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精選12篇)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43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課后反思
小學五年級下冊有一首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全詩如下: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在教授這首詩時,按照常規教學,讓同學們理解了詩面意思后,反復朗讀。當學完詩文在學后質疑時,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這首詩從題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別詩,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詩卻都是寫西湖美景的,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喜愛與贊美,那么題目和表面詩文看起來似乎沒有關系,那么作者又為什么這樣成詩呢?面對學生的疑問,我事先沒有充分的考慮,便先肯定了她的這種質疑精神,告訴她等老師回去仔細研究后再給你做以解答。
下課后,我仔細查閱了教師用書,上邊并沒有詳細交代。是呀,小學五年級以前也學過了幾首送別詩,比如:《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無一不在詩文中對題目中的離別含義有所體現,而惟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在表面看來題目和詩文沒什么關聯,于是我便在網上進行了大量的查閱,其中有一個網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對這首詩有如下詮釋:
凈慈寺外,攜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飛揚,并行漫步的足跡悠然未失,林陰叢中,驚起的飛鳥尚在盤旋;相交的知己,此時卻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車馬早已遠去。手仍舉著招搖,他還能否看見?他鄉路遠,一別不知又何年。唉!千般萬般不如愿,更添離別思念。
獨坐湖邊,不覺生艷陽。微風拂面,滿湖荷葉頻頻變,遠上接天,似思念無垠無邊;朝陽撒金,紅荷金裝別樣艷,曼舞翩翩,恰友情花開勝當年。故友已遠,新人未來,怎知天不從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擻,青山依舊在,花開花落情不變。
閑吟:千年古剎,小樹林陰,盛夏鳴蟬閑,蓮葉無窮碧;故人西去,一別千里,憑湖悵離情,荷葉別樣紅。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詩文中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與詩題的關聯也不難理解,看似沒有關聯,其實關聯無處不在!正由于今朝的離別,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同。”
我頗贊成水月心的見解,于是便把此說法與學生一同交流,學生認可。
如果您還有其它的解釋,請不吝賜教!誠謝!
/user1/dahai1020xx/archives//33919.html
本資源轉載于網絡。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查找本課更多資料!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2
學習目標
1、 讀懂詩句,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 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聽音樂(放松,讓學生投入)
2、 學生說說從音樂中聽到了什么。
師:你們的感覺都沒錯。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現不同的感情。如音樂可以有喜怒哀樂,畫畫可以抒發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樣子。就像我們學過的楊萬里的《小池》,詩歌中荷花就因為蜻蜓的存在而飄逸出一股靈氣。荷花以其高貴、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愛,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荷花寫頌歌,或將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說,曹植更把荷花比喻為水中的靈芝。楊萬里也是其中一位愛荷之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一首古詩也是繼《小池》后楊萬里所寫一首詠荷詩。
二、 學習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要求把古詩詞讀準。指名讀。
2、(小組活動)每人在小組內說一句詩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見的可以提出(要求:組長協調、組員認真聽)。
3、(學生匯報)講詩意、讀詩歌,質疑。
師板書:蓮葉
荷花
4、(放課文錄音)教師指導全班讀。
5、再次交流。
古詩在短短的幾句就給我們描述了這么一幅美景,喜歡筆墨的人將詩歌描繪的意境都畫下來。你們看看這幅畫能否表現詩歌的全部內容?如果你是小畫家,你會怎樣畫或者給這幅畫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見?
