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第二教時(精選15篇)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1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 學科:語文
2、課時:1課時
3、學生課前準備:上網查找資料,了解孫友田,查找童謠。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讓學生對歌謠、童謠有一定的認識。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同時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4、受到熱愛母親的思想教育。
三、教材簡析:
蘇教版第十冊第17課《月光啟蒙》,這是一篇內蘊豐富的散文,節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对鹿饽赣H》講述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對來看望她的兒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淚流滿面!对鹿鈫⒚伞穭t是作者回憶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親摟著自己唱歌謠、講故事的往事。
四、設計思想: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強烈的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理解、賞析,使他們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獲得精神洗滌,享受審美情趣。
五、教學重點、難點:
感悟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感受到熱愛母親的思想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六、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
2、揣摩優美的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七、教學準備:
制作投影片、印發孫友田的《母愛似水》一文
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相關鏈接:
。
七、教學過程:
。ㄒ唬、情境導入。
1、課前2分鐘:播放《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相關鏈接:)【出示課件】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月光啟蒙》。
課文最后一節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那么,母親是通過什么給了我啟蒙?請大家打開書快速地瀏覽課文。 【板書:歌謠、故事、童謠、謎語】
3、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那灑滿月光的籬笆小院,去回味母親吟唱的歌謠、童謠。
。ǘ、朗讀感悟歌謠、童謠。
感悟歌謠
1、請同學們盡情的吟誦歌謠吧。
【出示歌謠】指生讀 指生評價
2、你們知道母親是怎樣唱這兩首歌謠的嗎?誰有一雙慧眼。(指生交流)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自由讀讀這段話,看看有什么感受?
。ㄈ碌娘L給人什么感覺?
溪水——是。∵@風清月朗的夜晚,
請大家注意:歌聲是用耳朵聽的,芳香是用鼻子聞的,作者卻說“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明明是聽覺,怎么會變成嗅覺了呢?為什么?)
別讓這種感覺溜走,老師把這一節改成了一首小詩,來一起讀讀。(齊讀)
【出示小詩】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 為我吟唱 輕輕的
像三月的和風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 芳香的音韻。
師范讀、指生讀
3、請大家閉上眼睛,一起來欣賞母親唱的歌謠。
看著你們滿臉的甜蜜、溫馨,老師知道你們都陶醉了,陶醉在母親那甜甜的嗓音中了?赡赣H在歌謠中唱出了什么?讓我們再來讀讀歌謠。
【出示歌謠】自由讀、指生讀
在你的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份溫馨與疼愛,指生輕輕的讀
母親在歌謠中唱出了什么?
讓我們用心去享受這寧靜的夏夜、這溫馨的歌謠、這深沉的母愛。女生齊讀歌謠。
4、【出示填空】母親用歌謠把 ,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 。
5、師引述:母親深情地為我吟唱的這些歌謠,如同春雨點點滋潤了我的心田。
所以說——【出示句子】齊讀。“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就是用這動人的歌謠,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
感悟童謠:
1、歌謠是抒情的、含蓄的,童謠是——【出示童謠】
學生自由讀童謠。讀后說說自己的感覺怎么樣?
2、這就是童謠的特點,找出你認為最有趣的讀給我們聽聽。指名讀。
我們這樣讀你覺得好玩嗎?
3、此時老師想起了媽媽還會唱的童謠!境鍪就{】
你想起來了嗎? (指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
4、明月以至中天,我依偎在母親的懷里,聽著她唱的歌謠、童謠,感到母親仿佛一尊玉石雕像。
為什么把母親比作“玉石雕像”?
母親伴著月光讓一些童謠慢慢的溶入了我的心里,這也是一種啟蒙。所以說:
【出示句子】齊讀。“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就是用這些幽默風趣的童謠,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
(三)、總結全文。
1、母親不識字,她用甜美的嗓音在月光下給我唱歌謠、童謠,還給我——講故事,說猜謎語,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民間文學的熏陶,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母親真不愧是我的——啟蒙老師。
2、【出示】“然而,時間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母親的青春。我個子高了,母親的脊背卻彎了;我長大了,母親卻老了;現在生活好了,母親卻感受不到了,不少的記憶都漸漸流逝了。有一年,當我趕回老家去看母親時,這個曾經擁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微風吹亂了母親的滿頭白發,如同故鄉的天空飄滿愁絮……”
此時此刻,我多么想喚起母親的記憶,多想在母親耳邊低聲地說:
母親,你可曾記得……學生拿起筆,寫出心里話
指生交流
。ㄋ模⒉贾米鳂I !境鍪咀鳂I】
1、閱讀《月光啟蒙》的姊妹篇《母愛似水》。
2、搜集家鄉的民歌、民謠,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和同學交流。(譜曲唱、拍手唱、跳皮筋唱等等)
3、回家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附:板書設計: 17、月光啟蒙
唱 歌謠
講 故事 母愛
說 童謠
猜 謎語
教學反思:
《月光啟蒙》是五年級第十冊中的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孫友田。文章用細膩的筆觸回憶了自己的母親及為好的童年生活。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用民間文學給我啟蒙,引領“我”走進了詩歌的王國。
我抓住啟蒙展開教學,當讓孩子們談到母親是怎樣給作者啟蒙的時候,幾個孩子說到母親說神話故事這個片段,說得真棒啊!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當孩子本以為課文已經結束了的時候,我告訴他們,其實,文章還有段結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離別已久的故鄉,再一次看到了母親……配上音樂,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文字:
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在我范讀的時候,我注意到孩子們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他們也在感受著啊,當我讓他們來齊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分明見到他們眼中的淚花!
我接著又說道,雖然母親現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誰,不知道他來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聽的民謠了,但是那些民謠卻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說完便出示課文中所有的民謠,我指名讓孩子去讀他們認為最能打動他們的民謠,于是一個孩子站起來,用低沉的聲音,緩緩地,讀起了本應該輕快活潑的民謠。一個接一個,孩子們體會著每一個民謠,他們說:如果我是作者,那么回憶這些民謠,念一念這些民謠,將是對母親最好的懷念。
趁感情還在激蕩,我又出示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范讀著,孩子很快也加入了我的隊伍,和我一起讀起來:
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最后,快結束課文了,我讓孩子們談談對這篇文章有著什么樣的感受時,孩子感受到了母愛。
另外《月光啟蒙》也讓我進一步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
1.“對話”問題。語文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彼此分享對文章的理解,探討重點問題。作為教師,比孩子早一步解讀教材,其實在整個“對話”過程中更應該是充當“引路人”和“排雷兵”的角色。也就是說教師對“對話”在備課中是早有預設的。對于預設,在備課中我是相當細致的,從學生角度出發,設想了許多情境,同時也設計了必要的引學過程。但課堂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課堂上,我總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預設,特別是當學生的理解深度與預設有差距時,往往是“不依不饒,生磨硬套”這其實就不再是真正的“對話”了。
2.“評價”問題。在課堂上適時的評價是推動教學,促進學習的一種有效的辦法。我在評價上做得總欠火候,表現在:用重復學生的話代替評價;評價的時機把握不夠自然,其實并不是每一個孩子發言或朗讀都需要用一長串的話語去評價,有時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適時的示范都是評價,往往“無聲勝有聲”;評價的到位率不夠。學生是否從評價中獲益,并有所提高,是評價有效與否的標準。在本課的教學中,對朗讀的評價是重點,怎么樣才能讓孩子從評價中理解課文應該怎么讀好,讀出味道。如對歌謠的朗讀第一次我是意圖讓孩子在理解第四節的基礎上讀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則是讓孩子在理解歌謠含義的基礎上讀出文字蘊涵的意韻。但在教學中,因為評價的意向性不夠明確,孩子沒有讀到位就急于推進教學,而使讀的層次體現得并不分明。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2
學習內容:《月光啟蒙》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學習小組:________ 學習小主人:________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9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認識多音字“落”和“混”。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資料鏈接
孫友田,當代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文學創作一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詩集《煤海短歌》、兒童長詩《帶血的泥哨》、《礦山鳥聲》等10部,兒童知識讀物《在黑寶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獲獎,詩歌《我要演一個童工》被選入《少年朗誦詩選》,詩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散文《月光啟蒙》均被編入全國小學語文教科書。
自主合作
孫友田出生在安徽北部的一個小鄉鎮上,八歲進了鎮上唯一的一所小學。父母都是文盲,但對他的學習卻抓得很緊,因為他們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母親只要見他放學回到家,第一句話就是“寫字去!”寫什么字她不管,只是守著他,看著他拿著鉛筆在本子上畫。本文寫的就是作者在母親的影響下,愛上了民間文學,愛上了寫作,從此走上了文學之路,成長為一名著名的作家。
一、生字我會學。
1、生字我記牢,我會寫。
