那種懷念而感傷的情緒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但是這種距離,卻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們之間的差距為后面的學習,無論是在內容理解上還是在情緒體驗上,既提供了一種鋪墊,又提供了相當的增容空間,使得下文的展開和深入變得更容易而自然。
多媒體能再現一種失去的場景,我用形象優美的畫面,讓人傷感的《送別》的音樂,轉瞬間就把孩子們帶回到幾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帶入了課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營造的懷舊氣氛中。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
接著設問,其實,在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腦海中也無數次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你看,冬陽下的駱駝隊緩緩地走來,(課件1:一張充滿歷史厚重感的駱駝隊照片并配有《送別》伴奏)。一張充滿歷史厚重感的駱駝隊照片呈現在大家面前。
(二)誦讀感悟,深深地體味童年的往事
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隨時鞏固運用以前學過的讀書方法。查字典,解決字、詞的一些簡單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都是我經常布置的預習內容。本課對于常識性的知識,應放手讓學生在預習時自行解決。在檢查朗讀的過程中,我除了正音和范讀一些難讀的句子外,相機解決一些常識性問題問題。這些已經要求學生在預習中自行解決:
(1)拉駱駝的;(2)氈帽;(3)駱駝的反芻現象;(4)反穿大羊皮等。
有很多人認為語文是感性的,我更認同錢正權教授的觀點,語文教學中也要重視理性的培養。本課條理非常清晰是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好素材。我這樣設問: “作者的心頭又浮現出哪些童年往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學生能概括出,課文是以季節交替的順序,圍繞著駱駝隊來寫的,寫了怎樣看駱駝咀嚼,怎樣和爸爸談關于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怎樣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樣好奇地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這么幾件事。從而領悟到了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
俗話說,會講的講成一條線,不會講的講成一大片。所以閱讀教學,一定要找好“切入點”,良好的切入點能“牽一發而動全文”,能“切”出興趣,“切”出能力,“切”出高效課堂。我選擇了這樣的切入點:“把你認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反反復復多讀幾遍,好好品味品味,簡單寫寫自己的閱讀感受。”課堂教學實際證明是可行的,能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能緊扣文本特點,突出教學重點;能解決教學難點;能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學生去自主學習,深入探究。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堅持個性化理解,個性化感悟,個性化朗讀。關注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閱讀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在四個片段的教學中,都采取了“默讀——做批注——談感悟——感情朗讀”的教學模式。例:
<一>學駱駝咀嚼
師:駱駝咀嚼有趣嗎?來一起讀一讀。
師:看駱駝咀嚼,林海音的牙齒怎么也動起來了呢?
師:你認為這個時候的林海音怎么樣?
師:這份天真,這份好奇,你能讀出來嗎?
師:林海音寫下這篇文章時已經42歲了,你認為42歲的林海音再看到駱駝,還會學它們咀嚼嗎?為什么?
齊讀:“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二>和爸爸爭論駱駝脖子上系鈴鐺的原因
(1)爸爸的見解是理性的、現實的,而當時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充滿詩意的。來讀一讀,讀出這份天真、幻想和詩意。
(2)爸爸想了想,笑笑說:“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在這里,爸爸在想什么,笑得又是什么?
(3)你同意誰的觀點?
(4)我們來對讀一遍這個片段。
(5)42歲的林海音再看到駱駝,再聽到駝鈴聲,還這樣想嗎?讀這一段話:
齊讀:“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三>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
<四>好奇地問媽媽,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
語文學習有一個廣闊的空間,拓展材料的運用有時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總是問,總是問!”最能體現童年林海音的天真好奇,但文中卻寥寥數語帶過,學生不好體會,所以再次增設了一份《我們看還去》中的問爸爸媽媽什么是賊的材料。這份拓展材料在不遏制學生想象力的前提下,給學生提供了生動形象的信息,解決了難點。
1、大家看這件事:誰來讀讀?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夏天它們到哪里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2、媽媽說:“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看看課文,林海音都問了些什么?