6、學生讀詩(全班讀,男女生對讀)。
7、你們都讀得很美,老師也忍不住要讀讀,你們聽聽老師讀得怎樣,給老師提個意見。引出“映日蓮葉無窮碧,接天荷花別樣紅。”讓學生發現并引導討論,學生品讀。
8、師:對,這其實是詩人楊萬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凈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沒有寫離愁別緒,沒有寫出和林子方的友誼,而是通過對西湖景色的極度贊美,婉轉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所以古詩題目就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楊萬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樣將這首詩讀給他聽。
(找好朋友讀,師生對讀)。
9、這首詩很美,還帶著一絲離愁,我們能把它背下來嗎?(自己試背,指名背)。
三、 欣賞西湖景色
除了詩歌中所描寫的蓮葉、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姿色,現在老師帶領你們去領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風光。(出示西湖圖片、配樂)
四、 擴展
1、(出示荷花的圖片、詩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其實描寫荷花、西湖的詩歌還有很多,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作品。(選擇其中一首在小組內讀、講。)
2、(出示四幅荷花圖片)荷花不同的姿態引起我們不同的聯想,看看其他文人的詠荷詩,可以有不少啟發。看到不同形態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兩句詩。
作業:
課后選擇一首自己喜愛的關于荷花的詩,讀讀背背。
板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蓮葉
荷花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3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后,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于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艷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通過研讀文本,查閱資料,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結合本課第一首古詩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教學難點:
比較兩首古詩異同,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中,課前讓學生誦讀經典,為課堂創設古典詩詞的氛圍。一開課我就讓學生回顧第一首古詩,為后文進行對比埋下伏筆。第二個環節讓學生知詩人,解詩題,明白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第三個環節進行朗讀的第一道關卡,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感。第四、五個環節明詩意、有感情朗讀,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自我展示等方法共同理解古詩詞句意思,進一步更深層次地朗讀,通過朗讀第二道關卡,讀得有感情。到此,本節課的重點基本解決,第六個環節體會詩人情感,解決本課難點。通過師生共同探討,對比兩首古詩異同,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并使學生的朗讀更深入了一步。
課堂上,學生的讀書聲不絕于耳,一層層地深入文本朗讀、感悟,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體會到了詩人對友人的眷戀之情,感受到了我們古典詩詞的魅力。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4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課前播放杭州的風光)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風景?誰到過這旅游?說說你當時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間天堂的美稱,那兒一年四季風光如畫,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讓人留連忘返,心曠神怡。(定格畫面)看到此景,此時你最想說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詩人楊萬里看到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詩,膾炙人口,傳誦至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全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說起楊萬里詩人,你對他了解多少?
詩人介紹:南宋詩人,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詩語言清新活潑,想象豐富,具有明快自然、詼諧風趣、生動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點,被人稱之為“誠齋體”,世稱誠齋先生。他的詩在當時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并稱“南宋四家”。他一生寫了兩萬多首詩,今存4200多首。我們曾學過的——《小池》就是他寫的。誰來背背?
(二)自學古詩,感知詩意
小組合作學習:現在請同學們到學習古詩的百寶箱中取寶,自學古詩。
1.自讀古詩,把詩句讀通,字音讀準。
2、結合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
3、邊讀邊想,提出不懂的問題 ,與同學討論,也可以向同學交流自己學會的知識。
4.反復吟誦,想象詩的意境。
(三)品讀詩句,體驗情感
1、剛才同學們學得很認真,誰愿意把你們小組的學習收獲說說,與大家分享。
字詞的理解:畢竟:到底 四時:四季(這里指六月以外的時間)
接天:一直鋪到水天相接的地方,連天 映日:陽光照射
2、詩句的理解:西湖的美麗到底是在六月之中,這時的湖光山色跟別的時節大不相同,連天的荷葉一望無垠,顏色碧綠,在朝陽的映照下,荷花嬌艷火紅。
3、你看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景色呀!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同學們假如你就是楊萬里,在送別時,讀給你的朋友林子方聽。誰來試試。
4、質疑:學到這,你們還有什么疑難的問題嗎?請提出來。
(四)想象畫面,融入意境
剛才的交流中,我們已知道了詩的大致意思,假如我們再深入研究,會有很多新的發現。從課題中,我們知道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這首詩的?(詩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經過西湖,他一下就被這美景吸引住了,脫口而出——“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誰能把文中具體描寫景色的詩句讀讀。
1、從這兩句中,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什么?(引導:①、蓮葉:它不僅與遠處的青山、綠水相接,而且還連接著蔚藍色的天空,你想,這個畫面是開闊的,非常有氣勢。②、荷花:它與紅日相映,頭腦中的荷花不僅有婷婷玉立的樣子,還有它嬌艷的色彩,因為它與朝陽相映,它的畫面是光彩奪目的。③、蓮葉與荷花:想像中的畫面還是蓮葉與荷花交相輝映。眼前即有一望無際的碧綠,又有點點相綴的紅艷,不僅有廣闊的面積,又有艷麗的色彩,它是清新秀麗的。真可謂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呀!)
