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漢字教學反思(通用2篇)
有趣的漢字教學反思 篇1
綜合性學習《有趣的漢字》活動指導課教學反思
一次次的試講,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改進。我在不斷反思中進步著,我對綜合性學習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著。第二次試講完之后,感覺效果并不理想,還拖堂了十幾分鐘。認真回顧一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反思一:活動指導課要指導什么?
在這一節課上,我把“總結搜集資料的途徑和方式”、“了解處理資料的步驟”、“明白歸類整理資料的方法”、“怎樣研讀資料”做為了教師指導的重點,導致課堂非常沉悶,學生活動效率不高。那么,活動指導課教師到底要指導什么呢?通過教研組的討論和自己的思考,我覺得可以把“總結搜集資料的途徑和方式”放在計劃課上進行指導;把“了解處理資料的步驟”隱性化,不用它做為課堂的主線;把“歸類整理資料”、“研讀資料”放在課前,要求學生在課前就按類別搜集、整理好資料,在搜集、整理資料的同時,自己就進行初步的研讀,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資料。在活動指導課上,教師的指導重點變成“精選材料,加工材料,制作成果匯報作品”。先指導小組在初選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比較、討論,精選出資料備用;然后指導學生根據選好的資料,確定最合適的展示形式;最后指導學生根據展示形式對資料進行二次加工,分工合作完成匯報作品。
反思二:怎樣將“有趣”貫穿整個課堂?
“有趣”是本次主題活動的靈魂,“體會漢字文化的豐富有趣,體會學習過程的有趣”應是本節課的立腳點。學生活動時最感興趣的就是成果匯報,那么就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切入,以“如何成功展示成果”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精選材料,加工材料,制作成果匯報作品”。在設計板塊時,要讓學生感到進行活動就像是在進行游戲,使學生樂于參與、樂于活動。另外,還可以通過評選的方式促使學生重視小組合作。
反思三:教師的語言和行為要引領學生明確哪些理念和意識?
教師在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起到的是指導作用。那么,教師要通過指導語言和行為引領學生明白什么呢?我覺得:第一,教師應讓學生意識到綜合性學習和以往的學習不一樣,必須要自己動起來,親自參與到活動當中,而不能光在一旁看別人活動,也就是要讓學生端正活動態度,有參與意識;第二,應讓學生意識到進行綜合性學習只靠自己單槍匹馬是不行的,要學會小組分工合作,有分工合作的意識;第三,應讓學生明白小組應統一行動,團結一心,大家意見不統一時要學會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同時學會傾聽,接受別人的觀點,要在商量、討論的基礎上少數服從多數,不能獨斷專行、蠻不講理;第四,應讓學生明白遇到困難不能放棄,也不能指望老師代替自己解決,而應該集思廣益,依靠全組人的力量,積極尋找解決辦法,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另外,教師自己也應該心中明白: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活動的主體,所不同的是,教師是指導活動的主體,而學生則是參與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指導時不應撒手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
“有趣的漢字”教學反思
“有趣的漢字”教學反思簡介:首先是猜猜他們在做什么體育運動的小游戲。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生認識到簡練的線條在現代藝術家筆下可以表達很多內涵,感受簡潔美感受現代.“有趣的漢字”教學反思正文:首先是猜猜他們在做什么體育運動的小游戲。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生認識到簡練的線條在現代藝術家筆下可以表達很多內涵,感受簡潔美感受現代人的聰明。再做小游戲,不過要求更高一些,學生產生的問題更多一些。猜古代的漢字,學生在游戲中疑問最多的是:為什么這幾個漢字我猜錯了?這些漢字為什么畫成這樣?這個漢字為什么和現在變化那么大? 這樣很自然就有想深入了解的愿望.感受文字的魅力、古人的智慧,更是對自己創造力的檢驗。無論你驚嘆古人還是為自己自豪,我們的目的都達到了。同時生成的問題,還可以發揮網絡的優勢迅速搜集信息解決。縱觀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明確,由于運用瑞博平臺技術,制作簡單、電腦手段運用合理、樸實。相比前期我上過的那些制作精美但費時巨大、功能強大但技術要求很高的網絡課是另一次有益的嘗試。
有趣的漢字教學反思 篇2
有趣的漢字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感受中國字的符號美,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在進行教學制訂活動計劃的過程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從老師所給的活動計劃的范例中發現值得學習的地方,汲取范例中的長處為我所用;我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教給學生搜集資料、處理資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等等。在學生制訂完活動計劃之后,經過觀察,我發現雖然許多小組都學會制定活動計劃,但學生選擇的活動內容僅限于課本提供的,沒有選擇更多新的課本之外的關于漢字的活動內容,思維不夠開闊。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培養學生從課外學習,從生活中發現的本領,除了學好課本知識,更要從課外汲取營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綜合性學習《有趣的漢字》教學反思
在中心教研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教學觀摩活動終于圓滿地落下了帷幕。我在本次活動中收獲頗多,感受很深。
語文新課改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而語文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對于我們來說,仍然是個新鮮事物,初次接觸,沒有范本可依據,確實有些讓人無所適從。所以,這次的課堂教學,也只能說是我在摸著石頭過河,再進行一次大膽地嘗試。
一、明確目標,準確定位