生:
3、既然“總是問,總是問!”想一想,她還可能會問些什么?
生:
1、既然“總是問,總是問!”她的問題肯定不僅僅是關于駱駝的。在《城南舊事》里,有這么一個情景,指名讀一讀。
課件5:
2、林海音為什么“總是問,總是問!”呢?
3、人到中年的林海音,這樣的問題還會再問嗎?
這一在每個片段反復追問的問題,把原文中因為人生滄桑而造成的,那份隱約的沉重感一掃而光。使學生和文章、和作者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一個個消逝的問題,其實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課堂上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神情變得凝重起來。學生的理解和心靈的感悟,在這一片段中,和文章、作者靠近了,結合了。種種感情交織在字里行間,彌漫課堂,充溢心靈。
4、再讀這段話。
齊讀:“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這段話是一個不斷往復呈現的主旋律,覆蓋了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空間。可以說,整堂課,學生主要就是在笑談趣事的過程中,品悟“童年一去不返”的無奈和感傷。這段話不只是形式的簡單重復,學生的理解感悟也在一次次地加深、升華。這是一種回環旋繞的遞進。在教學中,這段話一共讓學生朗讀了四次,達到了熟能成誦的效果,豐富了語言積累。應該說,開始時學生的誦讀是比較被生硬的,一定程度上游離在課文情緒場之外。而到后來,當學生一次次地與文本與作者做著心靈上的對話,一次次地感受著童年那份遙遠美好的童真童趣,他們的朗讀也漸入情味味。這種感悟和朗讀的提升,應該說是水到渠成地實現的。
(三)提煉主題,感傷與懷念
適時地引導學生提煉出文章的主題,既是理性思維的培養,同時又能交給他們一定的表達方法。我是這樣引導的:齊讀:“……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哪些景色和人物啊!”從這里你讀懂了什么?結合課文,這里表達了作者對逝去的童年的一種什么情感?
生:(板)深深的懷念淡淡的感傷
閱讀能提升人的生命質量,我總是適時抓住一切機會向學生推薦經典圖書。《城南舊事》當然在推薦之列。這本書老師看過,里邊有生活悲慘的妞兒,有命運凄慘的秀貞,有她想念著的蕩悠悠的秋千,還有那那毛茸茸的小雞,希望大家有機會好好讀讀這本書。
最后,再一次回歸主題,讀出感悟:這篇文章就是《城南舊事》的序言。冬陽下的駱駝隊走來了,響著悅耳的駝鈴聲,這是作者關于童年生活的抹不去的記憶。請大家再來讀讀課題,讀出作者這一份淡淡的感傷,深深的懷念。
五、說板書:
冬陽·童年·駱駝隊
淡淡的感傷
深深的懷念
好的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寫得非常美,散文的形式下洋溢著詩般的情愫。這種遙遠的回憶、感傷的情緒,似乎必是(如佛經所言吧)經歷過后方能領悟得了的。學生能感悟到幾分,開始我心中也沒有底,但是在課堂上,襠學生的朗讀中已滲入了那么多的不可名狀的感觸,文中那種無法言表的情緒被學生充分地體貼著。它們自然而然也就總結出了“淡淡的感傷、深深的懷念”這一主題。這正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題,也是我力求想讓學生感悟到的主題。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13
一、說教材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為我們再現了童年生活的多彩與純真,在學習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是單元教學的重點。
本文作為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獨特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回憶了駱駝隊,寫了怎樣看駱駝咀嚼,怎樣和爸爸談關于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怎樣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樣好奇地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這些看似小小的卻很有童趣的事,讓人感到作者充滿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美好。
當然我們也知道,文中所描述的這些生活片斷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較大的距離,但文本本身對五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大的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平時對生活的感知和童趣。另外,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語言材質,可以讓學生反復品賞咀嚼誦讀,并展開想象,體會林海音的感情,達到和諧共鳴。
根據以上的分析及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特點,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9個字。正確讀寫“優質、交錯、寂寞、棉襖、傻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根據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教學難點是領悟作者圍繞關于“駱駝隊”的回憶來表現童年生活的表達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我將采用情境教學法,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自主反復閱讀中,讓一幅幅充滿童趣的畫面浮現于腦海中,從而讓學生享受到作者給我們帶來的別具風味的童年樂趣。而教師則在學生理解的關鍵處適時點撥、引導,讓學生體會樂趣的同時,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
三、說教學流程
為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我將安排兩課時來組織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讓學生讀通課文,初步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說說課文回憶了童年時的哪些往事,落實本課的生字詞。第二課時通過讀幾個主要的描寫駱駝的鏡頭,體會駱駝給童年生活帶來的樂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同時領悟圍繞駱駝隊來回憶童年生活的表達方法。
下面,我著重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為了達到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主要從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分別是再現童年事;體味童年趣;感懷童年情;追溯童年心。
(一)再現童年事
1、導入:童年是詩情畫意的,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林海音童年的情趣,你還記得她寫了自己童年的哪幾件事情呢?