2、師范讀,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追隨著老師的聲音到西湖一游。
3、詩是最凝練的語言,讓我們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進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風光吧!把整首詩美美的,又帶有一絲淡淡的離愁之情再讀一讀。(配樂齊讀)
(五)總結升華,拓展意境
比較《飲湖上初晴后雨》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異同,從內容、寫法上進行引導比較。(結合學生回答,板書:喜愛、贊美)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這首古詩,了解了其中的內容,特別是掌握了詩人在構思中的奇妙之處,其實,古詩中描寫夏天,描寫荷花的還真不少,可以從課外書籍或網上查查,去讀讀,我相信你們在讀中,一定會有一個偉大的發現,同時還會從中感受到中國民族文化遺產的瑰麗,可以從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業:
1、寫夏天的詩,畫夏天的畫,把你對夏天的感受抒發出來。
2、結合《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詩歌內容和自己的想象編一個小故事,要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板書設計: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喜愛、贊美
蓮葉——無窮碧
荷花——別樣紅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5
作者:福建省莆田市實驗小學 黃曉玲 轉貼自:福建省莆田市實驗小學 點擊數:140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執教:福建省莆田市實驗小學 黃曉玲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
2.讀懂詩句,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3.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
讀懂詩句,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創設情景。
(放西湖風景幻燈投影)
師旁白:同學們,你們到過美麗的杭州西湖嗎?它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們,還是匆匆而過的游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而贊嘆。南宋詩人楊萬里來到這里,看到這樣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誦起詩來……(放朗誦錄音)
2.導入課題。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學習要求:
讀一讀。(讀通全詩)
說一說。(說說你對古詩的理解)
議一議。(不明白的地方)
2.學生自學。
(引導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可以查找工具書或有關資料,也可以借助課后的注釋自己學習這首詩理解詩的大意,在小組內進行質疑、釋疑)
3.自由交流。
4.質疑、釋疑。
三、匯報自學收獲。
1.讀通詩句。
2.學生點評。
(師隨機提示:我們在朗誦一首詩時,不但要讀準詩句中每個字的音,還要注意詩的停頓,把握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律。)
3.讀懂詩句。
(引導學生自由闡述對這首詩或對某句詩的理解)
4.質疑。
四、創設意境,體會感情。
1、創設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發言,描述意境。
3、自主創作,描繪意境。
4、展示交流,表達感情。
五、感情朗讀并背誦。
六、總結。
引導學生談體會。
七、課外延伸。
同學們仍按照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這首古詩。
六、布置作業。
本資源轉載于網絡。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畢竟”、“映日”在詩句中的意思。
2、背誦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悟詩情,感悟祖國山河的美好。
教學難點
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境。
教具準備
應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制作的多媒體課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強化教學。
2、結合“樂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達到課堂教學“學中樂”
教學課時
一課時教學過程
設計理念
一、激趣導入: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風景如畫。從白雪皚皚的北國到詩情畫意的江南,從蒼茫無限的草原,到郁郁蔥蔥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請同學們欣賞圖片。(出示課件中的祖國風景圖)
我們的祖國不僅山美、水美、詩也美,千百年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我們班的同學愛讀詩、也愛背詩。今天,你們愿意再背幾首嗎?
1、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背誦以下詩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廬山瀑布》四首古詩及動畫)
2、這幾首古詩有什么共同之處?
這幾首古詩都是寫景的,都歌頌了祖國壯麗的山河。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板書課題)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祖國風景的美好,激發學習興趣。應用課件中的動畫,以圖釋義,回憶以前學過的寫景的古詩,導入新課。二、知詩人,解詩題。
1、齊讀詩題。
2、介紹作者。
3、解詩題。
這首詩寫了哪里的景色?從哪個字眼可以看出來?
