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說課稿
孩子在興趣引導下,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為更好地為課文配音,必須理清文章思路:包括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故事中有誰,干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等,實際是引導學生充分研讀課文。
首先,回顧壁虎借尾巴的原因。這個環節就是鞏固上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引啟下文的學習的作用。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因為小壁虎的尾巴掙斷了,他覺得沒有尾巴很難看,所以他想去借一條尾巴”。
原因找到了,接下來了解借尾巴的過程。閱讀教學法不是教師講,學生聽,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第三、
四、五自然段。此環節我采用 “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為主,學習第四、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這個由
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我以扶為主,圍繞“向誰借”、“怎樣借”、“借到了嗎”這幾個問題。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做以下引導:
哪個自然段寫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讀讀看,他借到尾巴了嗎?是不是他借尾巴時沒有禮貌,所以小魚不借給他?他借尾巴時怎么說的?出示小壁虎借尾巴時說的話,從哪里看出他有禮貌?指導朗讀小壁虎的話。比較下面的句子和標點。 “小魚,你把尾巴借給我!” “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引導學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嗎”等詞語,及詢問的語氣,說明小壁虎很有禮貌。這么有禮貌,為什么小魚不把尾巴借給他呢?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去到小魚的話中尋求答案。
小魚說:“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比較句子: 小魚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 引導學生體會加上“啊”“呢”這些語氣詞,可以表現小魚是友好拒絕,和因為不能把尾巴借給小壁虎而為難的心情。人物的思想感情已經鮮活分明,教師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根據自己對人物的情感體會有感情地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入情入境,深入文本,體會文章內涵。為后邊當配音員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這樣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詞句,學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禮貌,這既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又進行了文明禮貌教育。收到教育、教學合二為一的效果,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
師生一起總結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讀---問---悟---讀。“教”是為了“不教”。我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語文能力的培養。
第四、五自然段采用以上方法教學,使學生處于輕松、愉快、積極思維的氣氛中,做到面向全體,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另外,借助“小魚用尾巴撥水”“黃牛用尾巴趕蠅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問:你們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進行歸納推理。由個別現象,總結出一般結論——動物的尾巴都有用。
既然動物的尾巴都有用,那么壁虎的尾巴也有用。有什么用呢?課文中沒有直接說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學生自由讀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變化的詞語。(難過——高興)小壁虎為什么高興了?(因為他長出了一條新尾巴)【我適時介紹再生的意思:小壁虎這樣尾巴斷了,又重新生長的現象叫做再生】這一特點對它有什么用處? 對照前文,可知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這部分的教學是一種演繹推理,由一般結論推斷出個別現象,至此突破了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