2、根據反饋,相機板書:看駱駝咀嚼——談駱駝脖子上掛鈴鐺——剪垂在駱駝肚子底下的毛——想念駱駝。
3、適時小結:不管是看駱駝咀嚼還是想念駱駝,每個童年的場景,林海音都用兒童獨特的眼光與兒童獨特的心思描繪,讀來令我們身臨其境。
(此環節簡單而順暢,其目的是讓學生再次浮現林海音描寫的情景,進而讓學生儲備一定的情感基礎,盡早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體味童年趣。
1、導入:孩子們,現在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描繪,進入那詩一般的童年生活吧,請你們用心去品品詞句。哪個畫面給你的感受最深,你好好讀讀,并在旁邊寫寫批注。
2、交流讀書所得。
3、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畫面,我準備分四個板塊來感受作者的童年情趣。當然,學生的交流是無序的,為了清晰起見,這里我按順序呈現。
板塊一:看駱駝咀嚼
出示句子:我站在駱駝面前,看他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他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1、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么?(預計學生會說:我感受到了作者看得仔細,這畫面很有趣等)
2、緊扣“你從哪些字詞感受到作者看得仔細?”這個問題來展開探討,同時穿插朗讀訓練。預設學生會從三個方面來交流意見:(1)抓“那樣……那樣……那樣……”從駱駝咀嚼的樣子和情態看出作者看得仔細。(2)抓“磨來磨去,冒,沾”從駱駝咀嚼的動作來品味,能看出作者看得很細微;(3)抓“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看得很入神。
3、順勢讓學生齊讀段落,并追問:想想你還仿佛看到了什么?(這里,我想讓孩子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駱駝咀嚼的樣子,更重要的是,邊上還有一個天真可愛、看的入神的小女孩,小女孩、駱駝,畫面就這樣定格在孩子們的腦中。)
(這一板塊,為了讓孩子們浮現小作者看駱駝咀嚼的畫面,我主要通過抓重點詞教學,步步深入,讓孩子在品詞析句的同時,進入作者描寫的情景,這就是所謂的“從語言到畫面”。)
板塊二、走進“談脖子上的鈴鐺”
1、導入:其實,作者不僅看駱駝看得仔細,看得有趣,她的一些想法也十分的與眾不同,當作者看到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時,她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課文第8自然段,具體可做如下引導:
(1)請同學們好好讀一讀,你覺得她的想法有什么獨特之處呢?讓學生聯系大人的想法來談談。
(2)重點抓“寂寞”與“情趣”兩個詞深入感受作者當時的想法,并通過朗讀表達出這種情趣來。
(3)結合爸爸的“想”與“笑”,感知我的天真與可愛,并以情促讀,再次去讀我的想法。
(在這里,我覺得作者與眾不同的想法,其實就是童真童趣最好的詮釋,這種童真童趣,只有讓學生反復讀,才能讀出其中的韻味)
板塊三:走進“剪駱駝肚子下的毛” (這里我作簡略處理)
1、導入:孩子們,像這樣只有童年才有的想法,還有很多。當春天來的時候,當作者看到駱駝肚子下的毛長長后,她又有什么奇特的想法,我們來讀讀。
2、交流后小結:多么有意思的作者,此時此刻,駱駝,小作者,童年,他們就這樣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給我們留下的是多么奇妙的感覺。
板塊四:想念駱駝
1、導:作者與駱駝成為朋友,可夏天來了,他們卻不見了,于是她就問:
出示句子: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夏天他們到哪里去?”