熟讀下列詞語,接著通讀全文,做到字音準確,有困難的要回讀,直到讀通順為止。(注意用多種方法巧記字形易錯字,并交流識記方法)。
bɑ chen zǎo lǒu fènɡ
籬笆 時辰 洗澡 摟著 鳳凰
ɡē shāi jiào zhànɡ
割荊草 篩大米 坐花轎 紅帳子
2、把上面詞語中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劃出來寫在橫線上
易錯音:_____________________易錯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準多音字在文中的音,并寫出它另外的讀音,并組詞。
____( ) ____( )
落 ____( ) 混 ____( )
____ ( )
二、生詞我理解
1、我能讀好課文。對子互讀——選擇展示。
2、默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批注在文中。展示匯報以下詞語的意思。(我能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
歌謠 童謠 芳香 混沌
豁然開朗 天資聰穎 高深莫測 蓮花落
三、課文內容我知道
1、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文中的歌謠、童謠。(對子互讀,小組pk)
2、小組內互讀課文,思考課文內容:
本文是一篇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 。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給他 、 、 和 的情景。
3、我能讀懂。(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月光啟蒙”就是
“月光啟蒙”就是
“月光啟蒙”就是
展示匯報
溫馨提示:
1、每組選擇一個學習內容作為主要展示內容;
2、小組成員要全員參與展示;
3、精彩之處要會欣賞,錯誤處要能寬容并誠懇糾錯;
4、及時補充點評,適時與同學老師互助,豐富展示內容。
總結存疑
這節課我們初步感受到“月光啟蒙”的含義,但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下節課再探討。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71
我教《月光啟蒙》
江蘇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學 王軍(225231)
作者郵箱:
《月光啟蒙》是一篇內韻豐富的散文,課文描寫了一位善良勤勞的母親在充滿詩情的月光下用歌謠、神話故事、童謠、猜謎語的方式給我以教育的感人畫面,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在與文本的首次對話中,教師被文中優美感人的畫面所感動,被文本明快、流暢、含蓄的語言所吸引,被作者寓情于景的協作技巧所折服。我要把我這些心靈的感動傳遞給我的學生。
一、教學內容的界定
1、準備用兩個課時教學完課文,母親啟蒙所用的的四個形式在第一課時教一個,以減輕第二課時的負擔。但考慮到這四種形式都是母親啟蒙我的重要形式與途徑,相互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一個有機會整體,況且作者在遣筆行文也照顧到了銜接和過渡,從本文的本位來看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斷不可冒然地人為將其分開,破壞文章的整體意境美。
2、四種形式放在一個課時所帶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在短短的的四十分鐘里讓學生輕松學玩,還要保證有效: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研究教材,用以簡馭繁的手法對教材進行削減。這種削減則需要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最近發展區與教材的聯系點為基準。斯霞曾經說過:“學生已經知道和具備的堅決不講,學生還不知道和不具備的要創造條件多講!闭f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對于這篇課文,不難發現文章對歌謠和童謠寫得比較具體,而對于故事和謎語則相對較為簡單。于是,我大膽取舍,把眾多的時間放在教學童謠和歌謠上。
二、具體教學
1、讓我們的教室也充滿芳香的音韻
在教學這一段時,我直奔主題,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描寫媽媽是怎樣唱歌謠的句子。通過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對媽媽長歌謠的樣子、神態、嗓音都有個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接著我趁熱打鐵,利用磁帶錄音,讓學生通過磁帶錄音從聽覺神經去感受母親唱歌謠的表現。這一環節是對上一個環節所做的補充和拓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途徑欣賞母親的歌謠。聽是輔助手段,看文字也是手段同時也是目的。在看和聽的渲染之后,我讓學生重新回到剛才學習的那段話,帶著聽了錄音后的新理解重新從語言的層面來審視這段文字,感受語言文字的精美和準確。這一篇地讀書并不是簡單的次數相家,而是學生的認識和體驗重新構建的創造性過程,是符合學生心靈感應需求和學生心理客觀規律的。在再次讀書后,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飽和,這樣的情感不安排機會讓學生得到有效的釋放,無疑是失敗的,也是殘忍的。于是,我安排了較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有個性的讀書,結合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效果比較理想。最后,學生對母親唱歌謠的樣子有了深刻的體驗,我創造性的讓學生從文字中尋找靈感,猜想母親回如何唱這些歌謠。學生興趣很濃,用自己甜甜的嗓音學著母親的樣子唱起了那些動聽的歌謠,也許學生唱的音調還不準,但情感卻是豐富的,感覺是到位的,我們的教室里充滿了芳香的音韻,充滿了詩情和智慧。
2、童謠
童謠的特點是豐富有趣,我讓學生反復閱讀這些童謠,找出童謠的特點。于是,壓韻、節奏感強、內容生動有趣等特點在學生不斷的閱讀和發現中漸漸的明朗。學生答出一個我便讓發現這一特點的任意選擇一個童謠讀出自己發現的特點來。學生很感興趣,讀書就在這興趣盎然的語文實踐中渡過了。學生沿著“讀書——發現——展示”開展學習活動,有著自己的成功體驗,有效扎實進行著語文的學習。
二、我所摒棄的幾中做法
1、 課堂中展示收集的歌謠和童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收集童謠、積累童謠的作法是有好處的,最起碼它拓展語文學習的課堂,開發了語文課程資源。我所不贊同的是將收集來的資料利用課堂的時間來展示。我們的第一范文就區區40分鐘,經不起半點的折騰。我們的第一范文要減肥,要甩掉為別人做保姆的角色。我們的第一范文里只應該有三種人:學生、教師、文本。決不允許有閑雜的第四種人插足。
2、 補充文章的結尾:很多教師為了激發情感,渲染氣氛,喜歡把文章最后談到的母親得了老年癡呆癥的情況告訴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增強課堂教學的氛圍。個人覺得是不可取的:對于我們的教學對象,我們是不是盡可能的讓一些美好的一面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感受生活的美好。再說,文本所表現的是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和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加上最后一段有悖于文本的價值取向,是不足取的。要不,教材的編寫者為什么要將這一段刪掉了。
3、 在文章的歌謠和童謠的意思上花費太多的時間:教參中說——“課文中所引用的五首歌謠、童謠,教師在讀書時,可對內容簡要作些介紹,以便學生大體聽懂。”教參的話一針見血、鞭辟入里。雖然說文章的引用也是文本的內容,但文章的中心是什么,重點是什么,所想表現的主題是什么。如果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充分的考慮,我想教師肯定能夠處理好文本和引用的童謠的關系。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出示孫友田的經典詩句,相機介紹詩人。
2. 孫友田能成為詩人,離不開他的母親,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3. 這是位怎樣的母親,竟能給她的孩子帶來如此豐富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友田寫的散文《月光啟蒙》(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指導
1. 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
2. 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2)指名讀,注意輕聲(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鳳、凰、嫦、荊、帳)
(3)指名試讀課文,了解掌握情況。
啟蒙: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智慧得以初步開發。
混沌: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
3. 通讀課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寫童年夏*的美妙,是母親的歌謠使“我”懂得了對故鄉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
第二段(4~8):寫母親在夏夜給我講神話故事、唱童謠、猜謎語,啟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寫母親是啟蒙老師,為“我”飛向詩歌王國奠定了基礎。
4. 質疑問難
三、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出示課文插圖:看了這溫馨的畫面,你會想起什么?或想說點什么?
2.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浸透著母親無數的心血與汗水,蘊涵著母親無盡的牽掛與關愛。這一課,就讓我們走進這籬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聽這位農家母親的聲音。
二、精讀指導
1. 學習1~5自然段
(1)自由讀,注意捕捉讀時內心的感受
(2)學生交流感受
、倩h笆小院和諧、愜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籬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詳的母親,乖巧的“我”。
、谀赣H的嗓音甜潤、輕盈: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3)誰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誦母親所唱的歌謠?
(4)女生齊讀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
①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诮涣鳎耗赣H的聲音甜美,充滿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親動人的音韻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飄逸。
(6)這樣的日子雖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如果你就是籬笆小院那個被媽媽摟在懷里的孩子,聽著這樣的歌謠,你會想些什么?
(7)齊讀: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4.學習6~13自然段
(1)自由讀6~9自然段,找出描寫母親形象的一句話
(2)出示:此時明月以至中天,母親沉浸其中,顯得莊嚴肅穆,有如玉石雕像。
、僬f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親沉浸其中,顯得莊嚴肅穆,有如玉石雕像。
、谥笇ёx出“我”對母親的崇敬之情。
(3)自由讀10~13自然段
、僬f說你讀懂了什么
、诮涣
③分角色朗讀母子間的對話
5.母親的歌謠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變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讀: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
6.出示:最后三句話
(1)從這三句話中,你能看出“我”想對母親說什么?
(2)簡介文章的寫作背景。
(3)再讀,體會其中包含的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指名讀,齊讀。
三、總結全文
1. 默讀課文,討論: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2. 讓我們輕輕閉上眼睛,走入記憶的長河,再在母親的愛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 世界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你的母親在你成長的歷程中給過你什么幫助?你想對她說些什么?