我執教的為第一課時的導入環節,本節課我的教學主要圍繞兩個目標來展開:一是讓學生認識什么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明確本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知道如何開展本次學習活動。二是初步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激發學生深入開展本次綜合性學習的興趣。第一個目標的完成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把本次學習內容同本期第一單元的“感受讀書快樂”的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對本次學習活動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同時也激發起他們對這種新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進行嘗試的興趣。第二個目標的完成我主要是借助于閱讀材料,根據不同材料的特點,設計了相對應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興趣盎然,始終是課堂的主角,而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
二、注重參與,激發興趣
本課時的教學,雖不是最后的成果展示課,但我仍沒有忽視學生的參與性,只有學生參與其中,充分的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內讓學生對漢字有趣的現象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才能體會到漢字的有趣和神奇,從而激發他們繼續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學時,從課前的欣賞圖片談感受,聯系生活實際談漢字同我們的關系,到閱讀材料,進行有趣的活動,我都是在圍繞學生活動做文章,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在活動中體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三、閱讀材料,巧妙處理
對于這一板塊中的四篇閱讀材料,如果深入探究,則時間不允許,而且材料的趣味性也將大打折扣;如果處理過于粗淺,則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更無從談接下來的活動。所以,教學過程中我重點處理了“字謎”和“諧音”這兩篇學生最感興趣的閱讀材料,設計了猜字謎比賽、讀諧音歇后語、笑話等一系列活動。對于《倉頡造字》和《“冊”“典”“刪”的來歷》兩篇相對枯燥一些的材料,則設計了動畫片引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并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在讀后簡單談收獲。另外,每個環節我都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戛然而止,提出讓學生繼續探索的建議,言雖盡而意無窮,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課堂上有松有弛,學生也樂在其中。
反思本節課教學,難免有失望和遺憾,付出了這許多努力依然困惑,此種教學模式是否成功,依然需要我們去不斷的努力實踐、探索,相信最終會摸索出一條適合我們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之路。
《有趣的漢字》教學反思
上課前我一直在想:“怎樣的安排組織才能讓孩子感興趣呢?”《有趣的漢字》是我在主題《中國娃》里輪課的其中一節活動,在這次活動之前,就有好幾位老師都告訴我這節活動很難組織,因為內容決定了活動的枯燥性。思來想去,我決定滲入游戲法嘗試一下,沒想到,孩子們的積極性還蠻高漲的 ,尤其“找名字”和“象形字漢字對對碰”環節,一個是名字都來自于本班的小朋友或自己,一個是能讓孩子通過直觀教具來操作鞏固。本節活動,我已順利的在四個班嘗試進行,孩子們在通過說說玩玩中,目標的完成也變得輕松了。
首先,我重新把活動的過程梳理了一下,從流程來看,這次活動有四個環節:一、找漢字; 二、看圖猜字 ;三、“送給字寶寶找朋友”(為下面的游戲做基礎),并交流關于漢字的經驗;四、游戲:“圖畫、象形字、漢字對對碰”,幼兒分組合作完成。這四個環節是節節相扣,一個也不能少的,后來 , 從能激發的興趣出發,我把每個環節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邊輪還邊做了修改。
在組織的第一個環節,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張掛圖(分別是中、英、日、韓等國家的字體),我就問:“你認識這里的那些字?請你幫我找到并大聲的教給我!”孩子們非常興奮,因為孩子們對漢字還是有點了解的,而且還是幫助老師指出來,能幫老師做事孩子們是非常開心的。接下來,大家紛紛把第一排的中國字找了出來,問題2:“為什么你會認識第一排的字,怎么下面的字卻沒人認識?”這樣就引出了中國漢字。我認為,這就在第一時間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改變了先讓幼兒猜字然后總結出象形文字的教學思路。而是,先給幼兒提出一個問題情境:古時候是沒有字的,可是,我們要傳遞信息,怎么辦?(大三班)孩子們說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說“大聲喊”、有的說“讓小白鴿告訴他(她)”……孩子每說一次我都提出疑問,后來有孩子說“畫畫”,我說:“對沒錯,古時候的中國人很聰明,他們想了個好辦法,就是把要說的話,用畫畫出來。”然后,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個“人”的象形圖案,提問“你看這個象什么?它可能是哪個字”“你是怎么猜出來的?”接著,總結,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象形文字,是我國最早的漢字,是從各種具體形象的圖畫中演變而來的,然后繼續玩猜字游戲……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接著,第三和第四個環節更是相互呼應的,第三環節是我在前面演示“圖畫、象形字、漢字找朋友”,為了激發孩子們的積極性,我還專門請個別小朋友到前面和老師一起“找”,也是為下一環節“圖畫、象形字、漢字對對碰”做了鋪墊作用;那么,第四環節,也是讓孩子非常感興趣的環節,因為它有教具可以直觀自主的操作,并且,我還為游戲加入了規則,看哪組又快有準確的組建好,那組為獲勝,速度快但有錯誤可拿不了冠軍的,所以,這又加強了孩子的專注力和速度的結合。此環節,也將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最后,說到重難點,我認為是在第二和第三環節中迎刃而解的。
在本節活動組織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1.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孩子在家里收集更多有關象形字的一些圖片或資料;2.在活動最后,我沒有擴展孩子發散性思維,在操作中,只是局限在我所準備的材料上了。“生活中還有在那些地方見過漢字?”;3.由于受時間的限制,在提問時,總有點趕時間,其實應該再多給孩子留點考慮時間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