(1)好好讀一讀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預設學生說作者很想念駱駝)
(2)可是就這樣想了一天又一天,駱駝還沒有來,忍不住就問,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讀好這句話,個別讀,指名讀。并且抓住媽媽說的“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讀出媽媽責怪而又很憐愛的心態。
2、小結:多么有意思的情懷,同學們我想這應該也只有孩童才有這樣的想法吧!
【教學最忌諱的是平鋪直敘、波瀾不驚的教學模式,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四個片段,采取各種教學策略,讓學生深入文本,真正感受到作者對美好童年的深深懷念和依依不舍。】
(三)感懷童年情
導:剛才我們隨著林海音走進了她的童年,她童年的那一幅幅畫面令人回味無窮。我看同學們讀的時候都笑了,或許這就是童年的生活吧。但是時光總會流逝的。來讀讀這句話:
出示句子: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1)慢慢地用心讀,你讀出了什么感覺?
(2)抓“又,又,卻 也”來,孩子們注意這幾個詞,你再讀一讀。
(3)你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預設學生會說:童年不再了,有點懷念)
引導:孩子們,作者看駱駝咀嚼的傻事是6、7歲時候,而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42歲了,已經過了30來年了。孩子們,30多年啊,那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她已經離開北京,居住中國臺灣了,根據這些,你再讀讀句子邊讀邊想象,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預計學生會說:神情專注 向往 或許輕輕地嘆息 皺著眉頭)
(4)是啊,時光流逝,童年不再,而對童年的眷戀依然在,我們感覺到時間流逝的那一份份感傷,來,孩子們,帶著這種感覺讀。
(潛心會文,披文入情,冬陽童年駱駝隊,那是溫暖的感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感覺依然在,可是童年卻不在了。因此我們一定要引領孩子要走進作者的心,去懷想那美好的童年,這也是高年級孩子必需掌握的讀書能力。)
(四)追溯童年心
導:30年過去了,可給我們的感覺,這童年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樣。來,讓我們讀讀這個句子。出示課文最后一段:
(1)學生齊讀
(2)作者記得如此真切,可見她把童年的時光深深地烙在了心底,怪不得30多年后寫的時候,往事一幕幕重上心頭。但難道留在心底的僅僅是童年嗎?(故鄉)
小結:同學們文中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感傷,但更多的是她的懷念。她懷念什么呢?自然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鄉北京了,因此,到此我們才真正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3)孩子們,其實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這只是一篇《城南舊事》的序。那么想要繼續了解作者,就請同學們去讀讀她的《城南舊事》。
(讀一篇文章,感受一段情懷,也認識了一位作者,但要把作者認識得更全面,就應該引領孩子走進她的作品。)
四、說板書設計:
冬陽 童年 駱駝隊
學駱駝咀嚼
關于駝鈴的猜想 思念故鄉 懷念童年
剪駱駝毛
夏天猜駱駝
【板書很簡單地顯示了作者童年的懷念,但懷念的不僅僅是童年,而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鄉。這樣的板書設計學生一目了然,而且也能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
總之,本課時的教學,我與學生通過懷想童年趣事,并一起反復品賞,咀嚼誦讀,使我們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1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小學語文《冬陽·童年·駱駝隊》。
