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小路》教學有感
我們應該怎么做呢?老師今天還想讓你們課下做一個實踐活動,然后在家長和你們老師的指導下,填好調查表。
孩子們,老師特別喜歡講故事,最后我還想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好嗎?
課堂一直在我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課文的交流之間進行著。課上完后,看著學生還三三兩兩地自讀課文,那感覺特別好。覺得通過自己的教學讓學生對讀課文采生了濃厚了興趣,想想這應該是這節課最直接的收獲。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首先我覺得自己注重了對情境的創設。注意喚起學生的想象和興趣。通過對話激發出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讀書的欲望。這是順情而導,情思結合。第二,這個教學過程體現了“以讀為本”。通過教師動情的語言和利用直觀的手段,把學生帶入文本的情境,再聯系自己的心境,讓學生充分的讀。這符合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我始終覺得讀應該是首位的。第三,注意引導學生走向實踐。教語文也是教做人,閱讀應該體現文本的價值──這篇課文的主旨是教育學生珍愛生活,保護環境。所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踐,談出了自己的感受。
但是教學后也感覺到某些不妥:由于是低年級教學,對于語文基礎性的把握還應該要加強,這是我教學中所欠缺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可觀性強,學生喜歡,但讀中缺乏了問題和思考。雖然一年級還沒有那么強的思考能力,但淺顯的,學生喜歡的問題還是有的。老師還應注重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發現問題。另外課后延伸也顯得過多。
課堂上,你關注學困生了嗎?──《美麗的小路》教學有感
浙江省諸暨市璜山鎮小 徐海燕
我在教學生學習本冊教材中《美麗的小路》一文時,有這樣一個片段很值得回味和深思:在講完第一課時,我指導了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后,在上第二課時,我問孩子們:“美麗的小路多迷人,誰來讀讀小動物的話?”話音剛落,要求讀課文的學生小手如林,但坐在前排一個靦腆的小李同學進入了我的視線。于是,我走近小李跟前,笑著對她說:“小李同學,你想讀嗎?”這是小李緊張地搖了搖頭,低聲說道:“我不想讀。”我緊跟著問她:“是沒把握嗎?”“我怕讀不好,不敢站起來讀。”小李難為情地說。在這時我輕輕地撫摸著她的頭,點著頭說:“哦,那你就坐著讀吧!老師和同學都為你撐腰,相信你一定能讀好的。”這時,小李猶豫了一下,讀了起來。她讀得很慢,還有些生疏,并且把“天哪,我的美麗的小路呢?”的“哪”字讀錯了,讀成“nǎ”。在其他同學的輕聲提示下,她又馬上改了過來。她讀完后,我說:“你讀得很認真也很努力,雖然把字讀錯了,但你馬上又糾正過來了,這非常好。你再讀一遍,好嗎?”這時她很愿意地再讀了一次。讀完后,我在全班面前對她說:“你進步很快,如果能在朗讀時加上動作就更了不起了。敢不敢再加上動作讀一讀啊?”聽了老師的話,她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要求,還高興地說:“敢。”然后就有感情地加上動作讀了第三遍。此時此刻,班上的同學都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我也同時豎起大拇指對她說:“你真了不起!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你也讀得很美,也絕不遜色于其他同學。讓我們一起像她那樣讀一讀,好嗎?”
從以上的這個教學故事,我們不難看出,在課堂上激勵學生時要尤為關注學困生,當學困生出現為難時,或者是有抵觸情緒時,我們不能放棄,而應該迎面而上,去關懷和賞識他們,耐心地鼓勵他們勇敢地邁開第一步,直至把他們引向成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面向全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