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小路》教學有感
在評價中保護學生自尊──《美麗的小路》教學有感
湖北省宜城市南街小學 胡志芳
我們在教學中比較注重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
剛開始實行自評時,我擔心孩子會給自己所有評價項目都給優秀,通過實踐,其實孩子們是很公正的。在給自己評價的過程中,他們會客觀地審視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還需要改進。如有一個叫楊箭的小男孩,上課愛說小話,做小動作,到每周五小結時,他在“你能遵守課堂紀律”這項給自己打了“較差”,還有一個學生平時發言聲音較小,他就在“回答問題”方面很客觀地給自己打了“差”。
通過開展自評活動,不僅使學生對自己有了比較全面正確地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公證、客觀的自我反思的品質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小組評價是評價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小組評價使學生能夠自我約束,相互督促,當別人提出自己的“不是”時,他也許會感到不好意思,甚至辯解,但他肯定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以后的學習中自覺地改正錯誤。
比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文中,這一課有三個不同語氣的句子:
“美麗的小路不見了。”──陳述句。
“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疑問句。
“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感嘆句。
要求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情,有一個學生讀最后一句感嘆句時,沒有讀出感嘆的語氣,當別的同學指正時,他感到很不服氣,認為自己讀對了,讓對方讀一邊,大家評比,最終他意識到自己沒有把強烈的感嘆語氣讀出來,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達到了朗讀的要求。
當然,在朗讀上,還有不少的同學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價“讀”的好壞,當老師聽了他們的評價與自己有出入時,便產生了困惑,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多維的,頭腦是靈活的,他們的觀點有些跟成人是不同的,這時該如何評價呢?若以自己的答案為標準,怕傷及學生的自尊心,這恐怕就要靈活多變了,讓學生多讀,小組之間多議,師生共同研討,來確定一個標準。
尋找美麗──《美麗的小路》教學有感
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秋瑾小學 陳水娟
《美麗的小路》是前不久上過的一篇課文。因為那幾天事兒不是太多,所以在上課前花了不少時間鉆研教材。
導入課文時,我先出示了一些美麗的動物圖片,問學生:這些小動物美麗嗎?然后引出課題。并告訴學生這篇課文里就有好多美麗的小動物。激發學生讀讀課文。
然后是結合課文進行與學生的對話:
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們走在我這條小路上,看到我這么美麗,想不想夸夸我?
指導兔姑娘和鹿先生贊美的話。
朋友們都喜歡到小路上散散步,說說話,可是,有一天,花兒不再鮮艷,草兒不再翠綠,小路也不再美麗,小路流下了傷心的眼淚,你們知道他為什么哭嗎?
現在這些朋友們看到小路的這個樣子,他們會說什么呢?
學生讀小動物們的話。
沒有多久,你們看,小路又變得美麗漂亮了,小路想請你們和他一起分享快樂。
(指名4個同學分角色朗讀)
多可愛的小動物們,通過你們的勞動,這條小路越來越美麗了,他會永遠和小動物們在一起。
(出示美麗的小路圖片,放錄音)孩子們,這都是我們身邊大自然美麗的風景,你們想讓它的美麗永遠保持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