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看電視》教學設計
音樂舞蹈沒放完,趣味動畫又上來。
調來換去情意生,平凡舉動顯愛心。
互相謙讓真幸福,和睦相處好溫馨。
《看電視》教學反思
袁伍玲
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二冊第5課《看電視》是一篇短小的詩歌,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它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的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體現了一家人互相關愛,互相謙讓,互相體貼,和睦相處的主旨。作者以“奇妙”為線索貫穿全詩,開頭、結尾兩次提到我家看電視有些奇妙,中間三小節則具體寫到我家看電視的奇妙之處:放棄自己愛看的節目,換成家人愛看的頻道。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體會文章的內涵,陶冶道德情操,我巧妙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雖然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是也留下了不少遺憾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一、讀出“秘密”、感受“奇妙”。
課堂上我由題目入手,采用趣味猜謎語的方法,極富激qing地讓學生進入課文學習的角色中。在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后,再聽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聽完后說說自己聽懂了什么,再自由讀課文,提出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這時,孩子們便爭先恐后地紛紛舉手,提出了許多不懂的難詞。如:老師,什么是“咿咿呀呀”,什么是“打盹”,什么是“疲勞”,什么是“京戲”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干脆放開讓孩子們發散思維,自覺地質疑解疑。當一位學生提出“我們家看電視到底是什么秘密呢?”這一問題時我才引導他們再次讀書“是啊,我們家看電視到底有什么奇妙的呢?”“這個秘密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呀就在課文中,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然后再進行朗讀指導,感受我們家看電視的奇妙之處。學生通過反復的讀后便很快說出“關愛”“謙讓”“幸福”“和睦”“快樂”等與“奇妙”有關的詞,找出了大家心中的“秘密”。最后,我采用了自編的一首感動小詩結束本節課,對本文的中心思想進行了小結和深化,在孩子們都為之動情的同時,也留下了意味深長的一筆。
二、方法指導、能力培養。
在這一教例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并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我覺得一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學習的潛能是巨大的。我相信,只要教師正確處理好“導”與“學”的關系,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總結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由扶到放的閱讀訓練。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也為將來的有效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才是一個教師應該孜孜不倦追求的教學目標。
三、動態課堂,方現精彩。
當然,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它給了我今后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告訴我課堂上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我本節課中,有一教學片斷就完全體現了這一特點。當孩子們發散思維達到非常活躍的境界時,我應該及時關注學生學情的變化,抓住孩子們精彩的辯博來個順水推舟。當提到“京戲”一詞時,我就應該從這一詞入手讓孩子們更深地理解“京戲”,并體會“京戲”與奶奶之間的聯系,進而引導讀文,體會爸爸換“京戲”的“奇妙”所在,而不需再死搬硬套的回到精心準備的教案中了。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善于給課堂注入新鮮活力。以后,這將是我邁步的方向,不求完美,只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