一、說教材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為我們再現了童年生活的多彩與純真,在學習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是單元教學的重點。
本文作為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獨特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回憶了駱駝隊,寫了怎樣看駱駝咀嚼,怎樣和爸爸談關于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怎樣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樣好奇地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這些看似小小的卻很有童趣的事,讓人感到作者充滿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美好。
固然我們也知道,文中所形貌的這些生活片斷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大的間隔,但文本自己對五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大的吸引力,可以大概引發學平生時對生活的感知和童趣。別的,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語言材質,可以讓學生重復品賞品味誦讀,并睜開想象,體會林海音的情感,到達調和共鳴。
憑據以上的闡發及五年級學生的年事特性和學習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的:
1.了解3個生字,會寫9個字。準確讀寫“優質、交織、寥寂、棉襖、傻事”等詞語。
2.準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3.明白課文,聯合重點文句體會作者吊唁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推測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背誦自己喜好的段落。摘手自己喜好的句子。
憑據課本闡發和教學目的,聯合學生的知識儲備環境,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明白課文,聯合重點文句體會作者吊唁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推測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教學難點是意會作者圍繞關于“駱駝隊”的回想來表現童年生活的表達要領。
二、說教法、學法
我將接納情境教學法,充實使用學生的閱讀等待,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自主重復閱讀中,讓一幅幅滿盈童趣的畫面表現于腦海中,從而讓學生享受到作者給我們帶來的別具風韻的童年興趣。而老師則在學生明白的關鍵處適時點撥、引導,讓學生體會興趣的同時,意會課文的表達要領。
三、說教學流程
為把教學目的落到實處,我將擺設兩課時來構造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讓學生讀通課文,開端交換自己的閱讀體會,說說課文回想了童年時的哪些往事,落實本課的生字詞。第二課時通過讀幾個重要的形貌駱駝的鏡頭,體會駱駝給童年生活帶來的興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吊唁,同時意會圍繞駱駝隊來回想童年生活的表達要領。
下面,我偏重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為了到達本課時的教學目的,我重要從四個關鍵舉行教學,分別是再現童年歲;體會童年趣;感懷童年情;追溯童年心。
(一)再現童年事
1、導入:童年是詩情畫意的,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林海音童年的情趣,你還記得她寫了自己童年的哪幾件事情呢?
2、根據反饋,相機板書:看駱駝咀嚼——談駱駝脖子上掛鈴鐺——剪垂在駱駝肚子底下的毛——想念駱駝。
3、適時小結:不管是看駱駝咀嚼還是想念駱駝,每個童年的場景,林海音都用兒童獨特的眼光與兒童獨特的心思描繪,讀來令我們身臨其境。
(此環節簡單而順暢,其目的是讓學生再次浮現林海音描寫的情景,進而讓學生儲備一定的情感基礎,盡早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體味童年趣。