板書:
19.月光啟蒙
唱歌謠
講故事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謠飛向詩歌的王國
猜謎語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5
作者:海門鎮秀山小學 黃建英 轉貼自:海門鎮秀山小學 點擊數:95
春潮勃發的課堂
——《月光啟蒙》聽課有感
海門鎮秀山小學 黃建英
今天有幸聆聽了實小的四堂課。感覺受益匪淺。下面我就顧鳴鳳老師執教的《月光啟蒙》一課談談自己的收獲。
顧老師的這堂課,如一篇優美的散文把我們帶入一個溫馨甜美的夏夜,感受到了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牽動了每個人的心,激起了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1.研讀文本,體悟形象。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個體研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解讀文本,體驗情感,獲得感悟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質量。課堂上,顧老師讓學生研討歌謠,暢談體會;研讀描寫母親的句子,說說感悟。在富有個性的情感朗讀中,學生浸潤于母愛的情感體驗中,表達的欲望油然而生,對母親形象的體悟也日趨豐富、完善,一個勤勞、智慧、充滿愛心的母親形象浮現于學生的腦海中。同時,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也實現了生生互動,于相互啟發碰撞中生成新資源,擴大個體研讀成果,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他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碰撞、情感交流,感受到了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感受到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之情。
2.巧用插圖,深化理解。課文中的插圖是課文的重要組成。《月光啟蒙》這篇課文中,插圖以絢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優美的情境,讓抽象的文字變得有聲有色,充滿活力。課堂上,顧老師讓學生感悟母親形象時,不僅讓學生讀有關的句子進行體會,還讓他們看看插圖,感受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通過插圖這一現成的有效的資源,讓學生在讀文中欣賞插圖,又在欣賞插圖中讀懂課文。于是,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感情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而這一切促使他們在讀中傳達出作者的情感達到一遍比一遍入調,一遍比一遍與作者的心靈靠近。
此外,老師的扎實功底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課,顧老師輕柔委婉、深情優美的語言把大家帶入了一個溫馨的情境。顧老師極其擅于在課堂上捕捉細節,捕捉學生回答中的亮點,引領學生讀文悟情。我想,這是與老師靈敏的雙耳、睿智的大腦、厚實的語言功底是分不開的。正是這些才使得顧老師能及時捕捉、迅速甄別學生的發言,再清晰流暢豐盈地翻譯,從而解讀童稚之惑,引領孩子和文本順利地對話。
總之,整堂課春潮勃發,透發出鮮明的新課程的理念,值得我好好回味、學習!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6
《月光啟蒙》
長陽小學丁晶晶
1.上課之前,我們來聽寫幾個詞語,誰愿意到黑板上來默?
。1)聽寫“籬笆 時辰 啟蒙”
。2)反饋:強調“籬笆是用竹子或樹枝圍成的柵欄,所以都是竹子頭”“蒙不要少寫一橫”
2.還記得母親用什么啟蒙了“我”嗎?(指名說,板書“歌謠 神話 童謠 謎語”)
3.在柔和的月光下,母親把那歌謠、神話、童謠、謎語向“我”娓娓道來,讓“我”感覺到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一到夜晚……(配樂引讀第一段)。就在這美妙、愜意的時刻,母親為我唱起了動聽的歌謠,聽……(播放清唱歌謠)
4、從大家的表情,看出來你們都被陶醉了。這是一種怎樣的歌聲,讓我們如此沉醉?(指名自由說)
5.作者的感受與你們一樣,在課文中他是這樣描寫母親的歌聲的(出示第四節)誰來給我們讀一讀?
。1)指名讀。
。2)讀了這一段,母親的歌聲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引導體會深情、甜美、輕柔
著重體會讀好“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6.母親的歌聲是那樣深情、甜美,你也能深情、甜美地為我們吟誦這歌謠嗎?(自由讀,指名讀)
7.在柔和的月光下,依偎在母親的懷抱中,聽母親這樣深情、柔美地吟唱,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8.深情、柔美的歌聲,給我美好的感受,在我的耳中,那音韻似乎都散發出芳香了。一起讀一讀地四節,感受那芳香的音韻。(配樂齊讀第四小節)
9.其實不僅歌聲散發著芳香,那歌謠里也滿是芳香。再讀歌謠,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1)引導學生交流并指導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
。2)教師適時點撥:歌謠就是美好生活的寫照,母親通過歌謠唱出了……(對生活、家鄉的熱愛、對勤勞的贊美……)歌謠也表達了美好的愿望,母親在歌謠中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與追求……)
10.像這樣優美而有意韻的歌謠母親還會唱很多很多,因為“我”的故鄉不長五谷,卻長歌謠。(出示第五節)這兩個“長”的意思一樣嗎?(指名回答)
11.歌謠是寶貴的精神食糧。日子雖然清苦,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變的,人們把自己的善良、智慧、勤勞和對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了這一首首歌謠中,并讓這善良、智慧、勤勞伴隨著歌謠代代相傳。其實“我”的故鄉不僅長歌謠,還長神話、童謠和謎語?焖俚貫g覽6—13節,看看那神話、童謠和謎語又是怎樣的?
12.母親給我說了哪些神話?聽著這些神話,望著高深莫測的夜空,“我”會想些什么?
13.“我”聽得入神,母親講得投入。(出示“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中,像一尊玉石雕像。”)讀一讀這個句子,你的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畫面?
。1)引導體會:月光籠罩著母親,母親周身散發著光芒。
。2)追問:為什么在我的眼中,籠罩在月色中的母親是一尊玉石雕像呢?(引導體會孩子對母親的愛、敬佩,在孩子的眼中,母親圣潔、美麗。)
。3)指導朗讀:能用你的朗讀把“我“對母親的愛和敬意表現出來嗎?
14.故事講累了,母親又給我唱起了童謠。(出示童謠 指名讀)
指導朗讀:這些童謠給人的感覺是?(生動、有趣、富有韻律……)能讀好嗎?(適時打上節拍)
15.童謠太有趣了,夜已經深了,我還不想睡呢。媽媽又和我猜起了謎語。(師生分角色讀)
每到夏夜,月色鋪滿小院,媽媽總會親熱地摟著我,給我唱歌謠、將故事、猜謎語,所以在“我“的記憶里,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有這樣的母親是幸福的,難怪作者在結尾飽含深情地寫道——(出示14節)
。1)指名讀
。2)學到這里,你們對“啟蒙“這個詞的理解一定更深入了吧。能用這個句式說說嗎?(出示填空”母親用————給了我————的啟蒙,讓我————————。)
(3)引讀最后一節:這真是一位美麗聰穎的母親——這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這真是一位讓人心生敬意的母親——
(4)是母親給了我啟蒙,為什么課題卻是“月光啟蒙”呢?
總結全文:是的,在月光下,母親用歌謠、神話、童謠、謎語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愛家鄉、在生活、愛文學的種子,并讓它生根、發芽……今天的“我”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這不得不感謝母親給我的——月光啟蒙。我永遠記得月光下的籬笆小院、永遠記得沉浸在月光中如玉石雕像般的母親、永遠會記得母親深情吟唱的歌謠(歌謠起),讓我們永遠記得這月光啟蒙,感謝這月光啟蒙。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7
執 教 者
韓青
開課時間
2010.3.10
聽課人數
30
開課年級
五
科 目
語文
開課級別
市級
研究目的
回歸語文本色,構建綠色課堂
課 題
月光啟蒙
教
學
簡
況
一、檢查預習導入:
1、板書:孫友田,對于孫友田,同學們不陌生吧!誰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2、是啊,孫友田是位值得我們敬佩的杰出詩人,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孫友田的一篇文章——
3、板書——啟蒙(伸出手來和老師一起寫這個“蒙”字)知道啟蒙是什么意思嗎?
4、板書——月光
5、把課題讀一下,指名讀。⑴指導:你為什么這樣讀?⑵讓我們來一起來美美地讀課題。
6、讀了課題,同學們一定有話想說,有問題想提,跟大家交流交流。
7、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課文。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放聲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板書:正確、流利)
2、檢查初讀情況:⑴做到正確、流利了嗎?同桌之間互相考考。⑵全班交流:展示朗讀。指導:①第一節中:“籬笆”的“笆”、“時辰”的“辰”讀輕聲
②第五節中:混沌(混是多音字)這個詞以前學過,在哪一課?還記得意思嗎?在本文中呢?找到文中句子讀讀?說說什么意思?知道了“混沌”,推想一下“豁然開朗”是什么意思?
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用一個詞來說,就是——啟蒙。母親把這份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說成一個四字詞語就是——月光啟蒙。
蓮花落(注意“落”的讀音)聽過嗎?是什么玩意?讀讀文中句子,你來猜測一下。
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第一個“長”讀?為什么?第二個呢?)
