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第二教時
2.“評價”問題。在課堂上適時的評價是推動教學,促進學習的一種有效的辦法。我在評價上做得總欠火候,表現在:用重復學生的話代替評價;評價的時機把握不夠自然,其實并不是每一個孩子發(fā)言或朗讀都需要用一長串的話語去評價,有時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適時的示范都是評價,往往“無聲勝有聲”;評價的到位率不夠。學生是否從評價中獲益,并有所提高,是評價有效與否的標準。在本課的教學中,對朗讀的評價是重點,怎么樣才能讓孩子從評價中理解課文應該怎么讀好,讀出味道。如對歌謠的朗讀第一次我是意圖讓孩子在理解第四節(jié)的基礎上讀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則是讓孩子在理解歌謠含義的基礎上讀出文字蘊涵的意韻。但在教學中,因為評價的意向性不夠明確,孩子沒有讀到位就急于推進教學,而使讀的層次體現得并不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