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認識地震》專題研究性活動案例
教師適時點撥:看到地震造成的這些慘不忍睹的景象,你想了解地震的哪些方面知識?
學生踴躍發言。
(如事先預計的那樣,教師“胸有成竹”的活動設想,學生不但都談到了,而且有所超越。)
學生上臺板書。
為什么會發生地震?怎樣發生?地震的預防措施?地震中如何自救和他救?本次地震災情和救災的感人事跡有哪些?地震以后的救災活動怎么展開的?
第二階段: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成果共享──活動實施階段。
組織形式: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
1. 學生分組,組內分工協作搜索網絡信息。
① 學生分組:主要通過自由組合(4~5人組成一組)的方式組成活動小組,教師對組內成員過多或單個人的組進行適度調整,當然,這要在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微調;各組以自己的方式選出組長。
② 分工合作:組內討論活動任務,組長分工(把任務分工到人),組員根據分工自主搜索網絡信息,并填寫“資料搜集表”。(表格教師打印,分發到小組。)
資料收集表
課 題
標 題
內 容
來源(網址)
文件名
存放位置
③ 參考網址(打印分發到小組)。
中國地震科普網:
中國地震信息網:
四川防震減災信息網:
云南防震減災網:
陜西省地震信息網:
2. 整理、共享信息,組內交流。
① 整理信息:小組成員從收集的大量信息中剔除虛假、重復、過時的信息,保留完整、正確、闡明所要研究問題的有效信息,重新填寫“資料收集表”。
(從繁雜的資料中篩選,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教師要適時加以引導。)
② 資料共享:組長網上分類(文字、圖片)創建共享文件夾,組員上傳個人所搜集的信息。上交資料收集表,組長重新整理后,分發到組員,組員依據“資料收集表”查閱資料。
③ 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組長主持,討論交流,篩選相關資料。
3. 形成研究報告
① 各組在組長帶領下,依據篩選資料,分析討論、設計電子板報版面布局并手繪布局。
(版面設計是難點,教師要適時跟上,為其出謀劃策,幫助小組完善設計。)
② 各組依據版面設計,制作板報。教師技術指導。
第三階段:成果展示,評價交流。
組織形式:課內。
1. 展示成果,研討交流。
各小組選派成員匯報研究成果,局域網廣播,師生共同欣賞。
(小組代表從板報版面布局設計、活動主題、主題形成、板報制作技巧等幾方面匯報。)
2. 師生評價。
評價內容包括:搜集信息的豐富準確性、問題的解釋與引用證據資料的科學性、板報版面設計、顏色搭配、文本框、圖片處理等技術運用方面。
活動反思: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