、鄹柚{:(出示)介紹歌謠:指隨口唱出、沒有音樂伴奏的韻語,如民歌、民謠、童謠等。(生讀,教師糾正“亮堂堂”的讀音。)想象——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芡{:介紹童謠:適合兒童口頭傳頌的歌謠,形式比較簡單,富有童趣。同學們喜歡童謠嗎?說說為什么喜歡?就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讀。自己試試看! (打節拍,趣味讀童謠)
三、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解決開頭提出的疑問:你能解決哪個問題?從哪知道的?——引讀14節
2、母親是怎樣啟蒙我的呢?快速瀏覽全文在書上列小標題。
3、交流:
、拍赣H是怎樣啟蒙我的?(板書: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
⑵看看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分別是哪幾節寫的?在文中分段做好標記。
⑶指導概括主要內容:把小標題連起來,再組織一下語言,就可以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小結、質疑。這節課,我們通過讀書明白了母親用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的方式啟蒙我的,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題目呢?我們下節課學習。
五、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搜集兒歌童謠。2、積累描寫月夜美景的詞句。
綜
合
評
語
本課教學層次清晰、環節分明,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流程靈活,教學方法多樣,學生學習真實有效,切實提高了第一課時的教學實效。導入巧妙、自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中,老師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的學習基礎為基點,始終以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出現。多種學習形式相結合,避免了學習的枯燥、乏味。
鑒定人
鑒定單位
(蓋章)
溧陽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
審核人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8
作者:馬山中心小學 曹紅霞 轉貼自:馬山中心小學 點擊數:159
一堂終生難忘的語文課——高認知、高情感、高融合之《月光啟蒙》例談
馬山中心小學 曹紅霞
《月光啟蒙》是五年級第十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著名的詩人孫友田用細膩的筆觸回憶了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為我唱童謠、歌謠,講故事,猜謎語的情景,“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用民間文學給“我”啟蒙,引領“我”走進了詩歌的王國,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或許我年紀還小,經歷單薄,閱歷太淺,所以讓我感動的語文課很少,也使我對語文閱讀課的無限魅力若即若離,今天,這樣一堂普通的《月光啟蒙》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語文閱讀課的無窮魅力!八弊寣W生不得不帶著哭腔誦讀課文;“她”讓上課老師哽咽著、擦拭著奪眶而出的淚花,揮手示意學生下課;“她”讓聽課的每一位老師也不禁被感動了,個個眼眶紅潤,淚珠不聽使喚地在眼眶中打轉轉。這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是一堂讓這班學生終生難忘的語文課,是一堂令老師終生難忘的語文課,她是一堂充分體現高認知、高情感、高融合的語文課。
一、走進文本,感受啟蒙。
課堂實錄: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月光啟蒙”。板書課題,教師教學“蒙”字,學生跟著老師寫“蒙”字。
2、同學們已經讀過課文了吧。是誰在月光下給作者啟蒙的?你知道母親在月夜下給我做了什么嗎?
3、誰來讀母親給我唱歌謠部分?
其他同學聽仔細:他讀得怎么樣?(讀完后,指名讀好:亮堂堂、蓮花落、混沌)
母親還給我講故事、唱童謠呢,這部分誰來讀?(指名讀好:篩大米)
母親要給我猜謎語了,誰來讀?分角色讀。
4、聽這同學們的朗讀,我們走進了母親在月夜下給作者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的情境中,還有最后一個自然段,我們一起來讀吧。
5、這兒又出現啟蒙這個詞了,你知道“啟蒙”是什么意思嗎?
通過查字典我們初步理解了啟蒙?(生: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
而這最后一個自然段對“啟蒙”做了具體的解釋,請大家讀一讀,找一找,說一說。
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
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生:“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從這句話可以得知是母親啟迪了我的想象。
師:是啊,“啟迪”還是“啟蒙”的近義詞。
生:“是母親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蹦赣H為我打開了文學的寶庫。
生: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蹦赣H讓我想象,讓我愛上了詩歌。
師:所以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
點評:這一環節中從樸實地教學生字“蒙”開始,就讓學生在無意中跟著老師開始了認知學習。教師用了一個簡單的“你知道母親在月夜下給我做了什么嗎?” 的問題,十分自然地帶領學生整體感知了文本,理請了文本的結構與思路,文本在學生的心中有一個初步的積淀,為下一環節——走進文本,做好了有效的準備。接著“啟蒙”一詞的理解,不是簡單地照搬字詞典的注解作機械識記,而是回歸文本作深入的自我感悟,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語文素養進一步扎實,也使文本在學生的心中有了進一步的積淀。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高度清晰簡潔地整體感知了文本,使得他們對“母親的啟蒙”有初層次的認識,母親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印象——“母親”在月光下給我唱了歌謠、童謠,講了故事,猜了謎語,她使得我那貧瘠的童年的夏夜充滿了樂趣。
二、親近文本,體驗啟蒙。
課堂實錄:
1、母親給我的啟蒙是那么刻骨銘心,這一切都凝聚在一幅畫里,讓我感到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出示插圖)
看看圖,讀讀課文,想想為什么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到底是什么深深打動了作者?
2、到底是什么深深打動了作者?(當時動聽的……)
3、誰來讀一讀歌謠。
4、“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1)誰來讀第一首?
。2)聽著這歌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人、太陽、曬得脆脆的衣裳、農家人的快樂之情)
(3)帶著這些想象再來讀歌謠肯定讀得更有味。自己練一練。誰來試一試?指名讀、教師讀、一起讀。
5、“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第二首自己去讀,也要邊讀邊想象,體會母親是帶著怎樣的情感吟唱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到“母親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母親就是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情地為我吟唱的。誰也來試一試?
分男女生讀,一起讀。
6、引讀:母親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像——。小院——。在美麗的月夜下,母親帶著對兒子濃濃的情,對生活深深的愛吟唱著歌謠,讓我仿佛聞到了濃濃的芳香。這怎能不深深地打動作者呢?
7、除了歌謠,母親還為我唱了什么?生讀童謠。
讀讀童謠,你覺得童謠怎么樣?(風趣、幽默)
8、你覺得母親會用哪些的形式為我吟唱,讓我喜歡上這些童謠呢?想一想,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一起試一試。
你想到了哪些形式?(拍手吟唱、邊做動作邊吟唱、微笑著吟唱)
老師也想到了一種,但需要有人配合,誰來?我摟著我的孩子唱童謠了:
你感受到什么?(問其他同學。)(他們好幸福哦。
你有什么感受?(問配合的同學。)(我很快樂,感覺很幸福。)
是啊,同學們再用你喜歡的方式,和同桌一起讀一讀這些童謠,充實地體驗一下作者當時那種愉悅和幸福。
母親唱的童謠給作者帶來多少快樂啊!難怪作者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9、母親唱累了,就給我講故事,找到了嗎?一起讀一下吧。(齊讀)
引讀猜謎語部分。
多么溫馨。【褪窃谶@樣的夏夜,母親給我唱了一首又一首歌謠、童謠,講了一個又一個故事、謎語。
齊讀最后一節。
點評:朗讀能使學生充分感知人、事、景、物,引起類似生活經驗和聯想,從而感悟語言,親近文本,升華情感。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是通過恰當的情感體驗讀表現出來的,是自我表現,也是情感的宣泄。在這一環節中采用了指名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想象朗讀、師生一起再現情景誦讀等多種形式,教師恰當地點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親近文本,走進作者心田。如,當學生憑借著自身的情感體驗,展開想象,十分投入地唱著童謠、歌謠,特別是在師生共同創設“母親摟著我唱童謠”這一情景,學生非常動情地吟唱了童謠時,我們就能夠十分肯定地得出學生真的走進了文本,“母親”的形象在學生一次次不同情感體驗的朗讀中,已經逐漸完善,趨向豐滿。學生體驗著“啟蒙”,也很自然地喜歡上了這位“給作者啟蒙的普通的母親”。
三、延伸文本,感謝啟蒙。
課堂實錄:
在母親的啟蒙下,孫友田從一個蒙昧無知的農村孩子成長為一位著名的詩人,而在月光下陪伴著他長大的母親,漸漸地衰老,皺紋爬滿了她的臉頰。(老師邊說邊出示圖片,并伴有音樂)
有一年,孫友田回老家看望母親,母親年邁體弱,再加上病魔的折磨,已失去了所有的記憶,甚至都認不出站在眼前的就是她疼愛的兒子,看到這些作者禁不住淚流滿面。他多么希望能喚起母親的記憶啊。他多么想說“媽媽,你可還記得 ”假如你是孫友田,這時你會在媽媽耳邊說些什么呢?靜靜地想一想。誰來說一說?
。▽W生哽咽地說:媽媽,你可還記得你為我唱的童謠——“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學生真情而發,個個激動不已,成了文本中“我”,似乎來到了“媽媽”跟前,于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令人難忘的一幕。)
是啊,不管母親是否記得,在作者心中,母親永遠都像一尊玉石雕像,那么美麗圣潔。
點評:皮亞杰的認知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認知與情感是同步發展的,馬斯洛也告訴我們學生的意識率是動態的連續不斷的過程。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師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正是因為有了前兩個環節中的高認知、高情感的鋪墊,學生情感之線連續地、動態地、完整地發展著,“母親”已經走進了每個學生的心田,學生深深地愛上了“母親”,佩服著她的普通與偉大。這時教師運用倒敘似的教學設計,微妙地引入了作者及寫作背景地介紹,一句“他來到媽媽跟前,多么想說‘媽媽你可還記得 ’假如你是孫友田,這時你會在媽媽耳邊說些什么呢?靜靜地想一想,說一說!贝藭r,學生、老師以及所有在場者的情感都被友善地帶入了教學的“圈套”中,在“知”與“情”高融合的碰撞中,水到渠成,感恩之情如山洪爆發,有了文章開頭那猶如文學作品中的精彩而令人終生難忘的一幕。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9
作者:特級教師 揚州市教研室教研員 陳萍老師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59
新整理的《月光啟蒙》課堂實錄:
課堂教學觀摩:《月光啟蒙》
作課老師:特級教師 揚州市教研室教研員 陳萍老師
一、快速瀏覽,整體感知文本
1、快速閱讀課文,誰是我啟蒙老師?