1、導入:孩子們,現在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描繪,進入那詩一般的童年生活吧,請你們用心去品品詞句。哪個畫面給你的感受最深,你好好讀讀,并在旁邊寫寫批注。
2、交流讀書所得。
3、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畫面,我準備分四個板塊來感受作者的童年情趣。當然,學生的交流是無序的,為了清晰起見,這里我按順序呈現。
板塊一:看駱駝咀嚼
出示句子:我站在駱駝面前,看他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他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1、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么?(預計學生會說:我感受到了作者看得仔細,這畫面很有趣等)
2、緊扣“你從哪些字詞感受到作者看得仔細?”這個問題來展開探討,同時穿插朗讀訓練。預設學生會從三個方面來交流意見:(1)抓“那樣……那樣……那樣……”從駱駝咀嚼的樣子和情態看出作者看得仔細。(2)抓“磨來磨去,冒,沾”從駱駝咀嚼的動作來品味,能看出作者看得很細微;(3)抓“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看得很入神。
3、順勢讓學生齊讀段落,并追問:想想你還仿佛看到了什么?(這里,我想讓孩子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駱駝咀嚼的樣子,更重要的是,邊上還有一個天真可愛、看的入神的小女孩,小女孩、駱駝,畫面就這樣定格在孩子們的腦中。)
(這一板塊,為了讓孩子們浮現小作者看駱駝咀嚼的畫面,我主要通過抓重點詞教學,步步深入,讓孩子在品詞析句的同時,進入作者描寫的情景,這就是所謂的“從語言到畫面”。)
板塊二、走進“談脖子上的鈴鐺”
1、導入:其實,作者不僅看駱駝看得仔細,看得有趣,她的一些想法也十分的與眾不同,當作者看到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時,她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課文第8自然段,具體可做如下引導:
(1)請同學們好好讀一讀,你覺得她的想法有什么獨特之處呢?讓學生聯系大人的想法來談談。
(2)重點抓“寂寞”與“情趣”兩個詞深入感受作者當時的想法,并通過朗讀表達出這種情趣來。
(3)結合爸爸的“想”與“笑”,感知我的天真與可愛,并以情促讀,再次去讀我的想法。
(在這里,我覺得作者與眾不同的想法,其實就是童真童趣最好的詮釋,這種童真童趣,只有讓學生反復讀,才能讀出其中的韻味)
板塊三:走進“剪駱駝肚子下的毛”(這里我作簡略處理)
1、導入:孩子們,像這樣只有童年才有的想法,還有很多。當春天來的時候,當作者看到駱駝肚子下的毛長長后,她又有什么奇特的想法,我們來讀讀。
2、交流后小結:多么有意思的作者,此時此刻,駱駝,小作者,童年,他們就這樣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給我們留下的是多么奇妙的感覺。
板塊四:想念駱駝
1、導:作者與駱駝成為朋友,可夏天來了,他們卻不見了,于是她就問:
出示句子: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夏天他們到哪里去?”
(1)好好讀一讀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預設學生說作者很想念駱駝)
(2)可是就這樣想了一天又一天,駱駝還沒有來,忍不住就問,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讀好這句話,個別讀,指名讀。并且抓住媽媽說的“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讀出媽媽責怪而又很憐愛的心態。
2、小結:多么有意思的情懷,同學們我想這應該也只有孩童才有這樣的想法吧!
【教學最忌諱的是平鋪直敘、波瀾不驚的教學模式,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四個片段,采取各種教學策略,讓學生深入文本,真正感受到作者對美好童年的深深懷念和依依不舍。】
(三)感懷童年情
導:剛才我們隨著林海音走進了她的童年,她童年的那一幅幅畫面令人回味無窮。我看同學們讀的時候都笑了,或許這就是童年的生活吧。但是時光總會流逝的。來讀讀這句話:
出示句子: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1)慢慢地用心讀,你讀出了什么感覺?