介紹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國的風景名勝。古往今來,人們用最美好的語言贊頌西湖,又用最凝練的語言對它的風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課件中的西湖十景圖)
同學們,西湖美嗎?看過如此美麗的西湖,此時此刻,你想對西湖說點什么呢?(同學們談感受)
作者楊萬里為我們介紹的西湖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在詩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體展示西湖美,激發學生學習這首古詩的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讀詩句,識新詞。
1、自由讀。
2、指名讀。
3、齊讀。
畢竟:到底。
四時:四季,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節。
接天:一直鋪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陽光照射。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詩句。
四、抓字眼,明詩意。
“詩情畫意”,我們要融入詩情,感悟畫意,先要把詩讀懂。怎樣才能把詩讀懂呢?要學會“抓字眼,明詩意”。請同學們看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話說給小組的同學。
1、學習小組展開合作學習。
2、匯報自學情況。
3、師講詩意,生答詩句。
4、讀全詩,體會每句話的意思。
詩是最凝練的語言,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進西湖,看一看詩句的風光吧!(出示古詩的動畫)讓同學們根據課件中的注釋,理解詩句。再通過課件中的動畫,體驗詩人的感情,進一步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畫面,入詩境。
我們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陽輝映下,這無邊無際的特別紅艷的荷花和這一眼望不到邊的碧綠蓮葉,真是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呀!真是“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出示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詩的前兩句用感嘆句表達了作者當時的心情,同學們能不能根據詩意用感嘆句來表達一下你的心情。
3、說話練習:
(1)西湖太美了,不僅……而且……
(2)無論是……還是……,西湖都……
生閉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隨著輕快的音樂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師讀本段話創設情境,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詩情,感悟祖國山河的美好。讓學生通過語言表達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六、感情讀,悟詩情。
風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這千古流傳的詩句,這首詩的流傳,給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麗的西湖景美、詩更美。請同學們伴隨著輕快的音樂讀一讀詩句吧!學生配樂(課件中的音樂)讀全詩感悟詩情。
七、拓展延伸。
讓我們再來欣賞兩首描寫西湖的名詩。(出示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樓醉書五首》的讀音和圖片)
我們的祖國,江山如此多嬌,讓我們用最美的語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詩句吟誦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國風景圖,伴音樂,師讀本句話,結束本節課)通過課件中的讀音、圖片和歌曲,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國更美。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7
一、 教材簡析:《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十冊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這是一首以寫景代送別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詩,構思別致,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理解“畢竟”、“映日”、“別樣”等詞的意思; 2、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二)能力目標: 1、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用自已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提高鑒賞能力。(三)情感目標: 了解詩所描寫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三、教學重難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四、教學設想: 本設計將“感悟詩意、品味詩情”作為研讀目標,運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模式,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環節中處處以學生為主,努力體現“以課本為憑借,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的現代教學理念。