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實錄(精選2篇)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實錄 篇1
師:(播放歌曲《送別》)同學們聽過這首歌嗎?
生:我知道,它的名字叫《送別》。
師:對,這就是我國當代作家林海音系列小說《城南舊事》中的主題曲《送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唱出的不僅僅是對離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對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戀啊。今天,我們來學習林海音的另一篇作品《冬陽。童年。駱駝隊》。
師;(板書課題)看到課題,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說說你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我腦中出現的是在冬天暖暖的陽光下,一隊駱駝緩緩的走過……
生:一只只高大的駱駝走在冬天里的陽光下,灑下一路鈴聲……
生:……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讀文),說說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課文寫的是作者的童年生活。
生:我知道課文圍繞著駱駝隊寫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幾個片段。
師:哪些事情呢?
生:看駱駝咀嚼。
看駱駝脫皮毛。
關于鈴鐺的遐想。
懷念駱駝隊。
師:在剛才的的學習中,同學們已經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現在請大家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反復朗讀,并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品讀感悟,再在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師:在剛才的自主合作學習中,同學們都積極參與了。現在就請大家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
生:我喜歡課文中描寫作者看駱駝咀嚼的這個片段,小英子在學駱駝咀嚼時的樣子很可笑,寫出了小孩子愛模仿的特點,很像我們。
生:我也喜歡這一段,它描寫駱駝的樣子很細致,使我懂得了寫文章要善于觀察,抓住事物的特點。
生:我喜歡的是關于鈴鐺的聯想的這段,作者的想象力很豐富,同時也寫出了孩子天真爛漫,富于幻想的特點。
師:是呀,大人的總是比較客觀,在他們眼里,駝鈴響是為了驅趕狼,而小英子卻不同,她覺得是拉駱駝的人是因為旅途太寂寞,在漫漫黃沙里搖響鈴鐺可以增添情趣。同學們說的精彩極了,好,大家繼續暢所欲言。
生:我喜歡作者問媽媽駱駝的去向,媽媽回答不上來,罵了她這一段。它讓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有不明白的事情,可大人對我們的發問卻沒有太大的耐性,不但沒有好好引導我們,反而是對我們加與訓斥,結果我們怕了就不敢問了。
師:你說的話真令我感觸,說到這里我也很慚愧,我也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可是對孩子的問題往往因為工作太忙的緣故,沒有好好的去引導他,有時候甚至很不耐煩的呵斥他。愛發問是孩子的天性,也許我們無意間的一聲呵斥,就把一個偉大天才給扼殺了。現在真的覺得大人真的應該多走近孩子,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好,謝謝你說出了孩子們真心話,同時也給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提了一個醒了。
生:我喜歡課文的最后一段。它寫出了時間匆匆,一去不復返。
生:我也喜歡這一段。時間是寶貴的,童年是美好的,我們現在已經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了,轉眼間童年也會離我們遠去,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美好時間,珍惜美好童年。
生:……
(品讀、欣賞優美文段)
師:光陰是寶貴的,童年是美好的,林海音的這篇優美得散文正向我們揭示了這個主題。學習了這篇散文,你又想到自己童年生活中那些有趣或者難忘的經歷呢?
(同桌互相說說,再派代表匯報)
生:我想起了五歲那年,有一次媽媽買了西瓜,我讒極了,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把西瓜籽也吞進去,媽媽說西瓜籽會在肚子里生長,把肚皮撐破的,外急得哭起來……
生:我想起九歲那年,我看《貓和老鼠》的卡通片,看到貓披著一張毛巾居然能當翅膀飛起來,我也就披著床單學著貓的樣子,站在衣柜頂上飛下來,結果把自己摔慘了。
師:你的冒險精神真令我欽佩哦,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鼓勵大家要又創新和實踐精神,但也要注意安全,因為生命無價啊,你明白了嗎?