2、“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不識字,她用什么給我啟蒙呢?
過渡
二、創設情景誦讀感悟啟蒙
出示圖片創設情景
1、閉上眼睛師深情唱歌謠。
2、好聽嗎?
想讀一讀嗎?自己試試(出示歌謠)
生讀
3、誰愿意讀?
4、想一想,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原本應該很累了,這時候卻摟著我唱歌謠,你說說母親是怎么樣的人?
生討論
5、唱完一首后,母親又唱了一首,唱這首歌謠時母親心里會想些什么呢?讀一讀
生讀交流:
生:現在生活雖辛苦,但孫友田今后一點光會有出息,將來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
指導朗讀
會讀了想唱嗎?閉上眼聽老師唱歌謠
聽母親唱歌謠,你有什么感受?
生:輕快
生:有節奏
生:很幸福
作者孫友田又是怎么樣寫他的感受得呢?
6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地,像三月的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它那芳香的音韻。
。1)領會芳香的音韻
。2)讀一讀(配樂)
7、引讀: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
。1)理解兩個“長”的含義
。2)想一想母親不識字,她又是如何學會這些歌謠的呢?
8、略讀故事給作者的啟蒙
引讀:母親唱累了,就會給我講……,講……
母親就給我講了這兩個故事嗎?(體會省略號的作用)
說說還會講哪些故事?
作者孫友田聽了這些故事又會像到些什么呢?
再次引讀第六小節。
9、母親又給我唱起了幽默風趣的童謠,童謠怎么幽默風趣呢?選擇一首讀一讀。
生讀
師指導按節奏讀歌謠,可以拍手可以跺腳,可以搖頭,可以晃腦。
讀著這些童謠,老師想起了小時候媽媽教我的童謠《兩只老虎》,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童謠?
你聽媽媽唱童謠有什么感受?
生:很溫馨
生:很舒服
生:很幸福
10、分角色讀謎語給作者的啟蒙
母親給作者猜謎語有什么目的?
11、引讀最后一小節,現在我們再讀這段話,我們又讀懂了什么?
三、回顧全文,品味“月光啟蒙”
課文為什么要用“月光啟蒙”為題?
四、照應全文,品味感恩啟蒙
1、出示圖片:師深情朗誦孫友田對已患老年癡呆癥的母親的描寫。
再讀民歌、童謠及最后一節。
2、讀題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10
讓“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月光啟蒙》課堂教學實錄采擷
“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薄澳赣H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蹦赣H用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和猜謎語的方式,不僅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還讓我有了詩人的情懷,啟迪了我的想象,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沉浸在馬老師的課堂中,享受著母愛的甘甜雨露,忽然間我發現馬建明老師的“啟蒙”與孫友田母親的啟蒙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用自己最簡單、最淳樸的方式讓“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一、讓問題觸動孩子的心靈
【實錄】
師:在讀這篇文章時我卻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知道嗎?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按理說不識字怎么能是自己的啟蒙老師呢?你們是否與我有同感?
生:(點頭默許)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讀懂這個問題。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其他問題,就讓我們在一起的讀書中去思考、去解決,好嗎?但是今天的讀書我要提出三個要求:一是要讀出語言的韻味;二是要讀出作家的內心世界;第三還要讀出我們自己獨特的……
生:感覺。
師:對,還要讀出我們自己獨特的感受。我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會讀書。把書翻到最后一個自然段,輕聲讀,看看能不能先告訴我“為什么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呢?
。ㄉ杂勺x書)
師:你們知道嗎?你們又給了我一個快樂,就是剛才你們讀書是那么投入,那么動情。多美呀!這個問題你讀懂了嗎?你來說。
生:(朗讀)“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
師:讀課文讀出來的,用自己的話來說,可以嗎?
生:打開文學的寶庫。
師:也就是讓我喜愛上了……
生:文學。
師:是我文學的啟蒙老師,啟蒙了我的文學。還有嗎?
生: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
師:還給我帶來了詩情,讓我擁有一個詩人的——
生:情懷。
師:讓我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作家!對我還有哪些影響?誰來補充。
生:讓我這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賞析】
一節課我們到底要給學生什么?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往往可以通過師生所提的問題看出來,“按理說不識字怎么能是自己的啟蒙老師呢?”學生的諸多問題以及課堂教學的目標都在教師巧妙而精心預設的問題中得到有效整合與提升。由于學生與教師的認知水平不在一個緯度上,所以課堂教學不可能只停留在學生簡單的認知層面上。從馬老師的課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提問,還是下面的默讀、想象和寫話等,馬老師都在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牽一發而動全身! 一節課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牽”的藝術——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課堂上學生沿著教師精心預設方向不斷地向文本的深處“潛游”。
二、讓文本貼近孩子的生活
【實錄】
師:你看,他的家鄉是什么樣的,書上有一句話,不知你發現沒有發現?你說——
生:那時,我們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
師:對!我們日子清苦,住住不起瓦房?
生:住不起!
師:住住不起樓房?
生:(笑著)住不起!
師:那就干脆連想也不要想了?真得就不想了?
。ㄉ魇阋岩姡
師:(追問)請大家獨立思考一下,從哪看出想的?
生:(讀)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師:我一直是在母親的歌謠當中對生活充滿了什么?也就是說母親對生活充滿了什么?你說——
生:熱愛。
……
師:母親對生活的向往是沒有止境的,你看先蓋瓦屋,再蓋樓房,東樓西樓蓋上還不行,還要蓋南樓遮太陽,我說蓋完南樓還不行,還要蓋——(手勢)
生:摩天大廈。
師:還要奔小康,對不對?
生:對。
師:還要建設新農村,多么美好,這都是母親通過歌謠傳遞給我的,好了,我真的很激動,真的很幸福。
【賞析】
新課程的理念在課堂上如何體現?首先就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文本被教師解讀得有多深刻,課堂就有多精彩!“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豐富的精神生活表現在哪里呢?課堂上馬老師不僅引導學生讀出了歌謠的韻味,還讀出了歌謠內在所表達的情感——“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笔歉柚{,就要“讀出歌謠唱的是什么?讀出唱出了什么?傳遞給我們的是什么?”而反思我們的很多課堂是很難讀到這個層面上的,更多時候我們是停留在把歌謠讀動聽,讀優美,讓我愛上了文學這個層面。根本打動不了學生的心,學生又怎能有獨特的感受?空洞的、泛泛而談的解讀只能讓學生在文本的表層面不斷地徘徊。生活離課堂并不遙遠,所以課堂上教師是有責任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的“場景”——文本,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的。
三、讓心靈在閱讀中豁然開朗
【實錄】
師:你讀了這些童謠,你有什么感受?我看你一邊讀一邊也笑了,為什么笑了?你先說。
生1:非常有趣。
生2:很幽默諷趣。
師:又幽默又諷趣,可是我們還沒有把這種味道讀來,我想請同學把書停放在桌上,我們一邊拍著手一邊來唱著童謠,好不好!找一找童謠幽默諷趣的感覺。(師起頭,學生拍手唱童謠,學生那投入的勁頭,已經完全融入到歌謠的意境中。)
師:幽默嗎?這樣幽默諷趣的童謠,讓我怎么樣?
生:這些童謠讓我認識了小貓、小狗和小老鼠。
師:讓我親近了這些可愛的動物,還有什么?快說——
生:給我帶來了心靈的享受。
師:心靈的享受,你看還是那句話,那時我們日子清苦,唱著這樣的童謠,苦嗎?