并運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創設氛圍,再現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提供有關資料(作者、時代背景、字詞意思、課外閱讀資料等),給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提供平臺。五、媒體選用情況表:內容要點學習水平媒體類型媒體內容要點使用時間資料來源媒體作用媒體方式導入注意反應cai課件文字(三首送別詩)1分鐘自制創設氛圍邊讀邊想范讀感受cai課件聲音、圖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鐘剪輯整體感知引入意境邊看邊聽作者簡介知識cai課件文字表達(作者、時代背景)0.5分鐘自制提供資料了解作者邊聽邊記感悟詩意理解接受cai課件文字表達(字詞句意)因學生而定自制提供資料幫助理解學生自查感情吟誦理解接受反應cai課件音樂、圖像(西湖美景)1分鐘剪輯再現意境邊播放邊寫吟誦寫寫畫畫品味詩情接受反應組織cai課件背景音樂5分鐘剪輯渲染氣氛、交流邊播放 邊寫畫、交流欣賞積累知識拓展cai課件文字(楊萬里其它詩作)2分鐘自制提供材料邊看邊讀邊記六、教時安排:一課時。七、教學過程設計:(一)教學過程: 1、創設氛圍,導入課題: (1)cai課件出示:《別董大》(高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贈別》(杜牧),學生讀詩; (2)問:這三首詩在內容上有什么共同點?(送別之作) (3)師述: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首送別之作——《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2、初讀古詩,引入意境: (1)cai課件出示:西湖初夏時的美景,范讀課文; (2)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cai課件)。3、小組交流,感悟詩意: (1)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討論、解讀詩意,遇到困難時,可點擊鼠標,在多媒體課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內容; (2)各小組推選一名學生在全班交流,學生自由更正、自由補充。教師歸納、點撥。 (3)cai課件:再現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學生反復吟誦古詩。4、寫寫畫畫,品味詩情: (1)各學習小組用自已喜歡的方式,把詩中所描繪的意境表達出來。(cai課件播放背景音樂,學生作畫、寫話等) (2)交流、評析。5、拓展閱讀,積累語言: (1)cai課件出示:楊萬里的其它詩作,學生自已吟誦; (2)選一首自已喜歡的詩改寫成短文; 附:(一)板書設計: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六月 獨特景致不與四時同 欣喜心情 蓮葉 無窮碧 美好風光荷花 別樣紅 (二)教學流程圖八、形成性練習: 1、課外搜集、背誦楊萬里的其它詩作,選一首自已喜歡的詩改寫成短文; 2、課外搜集、背誦其它寫送別的詩詞。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88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鑒賞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從詩題看,這是詩人早晨出門送友時即景發興之作。凈慈寺,杭州西湖邊上的一個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這首詩寫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現了詩人美好的情懷。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該從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寫她的美呢?絕句這種短小精粹的詩體,不允許作者面面俱到地鋪敘。于是,詩人選取了眼前所見的蓮葉、荷花,予以集中描繪。頭兩句,概括抒寫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時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風光畢竟不同他時他處,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時節,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這就有力地吸引著讀者,把讀者的思緒帶進西湖美景中去。四時,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這里應當理解為六月以外的時節。
怎么個不同呢?三、四句,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碧萬頃、連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綠色的蓮葉,極目一望,無際無涯;在這蓮葉中間,挺立著一朵朵紅得特別出色、紅得特別艷麗的荷花。荷花為什么這樣紅?因為朝陽映照其上,增添了無限光彩,所以顯得如此美麗動人。這兩句是對偶句子,“蓮”、“荷”本是一物,而詩人把二字錯開使用,避免了重復,可見其苦心。蓮葉“無窮碧”是“接天”的結果,荷花“別樣紅”卻是“映日”所致。
在這里,我們看到古代詩人在描繪自然景物時,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詩,隨物賦形,敷色設彩。杜甫寫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牧寫過“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都是運用色彩相互襯托的典型例子。楊萬里的這首詩也是這樣,抓住紅日照耀下的蓮葉、荷花來描寫,蓮葉“碧”而無窮,荷花“紅”而別樣,紅綠相映,荷日生輝,使形象和色彩百倍地明亮起來。