生:知道。
生:我也想起了幾年前的一件傻事,那是過春節的時候,我看到過年這么熱鬧,怕它過去,就死活不讓家里人把日歷撕掉,以為這樣就可以永遠留住春節。
師:今天我們不僅學了林海音這篇寫她童年往事的散文,還聽到了同學們好多真真切切的童年趣事。童年的故事總是讓人難忘的,因為童真,因為有趣,因為幼稚,故事往往就多了幾分色彩。童年是美好的,可它有是匆匆易去的,所以才令人難忘。希望同學們把握好我們的美好童年,讓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斕。今天,我們的學習就到這里結束了,請同學們回家后積累本課的好詞佳句,并寫寫自己的童年往事。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實錄 篇2
一、課前談話
看北京城的舊照片。
二、出示課題,明確基調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是北京舊景。北京以前稱北平。在中國臺灣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林海音女士,她的童年、少年、青年時光就是在我們剛才所看到的胡同、四合院里度過的。回到中國臺灣后,她把自己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往事寫成了一本書,叫《城南舊事》。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這本書的出版后記──《冬陽·童年·駱駝隊》,先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冬陽、童年、駱駝隊,三個詞組成了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這三個詞當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冬天的太陽下一群駱駝在走著。
生: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暖暖地照耀著大地。一群駱駝從遙遠的地方來到了北京城南,一群小孩子圍上去東摸摸西摸模,覺得非常新奇。長大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就留在了他們的心里。
三、整體感知,了解趣事
師:這一群小孩子中也許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剛才大家在頭腦中想象的畫面,其實也是林海音無數次在腦海中浮現的畫面。這一幅畫面成為作者關于童年生活的最為清晰的記憶,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所說的,“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那么當作者的腦海中無數次浮現出這一畫面的時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臨于“我”的心頭呢 ?請同學們讀一讀這篇文章。
生自由朗讀,師巡視。
師:作者的心頭又浮現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我”學駱駝咀嚼草料的樣子。
師指導“咀嚼”的書寫。
師板書:看駱駝
生:“我”與爸爸爭辯駱駝脖子上為什么要掛一個鈴鐺。
師板書:
問駝鈴
生:想修剪駱駝肚皮下垂著的一大塊一大塊毛。
師板書:
剪駝毛
生:問媽媽駱駝去了哪里?
師板書:
問駝蹤
三、走進童年,體味趣事
師:孩子們,你們真不容易,也很了不起!請你們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件事讀一讀。
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孩子,你說,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件事?
生:“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這句話是說林海音學駱駝咀嚼草料的樣子,然后我就想到了這時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來的樣子應該是非常怪的,齜牙咧嘴的樣子。
師:你不僅想到了她的樣子,還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其他舉手的同學是不是也畫下了這個句子?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我也認為她傻傻的。
師:林海音當時看到的駱駝是怎樣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現在就站在駱駝的面前,你正在看駱駝是怎樣咀嚼草料的。請閉上眼睛,費老師把這段文字讀一讀,你想象駱駝的樣子,想象駱駝在咀嚼的時候,牙齒是怎樣動的。
師朗讀“我站在駱駝的面前……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一段文字,然后交流。
師:你們看見了什么?
生:我看見一頭傻乎平的駱駝向我走來,它正在吃草料,它有長長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來磨去,很好玩,很有趣的!
生:我看到林海音學著駱駝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在胡須上。我覺得當時的林海音十分傻,而看到這里我不禁想笑,一個人學著駱駝那個樣子,真有點傻!
師:但是這種傻讓我們覺得是傻得很可愛,是吧?
生:我好像看到了童年的林海音蹲在駱駝的面前,專注地看著駱駝的嘴巴,看到它的嘴巴上面、下面交錯地磨啊、磨啊,鼻孔上冒著熱氣,自己看著看著,牙也不由自主地動起來了。
師:可也是呀,看駱駝咀嚼,自己的牙齒為什么也動起來了呢?
生:因為她看得太入神了,她這樣目不轉睛地看著駱駝咀嚼的樣子,覺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齒也跟著動了起來。
師:看的時間久了,太入神了,覺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著看著,她好像就忘記了什么,覺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齊):駱駝。
師: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覺得自己就是那頭駱駝,所以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了。這一切讓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林海音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42歲了,你覺得她在寫下這段往事的時候,她還會去學駱駝咀嚼嗎?
生:不會。
讓學生讀“夏天過去……我也不會再做了”這段話。
師:童年的往事還有很多有意思的,還有哪些事你覺得有意思?
