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開放識字《一去二三里》識字教學案例
生1:田加土就是里。
師:表面上看是這樣。有不一樣的嗎?(學生們都沒有表示)
師:看我寫的。(板書:日+土=里)知道為什么嗎?觀察一下這個豎。
生(突然醒悟的樣子):這一豎是從土字長上去的。
師:是的。里的這一豎是從上到下貫穿的,是一筆。(用彩筆描紅)
從這兩個片段中可以看出,我很注重對學生進行識字方法的指導。識字第一課,我想教給他們識字的方法,這會讓他們在以后的識字學習中事半功倍。識字寫字教學規范第六條要求:“要善于運用漢字的構字規律,吸取傳統的識字經驗進行識字教學,有意識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識字方法;善于調動學生的識字積累,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和創造性的識字。”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一個個漢字在他們的眼里都是美麗的圖畫,曾經有學生為“大”字做了一個表演:大就是一個人伸著雙手叉開兩腿站在地上。那么本課中,一二十七,跟我們的數學符號、拼音符號非常像,完全可以用這樣的聯想想象的方法記憶。聽故事,猜謎語是學生們最喜歡的方式,盡管學生編的字謎還很幼稚,但在編字謎的過程中學生記住了生字,在活動中高漲起了對識字的熱情,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則更是學習中常用的識字方法,這是因為漢字的構字特點所決定的。
識字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在第一冊書和第二冊書中就能體會到除了有看圖識字外,還有聽讀猜字,聯系上下文猜字,讀拼音識字,利用查字表識字等多種方法。同時,我們師生在課堂上還創造了很多識字方法。尤其游戲識字特別受學生歡迎。比較普通的如摘蘋果,奪紅旗,找朋友就不必說了。如:“記憶力大考驗”老師在黑板寫4個部首,每個大組選4個代表上臺,一個人寫一個字,寫完后馬上下臺和自己同桌商量,最后看哪個組寫的字最多。每個孩子在玩這個游戲時積極性很高,而且也嘗到了團結的力量。如“找伙伴”:若干個音節放到若干個生字中去,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換衣服”:給一個字連續換幾個形旁,讓其余同學分別讀其音、釋其義,講其用(造句);“捉敵人”:即一群字詞到另一群字詞中找各自的“對手”(反義詞);“當醫生”:成組出示含有錯別字的詞句,讓學生扮醫生診治其“病”。“猜謎語”老師準備多種字謎,同時也發動學生開動腦筋搜集自編字謎。“變部首小魔法”:雞-又+我=鵝
睛-
日+目=睛。……一年級的孩子好動,愛玩,這樣既顧了學生的天性玩,又讓每個學生在玩中學到了知識。而且讓學生感到識字不會但不是負擔,而且是很有意思,很愉快的事情。
三、設置語言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識字。
現在的識字不像過去那樣孤立地一個個學習生字,而是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在識字過程中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識字。我們往往把生字放到課文中去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初讀課文時找出生字,誦讀課文時把這些字的字音讀準,在課文結束之前把字,詞再次提出來強化記憶,最后再把字放回到課文中去記憶。當生字與生動有趣的課文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時,識字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這不是抽象的識記,而是一種有意義,有趣味的識記,孩子們通過反復閱讀,不知不覺間就把生字記住了。在教學《一去二三里》時,數字已經在之前學習了,我就讓學生先觀察圖畫,用上剛學的數字看圖說話。這樣,生字就有了一個實踐運用的機會。要認的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去、里”都比較簡單,而這首古代童謠又深受學生喜愛,我們就可以用注音多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認字。多次反復的讀,學生自然將生字熟記于心,而且字詞的理解也在文本的誦讀中其意子現。讀后再讀幾首有趣的數字詩,比如鄭板橋的《詠雪詩》“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總不見。”《香山紅葉紅滿天》“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紅葉紅滿天。”這些生字又進一步得到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