歷代描寫西湖的詩詞不少,流傳下來的篇章在藝術構思、表現手法上多不雷同,富于創造。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名句,蘇軾有《飲湖上初晴后雨》名篇。蘇詩表現了西湖在晴天和雨霧中的變幻景象,并且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比喻,為西湖寫下了千古絕唱。楊萬里這首七絕寫在蘇軾之后,卻又找到了新穎的構思,從而創造了不同于蘇詩的獨特的意境。此詩色彩鮮麗,境界開闊,情意酣暢,語言卻平白如話,別具一格。這說明即使是表現已被人寫過無數遍的題材,只要匠心獨運,另辟蹊徑,寫出自己獨有的感受,也是能夠翻出一番新意來的。
本資源轉載于網絡。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查找本課更多資料!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9
從詩題看,這是詩人早晨出門送友時即景發興之作。凈慈寺,杭州西湖邊上的一個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這首詩寫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現了詩人美好的情懷。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該從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寫她的美呢?絕句這種短小精粹的詩體,不允許作者面面俱到地鋪敘。于是,詩人選取了眼前所見的蓮葉、荷花,予以集中描繪。頭兩句,概括抒寫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時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風光畢竟不同他時他處,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時節,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這就有力地吸引著讀者,把讀者的思緒帶進西湖美景中去。四時,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這里應當理解為六月以外的時節。
怎么個不同呢?三、四句,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碧萬頃、連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綠色的蓮葉,極目一望,無際無涯;在這蓮葉中間,挺立著一朵朵紅得特別出色、紅得特別艷麗的荷花。荷花為什么這樣紅?因為朝陽映照其上,增添了無限光彩,所以顯得如此美麗動人。這兩句是對偶句子,“蓮”、“荷”本是一物,而詩人把二字錯開使用,避免了重復,可見其苦心。蓮葉“無窮碧”是“接天”的結果,荷花“別樣紅”卻是“映日”所致。
在這里,我們看到古代詩人在描繪自然景物時,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詩,隨物賦形,敷色設彩。杜甫寫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牧寫過“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都是運用色彩相互襯托的典型例子。楊萬里的這首詩也是這樣,抓住紅日照耀下的蓮葉、荷花來描寫,蓮葉“碧”而無窮,荷花“紅”而別樣,紅綠相映,荷日生輝,使形象和色彩百倍地明亮起來。
歷代描寫西湖的詩詞不少,流傳下來的篇章在藝術構思、表現手法上多不雷同,富于創造。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名句,蘇軾有《飲湖上初晴后雨》名篇。蘇詩表現了西湖在晴天和雨霧中的變幻景象,并且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比喻,為西湖寫下了千古絕唱。楊萬里這首七絕寫在蘇軾之后,卻又找到了新穎的構思,從而創造了不同于蘇詩的獨特的意境。此詩色彩鮮麗,境界開闊,情意酣暢,語言卻平白如話,別具一格。這說明即使是表現已被人寫過無數遍的題材,只要匠心獨運,另辟蹊徑,寫出自己獨有的感受,也是能夠翻出一番新意來的。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10
師:千年之前,楊萬里在凈慈寺送別自己的好友林子方,眼前是這一望無際、滿目碧綠的蓮葉以及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從哪看出來的。
生:開心。
師:是這樣的嗎?說說你的理由。
生:原本,詩人想到要和朋友告別,心里是非常難過的。但是,他看到蓮葉無邊無際,荷花在朝陽的照射下這么美,詩人的心里能不開心嗎?
師:是啊,要和朋友告別了,即使眼前是這么美的景,詩人能真正開心起來嗎?
(生思考了一會。)
生:我覺得不可能,只能讓詩人暫時忘記與朋友分別而已。如果朋友又要走了,詩人一定會依依不舍的。
師:嗯,我覺得你體會得很真切,真正把自己放到了詩里,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這首詩里,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接天的荷葉與這別樣紅的荷花呢?
生:我覺得荷葉仿佛就是作者,荷花就好象是朋友,荷花要有了荷葉才更美,他們就像這荷葉與荷花一樣,永不分離。
師:非常獨特的理解!還有嗎?
生:我覺得詩人與朋友就像這些荷葉,你挨著我,我挨著你,直到永遠!
師:你的理解也不錯!
生:我覺得詩人與朋友就好比是天和荷葉,朋友雖然離開了,但他們的心永遠在一起,心心相印!所以詩人要說“接天蓮葉無窮碧”。
師:多么豐富而又與眾不同的理解啊!詩的語言是凝練的,但它的內涵是豐富,我們讀詩就要讀出不同的理解與感受來。現在,你真正理解詩人寫蓮葉與荷花的用意了嗎?
生:理解了,是為了表達自己與友人之間這種依依不舍之情。
師:對,這就叫一切景語皆情語。其實,我們在前一課中也曾經學過相似的寫法,還記得是哪一課嗎?
生:愛如茉莉。
師:非常正確!有時,我們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而是把這種情寄托于某種事物之上,通過描寫這種物巧妙傳達自己的這種情,這就叫借景抒情。現在,你能把詩人的這種情感通過朗讀傳達出來嗎?