生:不苦。
師:苦盡甘來,快樂著,享受著!的的確確這樣的童謠讓我有了詩情,讓我有了童真,讓我有了想象,讓我有了快樂,也讓我產生了無數次的創作的靈感。
【賞析】
“讓學生的心靈在閱讀”不是一句空話,他要求學生要潛下心來,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作家進行對話,因為對學生沒有提升的閱讀,無論形式再多,花樣再多,都是虛假的,華而不實的閱讀就是最糟糕的閱讀。從馬老師的課堂中我們看不出半點的虛假,拍手唱童謠是兒童的天性,而馬老師正是通過孩子們最喜歡方式讓他們找到了童謠幽默諷趣的感覺,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親近了那些可愛的動物,獲得了心靈的享受……“快樂著,享受著!”有了這樣的心靈體驗,學生能不為語文感動?能不為生活感動嗎?學生置身在這樣的課堂中,混沌的童心能不豁然開朗嗎?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11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求
學習本課的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初讀課文,體會母親對我無私的愛,并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 出示孫友田的經典詩句,相機介紹詩人。
2. 孫友田能成為詩人,離不開他的母親,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3. 這是位怎樣的母親,竟能給她的孩子帶來如此豐富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友田寫的散文《月光啟蒙》(板書課題齊讀)
4.指導寫好“蒙”,理解:啟蒙(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智慧得以初步開發。)
(二)初讀指導。
1. 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
2. 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2)指名讀,注意輕聲(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鳳、凰、嫦、荊、帳)
。3)指名試讀課文,了解掌握情況。
3. 通讀課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3):寫童年夏*的美妙,是母親的歌謠使“我”懂得了對故鄉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
第二段(4~8):寫母親在夏夜給我講神話故事、唱童謠、猜謎語,啟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寫母親是啟蒙老師,為“我”飛向詩歌王國奠定了基礎。
4. 質疑問難
。ㄈ┲笇鴮,完成《習字冊》上的字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通過讀文,理解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母親對我那廣博無私的愛,理解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收集家鄉的民歌童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三、教學過程
。ㄒ唬┣榫硨
1.出示詞組:
美妙的夏夜 柔和的月色 如水的月色 最美的時辰 混沌的童心
動聽的歌謠 風趣的童謠 濃郁的詩情 芳香的音韻 想象的翅膀
讀完這些詞組,在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呢?(自由說)
過渡: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保留著對童年的美好回憶,這節課就讓我們跟孫友田一起,踏著月色,走進他們家的籬笆小院,走進他那永遠美妙的童年夏夜。
2.出示畫面。指名讀第一節描寫月夜的句子,把你的感覺讀出來。齊讀這段優美的句子。
3.就在這美妙的月夜里,最令人著迷的是什么?
板書:唱歌謠 講故事 唱童謠 猜謎語
。ǘ┑谝话鍓K 品讀歌謠魅力。
1. 母親唱了哪些歌謠呢?找出來讀一讀,把你最喜歡的那首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象,看看你能讀懂些什么?
2.出示:
出示民謠: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們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ㄉ杂赡钭x)
師:(指名讀,讀得響亮、鏗鏘)你來看,母親是怎么為我吟唱這些歌謠的?
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三月的和風”什么感覺?(吹面不寒楊柳風。輕柔的、溫暖的感覺)
“小溪的流水“什么感覺呢? (恬靜地)
師:那么怎樣來表達這種感覺呢?你試著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燁I讀一句,給予一定的節奏和速度。生跟讀。)
師:對,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編者,是邊想邊唱,邊唱邊想的。讀時,要輕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種悠長飄逸、舒緩自由的感覺。
。ㄉR讀,有韻味。)
師:讀得已經不錯了。你們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個孩子,聽母親來唱一唱?
師:那就閉上眼睛。
師: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母親的歌聲也飄出來了…… (課件示歌謠錄音)
師:你聽了有什么感覺?
能不能用上書上的語言來描述一下?
生:(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母親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風一樣溫柔,如溪水一般悅耳,可怎么會有香味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多元化理解:
。1)母親的體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勞,換上了干凈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親懷里,聞到了母親熟悉的體香。
。2)母親的嗓音格外甜潤,格外深情,聽在我的耳朵里,很舒服,連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聞到了香味一般;
。3)雖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么豐富,苦中有甜,甜得讓我似乎聞得到香味。
師:在苦難的日子里,能對未來始終抱著熱情,懷著美好的向往,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所以,這樣的芳香的音韻,不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我們知道,聲音是無形的。作者是怎么來寫出母親聲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韻,什么器官可以感覺到?
生:皮膚可以感覺和風,耳朵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鼻子可以聞到芳香。
師: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寫出了同樣的感覺——母親聲音的美妙。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生再讀句子。)
3.美妙的還不僅在那些民歌。你再來讀讀這些夏夜里的童謠:
出示: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師:三首童謠,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腳,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著喊著讀。覺得怎么讀暢快你就怎么讀。
。ㄉ杂勺x,跺腳的,拍手的,邊讀邊做老鼠啃鍋沿動作的,不一而足,氣氛活躍。)
師:這些童謠,念著有什么感覺?(音韻美,節奏明快,押韻,流暢,幽默)
學生交流。多種形式、個性化朗讀。
這童年的夏夜,有這節奏明快,幽默風趣的童謠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 “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5.過渡:民歌民謠明快、流暢、有趣、幽默,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且還飽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情感,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多有意思啊!一位作家說過,歌謠是兒童的精神食糧。你們的感受和孫友田一樣。 (出示:明快、流暢、有趣、幽默)
。ㄈ┑诙鍓K 感悟月光、母親、啟蒙
1.媽媽白天非常勞累,但還要在月色下給孩子唱歌、說明什么?她希望什么?(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希望孩子們熱愛生活,教育孩子要勤勞等等)能體會嗎?
。1)出示第五節:那時,我們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讀到這兒你會奇怪嗎?為什么母親這樣勤勞,生活卻還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嗎?
。ǔ鍪荆狐S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齊讀
這句話中兩個“長”有什么不同嗎?(生長/產生)這里不生長糧食,卻流傳什么?
。2)是的,千古黃河,勤勞的人們總是滿懷希望地耕種,可由于土壤、氣候等問題,收成不佳,但歌謠卻從黃河故道中流傳下來,聰明的母親一聽就會,會那么多歌謠,通過傳唱——(顯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句話你懂嗎? 混沌 :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砣婚_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
(3)母親擅長歌謠,母親通過歌謠傳遞著她對“我”深深的愛,同時也把她對故鄉的愛,對生活的愛,傳遞給“我”,這些讓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開始懂得對故鄉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
從課文中,我們知道了歌謠、蓮花落等民間藝術。蓮花落是一種民間曲藝,它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蓮花落、落蓮花”一類語句作托腔或結尾。俗稱落子。
。4)慈祥的母親,唱完歌謠講故事,她讓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想象的翅膀也越飛越遠,而此時,母親講完故事,又開始唱那風趣幽默的童謠,把“我”的思緒從高深莫測的夜空引到充滿情趣的人間。
出示: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明月已至中天說明夜深了, “玉石雕像”看過嗎?形容一下。為什么把母親比作“玉石雕像”?(美麗、圣潔)讀出來,指名朗讀
2.因為有這樣一位母親,童年的孫友田是幸福的。孫友田對母親滿懷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章的最后寫道:(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1)母親,這個連字都不認識的農村婦女是他的啟蒙老師,為什么?(引讀——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自由讀這段話。
。2)也許母親并不知道她的歌謠對于“我”來說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面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一段,好嗎?
師引讀: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因為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是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是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保
。3)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總結全文、點明題目:月光下,母親給了我啟蒙教育。點明中心:感謝、懷念母親。)
現在你知道文章為什么以《月光啟蒙》為題了吧。
。1)學生自讀。思考:課文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呢?
。2)師總結:母親在月光下用民歌民謠、神話故事、謎語給孩子播下了一粒粒愛生活、愛文學的種子,使他們生根、發芽、生長……如今,孫友田成了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那是因為母親從小給了他——月光啟蒙。[指板書]
。3)師引:讓我們滿懷感激之情,朗讀這詩一般的語言。
師生配樂齊誦。
(四)第三板塊 表達懷念之情
1.正因為這月光下的啟蒙教育影響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啟蒙》為題,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板書)通過此文在告訴我們:雖然我的母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但她卻――(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雖然我的生活貧窮而清苦,但我的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雖然我的母親不認識一個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在你們的眼里,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
(1)勤勞的母親、聰明的母親
你能聯系課文說嗎?(學生讀課文)
(2)善于和孩子溝通的母親;非常愛自己孩子的母親;這是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
3.這就是我的母親,一個令作者驕傲、自豪的母親! 然而,時間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母親的青春。我個子高了,母親的脊背卻彎了;我長大了,母親卻老了;生活好了,母親卻感受不到了。出示課件:
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4.我多想喚醒母親的記憶,讓她知道:當年,母親是我的驕傲;現在,我能讓母親為我而感到自豪。
而現在的母親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可曾經,――(點出齊讀: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現在的母親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稍,――(點出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現在的母親滿頭白發,深深的皺紋刻在她的額上。可曾經,――(點出齊讀: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同學們,母親給了作者無私的愛,回想起母親,作者充滿了深深的感激和懷念,他認為“是母親為我開啟了文學的大門”,所以他特別感激母親。
感謝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感謝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華啟迪我的想象。)感謝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師:此時此刻,我多么想喚起母親的記憶,我在母親耳邊低聲地說:
課件示:母親:您可曾記得
(五)總結
1.故鄉的天空不會忘記,我更不會忘記。母愛是永恒的話題,世界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在歲月的流里,有些東西會消失,比如母親會老去,“我”也會老去。但有些東西,在歲月里沉淀,比如,像母親這樣的歌聲……
2.再讀文章最后一段。
齊讀: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板書:17.月光啟蒙
難忘 感激
母愛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12
第一課時
一、引題,理解“啟蒙”。
從引背《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進入。
一個詩人的成長,背后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孫友田說,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這話的意思是……(理解“啟蒙”:學生說母親是他的第一位老師。師追:那“啟蒙”是不是就是“第一位”的意思?討論小結詞意:打開心門。)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位偉大的母親。讀題:月光啟蒙
二、進行讀書指導,學生自讀進入文本。
1、板書自讀要求:這樣的要求應當成為我們一生的讀書習慣。
讀正確:字音讀準,句子讀順。
有所思:讀中品味:“亮眼”的詞句處“駐足賞觀”:意思?妙處?(讓學生理解)掩卷而思:文章寫了什么,我能體會作者的內心嗎?