(2)抓“又,又,卻也”來,孩子們注意這幾個詞,你再讀一讀。
(3)你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預設學生會說:童年不再了,有點懷念)
引導:孩子們,作者看駱駝咀嚼的傻事是6、7歲時候,而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42歲了,已經過了30來年了。孩子們,30多年啊,那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她已經離開北京,居住中國臺灣了,根據這些,你再讀讀句子邊讀邊想象,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預計學生會說:神情專注向往或許輕輕地嘆息皺著眉頭)
(4)是啊,時光流逝,童年不再,而對童年的眷戀依然在,我們感覺到時間流逝的那一份份感傷,來,孩子們,帶著這種感覺讀。
(潛心會文,披文入情,冬陽童年駱駝隊,那是溫暖的感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感覺依然在,可是童年卻不在了。因此我們一定要引領孩子要走進作者的心,去懷想那美好的童年,這也是高年級孩子必需掌握的讀書能力。)
(四)追溯童年心
導:30年過去了,可給我們的感覺,這童年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樣。來,讓我們讀讀這個句子。出示課文最后一段:
(1)學生齊讀
(2)作者記得云云逼真,可見她把童年的韶光深深地烙在了心底,怪不得30多年后寫的時間,往事一幕幕重上心頭。但豈非留在心底的僅僅是童年嗎?(故里)
小結:同學們文中流暴露的是淡淡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她的吊唁。她吊唁什么呢?天然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里北京了,因此,到此我們才真正走進了作者的心田天下。)
(3)孩子們,實在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吊唁,這只是一篇《城南往事》的序。那么想要繼承了解作者,就請同學們去讀讀她的《城南往事》。
(讀一篇文章,感覺一段情懷,也了解了一位作者,但要把作者了解得更全面,就應該引領孩子走進她的作品。)
四、說板書設計:
冬陽童年駱駝隊
學駱駝品味
關于駝鈴的料想緬懷故里吊唁童年
剪駱駝毛
炎天猜駱駝
【板書很簡樸地表現了作者童年的吊唁,但吊唁的不但僅是童年,而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里。這樣的板書設計學生一目明了,并且也能明白作者其時的心境。】
總之,本課時的教學,我與學生通過緬懷童年趣事,并一起重復品賞,品味誦讀,使我們在感覺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覺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蜜意。
讀《冬陽·童年·駱駝隊》有感 篇1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抓住“白沫子”和“咀嚼”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體會其中蘊藏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預設流程:
一、揭題導入,想象說話
1、大家好!來自縉云長坑小學的魏建梅——我,很高興能在冬陽的沐浴下,和充滿童真童趣的你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和駱駝隊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課文。(邊說邊板書課題,最后加上間隔號)
2、讀課題。
預設一:大家驚奇的眼神告訴我你們已經發現這個題目的別樣之處了,誰來說說你的發現。讀題。(個別讀,齊讀)
預設二:看著這個題目,誰發現了它的別樣之處?這個別樣的題目你認為該怎么讀?讀課題。
3、想象說話
(1)看著這三個詞,讀著這個題目,你的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能說說嗎?
(2)你們的想象充滿詩情畫意,讓我仿佛看到了電影里的某個特寫鏡頭。看來,你們和它很有緣。知道嗎?這篇課文是——(課件出示:這篇課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城南舊事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它以樸實、純真的筆調,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一段上個世紀初北京人的生活。20世紀80年代,它被拍成了電影,深受觀眾的喜愛。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那么,這篇課文描寫的畫面是否和同學們想象的一樣呢?請同學們帶著導演的眼光邊讀邊在頭腦中放電影,看看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場景?并把課文讀正確,難讀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
2、交流。入情地讀著課文,你的電影里主要出現了哪幾個特寫鏡頭?
預設答案:鏡頭一——駱駝咀嚼
鏡頭二——談論鈴鐺
鏡頭三——詢問去向
三、走進“咀嚼”,品童趣
1、這節課,讓我們把目光定格在鏡頭一——(請一個學生讀詞語)駱駝咀嚼。
教學多音字“嚼”
(1)個別讀咀嚼。這個生字在文中還以不同的方式出現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慢慢地嚼”)。
(2)、誰來讀讀這兩個詞?
預設:讀對了。能說說什么情況下讀jüé,什么情況下讀jiáo嗎?
讀錯了。師帶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字典里對它們的解釋。出示:jiáo——用牙齒磨碎食物。
jüé——義同“jiáo”,用于書面語復合詞:咀嚼
(3)齊讀這兩個詞語。字典里對“嚼”的解釋很到位,那么什么是“咀嚼”呢?請在文中找到句子來解釋這句話。
2、出示句子:“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
(1)對,這就是咀嚼。個別讀。
(2)引讀。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咀嚼的樣子。看著看著,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了。(并出示這句話)
(3)作者看駱駝的感覺,用文中的一句話說是——把它換成你自己的語言可以說是——(身臨其境、入神、陶醉等等)
(4)知道為什么嗎?(有趣)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感覺是有趣?
(5)聚焦“白沫子”
·什么是白沫子?