生練讀。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評析
古詩是非常凝練的,寥寥數語,卻能傳達非常豐富的內涵。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到位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需要老師巧妙地加以引導點撥,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達到極至。在這一實錄中,我抓住學生認識上的不足之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開始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反思自己原先的認識。最終,在原認識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現。至此,老師并沒有輕易放棄,而是再次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通過反復研讀詩句,學生有了富有個性,不同層次的理解。雖然,這不是標準答案,但是這種認識是多元的、可貴的,這是學生深入閱讀的心靈體會,是學生自我生活經驗的一種積淀與反映,更是學生與作者情感的碰撞。這種情感體驗沒有距離,它穿越千年,在讀者與作者之間構建了一座心靈之橋。這種情感,使得這短短幾十字的古詩散發出濃郁的芳香。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它必有其內在的價值。不管在什么時候閱讀,都會像窯藏的美酒一樣,歷久弭香,經久不衰!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11
一、美文導入 1、出示關于西湖的三段美文。(課件2:出示三段話)2、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美美地讀一讀。3、誰來美美地讀一讀。4、教師精練地賞析過渡: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古往今來,人們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今天,讓我們走近南宋詩人楊萬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二、初讀古詩,感知意境。1、出示古詩。(課件3:古詩全文)2、讀通古詩。①自由讀一讀;②指名讀一讀,并注意正音;③齊讀。3、讀懂古詩。①能說說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嗎?(美)②美在那兒?用你的話說說好嗎?(無邊的荷葉,一片碧綠!)從哪些詞可以看出呢?(接天 無窮碧)相機板書:蓮葉 無窮碧“接天”是指荷塘與天邊相接。那“無窮碧”又是什么意思呢?(應該是照應接天,指范圍廣。)(可能是指很綠,綠得很美,綠得難以形容。)(課件4:突出接天、碧。)(也許是指有很多種不同層次的綠:深綠、淺綠、淡綠、草綠、濃綠。)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么此詩除贊美西湖的“無邊的荷葉,一片碧綠”外還贊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陽光下的荷花,格外紅艷!)從哪些詞可以看出呢?(映日、別樣紅)相機板書:荷花 別樣紅 “ 映日”什么時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別樣紅”是什么意思呢?(特別的紅,不一般的紅,紅的有層次,有變化。)(課件5:突出映日、紅。)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話把這兩句詩的意境說出來好嗎?(指名說說這兩句話的含義)4、同學們對這兩句話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們也能讀好!鄰桌之間相互讀一讀吧。(生讀后)請你來試試吧!(指名讀)大家說他讀得好嗎?給點掌聲!5、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為了表揚同學們,老師特地為你們準備了一組荷花圖,請看大屏幕。(課件6-13:配樂荷花景圖組)6、再讀一讀這兩句詩好嗎?(課件14:蓮葉荷花淡景為背景的古詩)真是“荷塘美景現眼前,便引詩情到碧霄”啊!看來用心感受后,我們也能讀得詩情畫意、韻味十足!7、正因為西湖六月的荷葉無窮的碧、荷花別樣的紅,所以詩人一見到這美麗清新畫面就發出了由衷的贊嘆——引讀一二兩句。誰來贊一贊?你能用自己的話贊一贊嗎?(先試一試再指名說,注意贊嘆)相機理解詩中的“畢竟”、“四時”。三、想象畫面,賞讀悟境。1、同學們,如果你就是楊萬里。當你和友人暢談一夜后,從寺中走出,一副清秀幽雅的荷花圖躍入眼簾,你會吟誦......(學生朗誦古詩)當你和友人漫步岸邊、與友人依依惜別時,陣陣荷香迎面飄來、侵入心脾,你會不由自主的吟誦...... (學生朗誦古詩)當你和友人蕩舟湖中,從層層疊疊的荷葉中穿梭而過依依話別時,忽見陽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瑩剔透,你會情不自禁的吟誦...... (學生朗誦古詩)2、同學們,這首詩題為送別,可詩中卻一字未提,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大詩人作詩也有走題的時候?(可能受到荷花的美麗所感染,他們沒有太多傷感,所以不寫。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詩人想讓友人記住這滿湖荷花,記住他今天的送別之情。)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這或許也是楊萬里詩風的精妙之處吧!3、讓我們繼續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閉上眼睛,在頭腦中繪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畫。想像著這么多美麗可愛的荷花荷葉就在你的眼前,清風徐來、荷香陣陣,同學們,你們瞧見了嗎,那滿塘的荷葉(挨挨擠擠、錯落有致、隨風搖曳)再看那星星點點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動、嬌艷動人)此時,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葉,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聲音、你的表情、你的動作一起來背誦這首古詩吧!(課件14:荷花圖為背景的古詩)4、配樂背誦。(課件15:送別圖為背景配樂)(指兩人背,齊背)四、課外拓展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詩人筆下,有著不同的意蘊。荷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潑墨抒懷的對象,老師再同學們推薦幾句: (課件16)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2、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宋·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3、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王昌齡《采蓮曲》4、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清·曹寅《荷花》美美地讀一讀。 同學們,驕陽似火中吟詩,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圓人歡時吟詩,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煩惱縈繞時吟詩,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讓我們在詩文化的浸潤中茁壯成長,營造出屬于自己的碧海藍天!五、布置作業(課件17)作業:1、課內:補充練習 一(2)2、課外:美文賞讀(見下發材料)收集描寫西湖美景的詩文 板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蓮葉 無窮碧 荷花 別樣紅
教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篇12
最近,聽了一位老師執教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執教老師整堂課都在極力渲染荷花的美,通過圖片、視頻、音樂,引導學生想象作者筆下荷葉的綠、荷花的美,激發學生的喜愛之情。我不禁心存疑惑,這首詩僅僅是一篇普通的寫景詩嗎?如果是寫景詩,那題目為什么告訴我們,詩人在早晨送別好友林子方;如果是送別詩,通篇為什么只是寫景,卻不見別情?真是咄咄怪事!