會質疑:問便是吹起了思考的沖鋒號。(讓學生理解)
。ū热,從題目開始我們便可以問了:月光怎么啟蒙?題目到底是什么意思?打下一個問號,當課文讀完,思考理解了這個問題,問號擦去?當然你也擦去了蒙蔽,擦亮了心靈。)
2、學生自讀,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質疑及解疑情況。(“黃河故道”、“蓮花落”估計學生不理解,行間指點)
三、檢查讀書,總體把握課文內容情感。
1、開火車讀。相機正音,指導讀順語句。(本文沒有長句子,估計不會存在閱讀障礙,只是“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一句集中了三個生字,可能讀時會打結,訓練讀順)
2、討論:讀完課文,你心中有著什么樣的情感體驗?像……(像春風漾過,月光照耀,)再請你用一個味覺的詞兒來概括。(甜)
3、再讀一讀課文,體會文字間流淌著的甜甜的情意。
四、課后作業:
說說你心中甜的感覺來自何處?
第二課時
一、引入話題
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詩人孫友田的——讀題。
向老師匯報一下你上節課的學習收獲。
根據匯報切入話題:是什么讓我們心頭感覺甜蜜?
。ㄈ绻麑W生感覺困難,可作啟發:課文讀完,你的眼前一定縈回著一幅畫面。注意聽,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二、交流。重點學習課文1-5小節。
(學生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體會,可能學生會從某一點上說,或者說不透徹,課堂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回應并引導學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課文。)
這是一個溫馨的畫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親懷里聽著動聽的歌謠。那是甜蜜的時刻。無論是母親還是孩子。
a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也洗去一天勞累,換了一件白布褂子,也換上一天的好心情,終于可以陪一陪我親愛的兒子了。
b孩子:一天在太陽下曬,在泥地里滾,這時候靜下心來,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親深情的吟唱
生讀2、3小節,教師接讀第4小節。理解此處“亮眼”的詞句:1、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輕柔,像小溪的流水輕盈。2、芳香的音韻:母親嗓音甜潤、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讓作者的內心也充滿了芳香。這里“芳香”意思是:對世界對人生懷有一種美好的情感。不是嗎?不然哪有這樣的詩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間芬芳的空氣,去吧,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課文第5小節有一句話就說了這一個意思。理解“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刈x前面的兩首歌謠,從歌謠里你能體會什么呢?——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勞動便是生活的幸福!這是故鄉流傳下來的歌謠,這是故鄉給予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恩賜,在這個美好的月夜,通過母親的口又傳給了我。
三、生齊讀課文6-13小節。
師接應:我似乎看見當母親講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時,作者投向月亮那好奇的目光;我似乎聽到當母親唱起“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時,作者的開心的笑;難怪文章開頭便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四、下面我想給大家介紹一篇文章。題目叫《月光媽媽》,是這篇文章的原文。讀完后我還想聽聽大家的感覺。
交流感受:對母親的感恩深情。味是苦的:一個愛自己,給自己曾經多少童年歡樂的母親就這樣老去了。我多想抹平你額上皺紋,我多想喚醒你的記憶,答應一聲兒子聲聲叫喚。
交流對題目“月光媽媽”的感悟: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a、和月光溶為一體的玉石雕像。b、在月光下給了我多少愛,如月光般柔情的母親。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13
9月28、29日,江、浙、滬第四屆小學語文教學研討與觀摩活動在上海舉行,我校多位語文教師觀摩了此次活動,并寫出了學習體會。現發布部分教師攥寫學習體會,與大家共享。
金秋,丹桂飄香,2007年的9月28、29日,上海迎來了江浙滬三地小語的又一次盛會——江、浙、滬第四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研討活動。為期一天半的活動,上千名老師聆聽了吳永軍教授的報告,領略了9位新老名師的教學風采,真正地親近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享受到了語文教學的魅力。初出茅廬的我,有幸目睹了名師的風采,深切地體會到了語文教學的人文美、藝術美。
第一堂課由揚州市教研室教研員陳萍教師執教,所選取的篇目是《月光啟蒙》,該篇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我”唱歌謠童謠、講神話故事、說謎語的動人情景。其中的民歌、民謠明快、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讀來耐人尋味。
在整堂課中,陳老師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長,用自己甜美的歌喉,帶領學生們重溫了孫友田兒時所感受的“月光般的啟蒙”。陳老師的整堂課如一篇清新、自然的散文詩,輕輕的吟唱讓人陶醉、深情的描述讓人感動,無痕的引讀過渡又讓人耳目一新。值得商榷的是對“月光”的理解,似乎略嫌淺顯。
那時,我們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母親天資聰穎,一聽就會。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親是唱蓮花落的民間藝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是文中的一段敘述,個人覺得本節對文章尤其是課題的理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的標題是“月光啟蒙”,一般的理解是按照文章表面所呈現的,即母親一直是在一天的勞作以后,當夜幕降臨玉兔東升時,當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時給我講故事唱民謠的,我一直是沐浴著月光聽母親的“啟蒙” 的。但細細品來,似乎遠不止這些!霸鹿狻毕笳魇裁?月光象征著溫柔,象征著一種柔情、靜謐!霸鹿狻贝碇赣H對作者的啟蒙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而事實上在本堂課中,陳老師深情的歌唱無不再現了當初“母親”對作者的“月光啟蒙”。再進一步,在例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此外,作者還提到了三個人物:母親、外婆、父親。其實,作者這樣寫是有深刻用意的:母親是家族的縮影,家族又是黃河沿岸人民淳樸、樂觀、能歌善舞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月光”又可以理解為黃河兩岸的“淳樸、樂觀、能歌善舞的民風”,而“我”正是在這樣的民風下成長起來的。
當然,以上所述,純屬個人見解,也許孫友田先生在寫這篇文章時根本就沒這種想法!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14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求
學習本課的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初讀課文,體會母親對我無私的愛,并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出示孫友田的經典詩句,相機介紹詩人。
2. 孫友田能成為詩人,離不開他的母親,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3. 這是位怎樣的母親,竟能給她的孩子帶來如此豐富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孫友田寫的散文《月光啟蒙》(板書課題齊讀)
4.指導寫好“蒙”,理解:啟蒙(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智慧得以初步開發。)
(二)初讀指導。
1. 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
2. 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2)指名讀,注意輕聲(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鳳、凰、嫦、荊、帳)
(3)指名試讀課文,了解掌握情況。
3. 通讀課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3):寫童年夏*的美妙,是母親的歌謠使“我”懂得了對故鄉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
第二段(4~8):寫母親在夏夜給我講神話故事、唱童謠、猜謎語,啟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寫母親是啟蒙老師,為“我”飛向詩歌王國奠定了基礎。
4. 質疑問難
(三)指導書寫,完成《習字冊》上的字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通過讀文,理解文中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母親對我那廣博無私的愛,理解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收集家鄉的民歌童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值得好好體味。
2.文中插圖精美,在指導讀書感悟時,可結合插圖,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內在意蘊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詞組:
美妙的夏夜 柔和的月色 如水的月色 最美的時辰 混沌的童心
動聽的歌謠 風趣的童謠 濃郁的詩情 芳香的音韻 想象的翅膀
讀完這些詞組,在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呢?(自由說)
過渡: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保留著對童年的美好回憶,這節課就讓我們跟孫友田一起,踏著月色,走進他們家的籬笆小院,走進他那永遠美妙的童年夏夜。
2.出示畫面。指名讀第一節描寫月夜的句子,把你的感覺讀出來。齊讀這段優美的句子。
3.就在這美妙的月夜里,最令人著迷的是什么?
板書:唱歌謠 講故事 唱童謠 猜謎語
(二)第一板塊 品讀歌謠魅力。
1. 母親唱了哪些歌謠呢?找出來讀一讀,把你最喜歡的那首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象,看看你能讀懂些什么?
2.出示:
出示民謠: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們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生自由念讀)
師:(指名讀,讀得響亮、鏗鏘)你來看,母親是怎么為我吟唱這些歌謠的?
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三月的和風”什么感覺?(吹面不寒楊柳風。輕柔的、溫暖的感覺)
“小溪的流水“什么感覺呢? (恬靜地)
師:那么怎樣來表達這種感覺呢?你試著讀得輕一些,慢一些。
(師領讀一句,給予一定的節奏和速度。生跟讀。)
師:對,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編者,是邊想邊唱,邊唱邊想的。讀時,要輕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種悠長飄逸、舒緩自由的感覺。
(生齊讀,有韻味。)
師:讀得已經不錯了。你們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個孩子,聽母親來唱一唱?
師:那就閉上眼睛。
師: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母親的歌聲也飄出來了…… (課件示歌謠錄音)
師:你聽了有什么感覺?
能不能用上書上的語言來描述一下?