接著討論“我”看到駱駝把“脫下的絨袍子”垂在肚皮底下,想拿起剪刀幫駱駝剪整齊的事,而后讓學生再讀“夏天過去……我也不會再做了”這段話。
師: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不會做了,給駱駝剪毛的想法我也不會再有了。這篇文章中還寫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我發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她和爸爸爭論鈴鐺的用途。我覺得這時候的林海音是充滿幻想,非常天真的。從爸爸的角度來看,是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看這鈴鐺的,而林海音小時候也跟我們小時候一樣喜歡幻想……
師:爸爸的見解是理性的,而童年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滿詩意的。現在你們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你從小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你開始問吧 !
師生對讀這段文本。
師:同學們,如果這時有人問你,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樣回答?
生:駱駝走路累了,趕駱駝的人也累了,聽聽鈴鐺就覺得走路比較有意思。
師:那叮叮當當的聲音會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還有誰也同意林海音的看法?
生:我同意林海音阿姨的想法……我還有一個想法,駱駝脖子上的鈴鐺聲很好聽、很清脆,走路就不覺得累了。
師:鈴鐺就是增加行路的情趣,而且使我們忘記了疲勞,是嗎?誰同意爸爸的想法?
生:打頭的駱駝脖子上系一個鈴鐺,后面的駱駝聽到鈴鐺聲就會跟著不停地走下去。
師:鈴鐺聲好聽,實際上也是增加一種行路的情趣。我很高興剛才很多同學覺得這駱駝脖子上的鈴鐺就是為了增加情趣,我祝賀你們 !為什么呢 ?這說明在你們的眼睛里,一切還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滿詩意,那么充滿情趣。同學們,請想一想,當42歲的林海音在寫下這段往事的時候,你覺得她還同意當年的想法嗎?
生:我覺得當年爸爸的理由更能說服已經是42歲的自己,而童年的想法則成為她孩提時代的一種紀念了。
師:噢,只是一種紀念。現實的答案雖然是正確的,但卻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卻是不那么現實,我們的現實世界就是這么充滿矛盾。當中年時期的林海音在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她童年的那些想法可能已經不再有了,這就像是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也已經不會再做了。再來讀一讀這段話。
生讀。
師: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當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沒有注意?
生:與媽媽一起談論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
師:誰來把這段文字讀一讀?
生自由朗讀這幾段文字。。
師:媽媽說:“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看看這篇文章,林海音都問了些什么 ?她除了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還問了什么?
……
師:童年的林海音問題真多啊!媽媽既然說她“總是問,總是問”,很顯然,她問的問題肯定不僅僅是關于駱駝的。我們都是孩子,你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想一想,她可能還會問些什么?
……
師:這些問題你們問得并不奇怪,的確是這樣,作者在她的《城南舊事》這本書當中,也寫到了自己“總是問,總是問”的情景。我們來看一看這段話,自己讀一讀。
師出示文字,生自由讀(邊讀邊笑)。
“媽,賊偷了東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東西賣給專收賊贓的人。”
“收賊贓的人什么樣兒?”
“人都是一個樣兒,誰腦門子上也沒刻著哪個是賊,哪個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納悶兒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著呢!上學去吧,我的傻丫頭!”
師:我來做媽媽,誰來做小英子呀?
師生對讀。
師: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問,就像媽媽說的“總是問,總是問”?這所有的問題,當作者中年時再想起來,你覺得她還想問嗎?
生(搖搖頭):不會了!
師:很多問題可能已經不會再問,有些問題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沒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會再問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寫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不會做了,滿腦子的童年時代的問題也不會問了。
生讀:“夏天過去……我也不會再做了。”
四、時光流逝,童年重臨
師:冬陽下的駱駝隊緩緩地走來了,走來了,響著悅耳的駝鈴聲,這一切是作者無數次在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是作者關于童年生活最為清晰的記憶。我們還記得課文的題目嗎?
生(齊):冬陽·童年·駱駝隊。
師:再來讀一讀,讀出作者的這一份淡淡的感傷、深深的懷念。
生(深情地、舒緩地):冬陽──童年──駱駝隊。
師:真好。在作者的記憶當中,這一幅畫面已經成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讀此文,我們就像是在靜靜地品嘗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賞一朵素雅的小花。我們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那份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如果我們有第二個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也許我們就不會有這么多的人生感觸。可是,每個人都要長大。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也許這種感受對作者來說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寫進了小說,后來又被拍進了電影。
介紹小說《城南舊事》。
師激qing朗讀: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