課后,就這個問題我與執教老師以及同年級組的老師進行探討,他們都一口咬定,這不是送別詩,就是一首寫景詩。我一時啞然,但又心有不甘,于是查找了許多資料,但都沒有找到確切答案。的確,在唐詩宋詞中,只要題目中有“送別”之意的,均表現了“別情”,或者是“揮手自茲去,嘯嘯斑馬鳴”的不舍;或者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或者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鼓勵;或者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豪邁;或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深情……而這首詩卻不曾流露出片言只語的別情,的確有點另類。
但是,“自古多情傷離別”,古人交通不便,一別之后,再見遙遙無期,比起今人更“傷”得厲害,楊萬里莫非與常人相左?非也!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是古代詩人常見的表現手法。難道這首詩不可以理解為,詩人借西湖景,抒離別情嗎?于是我豁然開朗。詩人與好友即將分別,一時默默無語,見到接天的蓮葉,滿湖的荷花,詩興大發,即興吟誦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其實是在暗示好友:西湖的景色這么美,你還是再逗留幾天,好好地欣賞這西湖的美景吧。這樣解讀,詩人對友人的眷戀之情,不就躍然紙上了嗎?可是好友執意要走,詩人干脆就祝愿友人前程如接天的蓮葉一樣無窮碧,事業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別樣紅。
行文至此,還是怕自己的解讀牽強附會,還要試圖為自己的理解尋找注解,于是再上網查詢。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我在百度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詞條中找到一句話:“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我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江南人留客不說話,只有那小雨唰唰地下;楊萬里戀友不流露,只有那荷花別樣地紅。
外一篇
這詩的真實意思與景色其實毫無關系!
首先得說明一下,這林子方是誰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皇帝御前辦公室的一個秘書,別看官不大,可是天天的在皇帝眼前出現,再加上小伙子本身聰明很得皇帝喜歡,于是破格提拔連升兩級,調任外省做官。這林子方自然是高興極了,于是收拾行李準備上路。那這楊萬里又是誰呢?相當于現在的御前辦公室秘書長吧。此人也很欣賞林子方,和林子方關系也不錯,當他得知林子方外派做官后很是著急,為什么呢?你想啊這近水樓臺先得月啊,在皇帝身邊多容易有發展啊,就算是個小官,可能天天見到領導,有表現的機會還愁沒前途嗎!于是他就想勸林子方留下,就算是升遷也得就地升遷,別離開皇帝的視線。可這話又不能挑明了,于是就寫了這首詩送給他。
詩是這樣寫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面蘊含了什么意思呢?首先這“畢竟”二字就表明了楊萬里的迫切心情,“西湖”代指當時的首都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六月天”是什么呢?去過杭州的人都知道,陰歷六月的杭州就一個特點——熱!所以前兩句的意思就是說,畢竟你是在全國最炙手可熱的地方,這里的機會、環境是與別處不同的。后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天”暗指天子,也就是最高統治者,“日”是太陽,這里也是暗指皇帝,所以這兩句的意思就是,“因為你能‘接天’,也就是能見到天子,所以你這片普通的蓮葉才會無窮碧,也只有在太陽地下的荷花才會紅的與眾不同!”說白了,就是你離開皇帝的視線就什么都不是了。可惜的是林子方并沒讀懂詩中暗含的玄機,一拍大腿叫到“好詩啊!好詩!”然后翻身上驢,從此消失在白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就能得出什么是定向移情,就是要懂得說話人話中的特殊含義,就是咱們常說的“話里有話”,只有這樣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細節,做一個高情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