生:(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母親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風一樣溫柔,如溪水一般悅耳,可怎么會有香味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多元化理解:
(1)母親的體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勞,換上了干凈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親懷里,聞到了母親熟悉的體香。
(2)母親的嗓音格外甜潤,格外深情,聽在我的耳朵里,很舒服,連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聞到了香味一般;
(3)雖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么豐富,苦中有甜,甜得讓我似乎聞得到香味。
師:在苦難的日子里,能對未來始終抱著熱情,懷著美好的向往,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這樣的芳香的音韻,不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我們知道,聲音是無形的。作者是怎么來寫出母親聲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韻,什么器官可以感覺到?
生:皮膚可以感覺和風,耳朵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鼻子可以聞到芳香。
師: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寫出了同樣的感覺——母親聲音的美妙。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生再讀句子。)
3.美妙的還不僅在那些民歌。你再來讀讀這些夏夜里的童謠:
出示: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師:三首童謠,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腳,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著喊著讀。覺得怎么讀暢快你就怎么讀。
(生自由讀,跺腳的,拍手的,邊讀邊做老鼠啃鍋沿動作的,不一而足,氣氛活躍。)
師:這些童謠,念著有什么感覺?(音韻美,節奏明快,押韻,流暢,幽默)
學生交流。多種形式、個性化朗讀。
這童年的夏夜,有這節奏明快,幽默風趣的童謠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課文開頭就說—— “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
5.過渡:民歌民謠明快、流暢、有趣、幽默,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且還飽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情感,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多有意思啊!一位作家說過,歌謠是兒童的精神食糧。你們的感受和孫友田一樣。 (出示:明快、流暢、有趣、幽默)
(三)第二板塊 感悟月光、母親、啟蒙
1.媽媽白天非常勞累,但還要在月色下給孩子唱歌、說明什么?她希望什么?(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希望孩子們熱愛生活,教育孩子要勤勞等等)能體會嗎?
(1)出示第五節:那時,我們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讀到這兒你會奇怪嗎?為什么母親這樣勤勞,生活卻還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嗎?
(出示: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齊讀
這句話中兩個“長”有什么不同嗎?(生長/產生)這里不生長糧食,卻流傳什么?
(2)是的,千古黃河,勤勞的人們總是滿懷希望地耕種,可由于土壤、氣候等問題,收成不佳,但歌謠卻從黃河故道中流傳下來,聰明的母親一聽就會,會那么多歌謠,通過傳唱——(顯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這句話你懂嗎? 混沌 :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砣婚_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
(3)母親擅長歌謠,母親通過歌謠傳遞著她對“我”深深的愛,同時也把她對故鄉的愛,對生活的愛,傳遞給“我”,這些讓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開始懂得對故鄉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
從課文中,我們知道了歌謠、蓮花落等民間藝術。蓮花落是一種民間曲藝,它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蓮花落、落蓮花”一類語句作托腔或結尾。俗稱落子。
(4)慈祥的母親,唱完歌謠講故事,她讓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想象的翅膀也越飛越遠,而此時,母親講完故事,又開始唱那風趣幽默的童謠,把“我”的思緒從高深莫測的夜空引到充滿情趣的人間。
出示: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明月已至中天說明夜深了, “玉石雕像”看過嗎?形容一下。為什么把母親比作“玉石雕像”?(美麗、圣潔)讀出來,指名朗讀
2.因為有這樣一位母親,童年的孫友田是幸福的。孫友田對母親滿懷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章的最后寫道:(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1)母親,這個連字都不認識的農村婦女是他的啟蒙老師,為什么?(引讀——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自由讀這段話。
(2)也許母親并不知道她的歌謠對于“我”來說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面包含著濃濃的親情!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一段,好嗎?
師引讀: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因為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是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是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3)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總結全文、點明題目:月光下,母親給了我啟蒙教育。點明中心:感謝、懷念母親。)
現在你知道文章為什么以《月光啟蒙》為題了吧。
(1)學生自讀。思考:課文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呢?
(2)師總結:母親在月光下用民歌民謠、神話故事、謎語給孩子播下了一粒粒愛生活、愛文學的種子,使他們生根、發芽、生長……如今,孫友田成了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那是因為母親從小給了他——月光啟蒙。[指板書]
(3)師引:讓我們滿懷感激之情,朗讀這詩一般的語言。
師生配樂齊誦。
(四)第三板塊 表達懷念之情
1.正因為這月光下的啟蒙教育影響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啟蒙》為題,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板書)通過此文在告訴我們:雖然我的母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但她卻――(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雖然我的生活貧窮而清苦,但我的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雖然我的母親不認識一個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在你們的眼里,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
(1)勤勞的母親、聰明的母親
你能聯系課文說嗎?(學生讀課文)
(2)善于和孩子溝通的母親;非常愛自己孩子的母親;這是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
3.這就是我的母親,一個令作者驕傲、自豪的母親! 然而,時間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母親的青春。我個子高了,母親的脊背卻彎了;我長大了,母親卻老了;生活好了,母親卻感受不到了。出示課件:
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 4.我多想喚醒母親的記憶,讓她知道:當年,母親是我的驕傲;現在,我能讓母親為我而感到自豪。
而現在的母親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稍,――(點出齊讀: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現在的母親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稍洠D―(點出齊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現在的母親滿頭白發,深深的皺紋刻在她的額上?稍,――(點出齊讀: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同學們,母親給了作者無私的愛,回想起母親,作者充滿了深深的感激和懷念,他認為“是母親為我開啟了文學的大門”,所以他特別感激母親。
感謝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感謝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華啟迪我的想象。)感謝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師:此時此刻,我多么想喚起母親的記憶,我在母親耳邊低聲地說:
課件示:母親:您可曾記得
(五)總結
1.故鄉的天空不會忘記,我更不會忘記。母愛是永恒的話題,世界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在歲月的流里,有些東西會消失,比如母親會老去,“我”也會老去。但有些東西,在歲月里沉淀,比如,像母親這樣的歌聲……
2.再讀文章最后一段。
齊讀: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板書:17.月光啟蒙
難忘 感激
母愛
《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篇15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87
《月光啟蒙》教學設計一
月光啟蒙(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民謠童謠的內容,領悟二者的內容美、形式美。
3、 學習作者描寫母親歌聲的方法。
教學重點:
重點是:形象再現歌謠意境,感受民謠、童謠的深遠意境。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認讀了礦工詩人孫友田的散文《月光母親》的節選,課題是:(生答)《月光啟蒙》。
課文敘述了母親在月光下對作者的啟蒙教育,啟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學生看板書齊讀)唱民歌、講神話、唱童謠和說謎語。
二、理清寫作順序
課文的這四方面內容分別對應哪些自然段?
2-5 唱民歌
6 講神話
7-9 唱童謠
10-13 說謎語
三、教學課文重點語段
你最喜歡哪個部分內容呢?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段落讀一讀,想一想,這部分內容好在哪里?準備朗讀并給予說明。
教學第一段
1指名讀自己喜愛的語段,說說主要內容、語言特點以及你的讀后感。
2出示文字:
月亮出來亮堂堂,
打開樓門洗衣裳,
洗得白白的,
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
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
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
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3組織討論:
。ㄖ饕獌热荩┻@兩段歌謠分別描繪了什么樣的生活?
現實生活和想象生活,都與月亮有關,都很美。表達了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向往未來的思想感情。
文中哪段話是對現實生活的具體描寫,對應第一段歌謠?找出來,讀一讀。
。ㄕZ言特點)這兩段歌謠從形式結構上看,像我們學過的什么類型文章?
像古詩:句式工整,句末押韻,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充滿詩情。
4誰再來讀兩段民謠?
5討論怎樣讀好兩段民謠。
出示文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吟唱”什么意思?輕聲歌唱。
“深情”指什么樣的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兒女的殷切期望)
“芳香的音韻”什么意思?動聽的歌聲就如同彌漫在空氣中的芳香一樣,讓我們陶醉。我們仿佛來到一個開滿鮮花的大花園。
6誰來再讀一下兩段民謠。
7下面請欣賞吟唱歌曲。(播放歌曲)
教學第三段
1再指名讀自己喜愛的語段,說說主要內容和語言特點以及你的讀后感。
2出示文字,指導朗讀: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
——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貍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3組織討論
主要內容:勤勞的小紅孩、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蓯邸
語言特點:簡潔明了,節奏明快,幽默風趣。
4誰再讀一下這三段童謠。
5誰能為我們演唱這三段童謠?
6請你仿照第四段話,描述一下這個同學的歌聲。
()用()的嗓音()地為我們(),(),像(),像()。教室里立即飄滿了她那()的音韻。
小結。
母親的民歌民謠有什么特點?給了我什么樣的啟蒙呢?
結合學生回答,出示下列句子:
1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討論“豁然開朗”指我明白了什么:熱愛家鄉、熱愛生活、向往未來的思想感情。
2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討論板書:“明快、流暢、含蓄、風趣”,“飛向詩歌的王國”。
五、布置作業:
你的媽媽為你唱過什么歌謠呢?我們的家鄉有哪些民歌童謠?把你搜集的讀給或唱給同學們聽聽。
板書設計:
月光啟蒙
2-5 唱民歌 明快
6 講神話 流暢
母親 7-9 唱童謠 含蓄 我飛向詩歌的王國
10-13 說謎語 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