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 學科:語文
2、課時:1課時
3、學生課前準備:上網查找資料,了解孫友田,查找童謠。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讓學生對歌謠、童謠有一定的認識。
3.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同時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4、受到熱愛母親的思想教育。
三、教材簡析:
蘇教版第十冊第17課《月光啟蒙》,這是一篇內蘊豐富的散文,節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月光母親》講述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對來看望她的兒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淚流滿面。《月光啟蒙》則是作者回憶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親摟著自己唱歌謠、講故事的往事。
四、設計思想: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強烈的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理解、賞析,使他們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獲得精神洗滌,享受審美情趣。
五、教學重點、難點:
感悟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感受到熱愛母親的思想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六、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
2、揣摩優美的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七、教學準備:
制作投影片、印發孫友田的《母愛似水》一文
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相關鏈接:
)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課前2分鐘:播放《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相關鏈接:)【出示課件】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月光啟蒙》。
課文最后一節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那么,母親是通過什么給了我啟蒙?請大家打開書快速地瀏覽課文。 【板書:歌謠、故事、童謠、謎語】
3、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那灑滿月光的籬笆小院,去回味母親吟唱的歌謠、童謠。
(二)、朗讀感悟歌謠、童謠。
感悟歌謠
1、請同學們盡情的吟誦歌謠吧。
【出示歌謠】指生讀 指生評價
2、你們知道母親是怎樣唱這兩首歌謠的嗎?誰有一雙慧眼。(指生交流)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自由讀讀這段話,看看有什么感受?
(三月的風給人什么感覺?
溪水——是啊!這風清月朗的夜晚,
請大家注意:歌聲是用耳朵聽的,芳香是用鼻子聞的,作者卻說“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明明是聽覺,怎么會變成嗅覺了呢?為什么?)
別讓這種感覺溜走,老師把這一節改成了一首小詩,來一起讀讀。(齊讀)
【出示小詩】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 為我吟唱 輕輕的
像三月的和風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 芳香的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