·用白沫就能表達意思了,作者為何還加了一個“子”字?是呀,我們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常常會加上一些“子”之類的詞以表示自己對它的溺愛。比如,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讀句子,讀出有趣。
(6)還從哪里可以看出有趣?“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雖丑,但作者認為丑得可愛,雖牙長,但長得有趣,安靜的態度更是能感化人靜心欣賞它咀嚼的樣子。再讀句子。
(7)你們看見過駱駝嗎?在哪看見過?可作者是在自家門前看到。你們看到過駱駝咀嚼的樣子嗎?你看著看著也會跟著嚼起來嗎?你們猜作者為何會感覺如此有趣?
(8)課件出示材料: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
交流想法。預設答案:現在科技發達,可以通過電視、圖片常見到,作者小時候見得少。
(9)再讀句子。現在我們就是那個20世紀初的小孩,那個對駱駝充滿好奇的林海英,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讀出有趣。
四、再賞“咀嚼”,品懷念
1、小時候的林海英對駱駝咀嚼這樣的事感覺是有趣的,當她42歲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當她在頭腦里回放這個鏡頭的時候,感覺是否還是這樣呢?找到句子證明。
2、出示句子:“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1)個別讀。板書“傻”
(2)是呀,隨著歲月的蹉跎,時光的流逝,世事的變遷,童年像駱駝咀嚼這樣的趣事,在42歲的林海英身上,已不能發揮魔力般的作用了,但回首往事,作者的感覺難道僅僅就是覺得當初的做法有點傻嗎?在她的心靈深處,還有著怎樣的感覺?(想念)
(3)大家平時看電視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當放回憶鏡頭的時候,常常屏幕的色彩就發生了變化。(預設:生——變得淡了。)知道為什么嗎?(有點傷感)
(4)出示補充材料: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
(5)那么,我們現在就是人到中年的林海英,就是42歲的林海英,當她人在中國臺灣再來回憶兒童時代在北京的駱駝咀嚼這事,再來讀這句話,你認為如果讓你配樂,你會配什么類型的音樂?你會怎么讀?
(6)配樂讀,讀出傷感。對比讀,一生讀出“趣”,一生讀出“傷感”。
五、深挖“咀嚼”,品感激
1、緊接著學生的朗讀,出示句子:“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2、看來,駱駝咀嚼之類的童年往事,帶給林海英的不僅僅是快樂的回憶,也不僅僅是回憶時感覺世事變遷所產生的傷感,帶給她的還有什么?
3、到底駱駝咀嚼的事跟林海英的成長有著怎樣的作用?請找出句子。
4、出示句子:“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總會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
(1)自由讀。
(2)說說哪個詞在你的頭腦中駐足了一下?(慢慢地)
(3)請個學生讀。為什么讀得那么慢?
(4)找到寫慢慢走的句子,讀一讀。
(5)再出示寫咀嚼的句子。這樣慢的場景,如果在電影里那就是慢鏡頭。誰能讀出慢鏡頭的感覺?讓一生讀,其余生在頭腦里放慢鏡頭。
(6)齊讀句子。
(7)仿寫: 慢慢地 ,總會 。
(8)透過這個慢字,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執著、人的堅持不懈)
(9)作者也看到了這些,所以,她也慢慢地寫,寫出了——課件出示:“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迄今為止,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10)這一慢,慢出了什么?(成功)所以,作者面對往事還有一種——感激之情在里頭。
六、小結延伸
1、帶著感激之情讀本節課學的句子。
2、緊接著出示句子:“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又重臨于我的心頭。”齊讀句子。
3、這節課,我們幾次品讀寫駱駝咀嚼的段落,每一次品讀就像作者在不同年齡看童年往事一樣都有著不同的感受,課后,你們有時間,可以再去品讀,再去解讀場景二和場景三,或許你們有會產生更深的感受。謝謝六班的同學們與我共同度過了這絕對會讓我終身難忘的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