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說課稿
(二)指導朗讀,加深理解。《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通過想象讀、思考讀、體會讀等方式進行感知課文內容。本課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注意朗讀的語氣。本課可以根據提示語及標點符號來指導朗讀,也可以結合詞句理解來對比朗讀。如“燕子為什么飛得這么低呀?”和“小魚為什么今天有空出來呀?”要讀出問話的語氣,這是小白兔對燕子低飛,小魚游出水面的不理解;但是在讀“要下雨了嗎?”卻要讀出疑問的語氣,從中體會小白兔對燕子說的話表示懷疑。“是要下雨了,我們正忙著搬家呢。”這一句要用非常肯定的語氣來讀,讓學生在讀中明白螞蟻搬家不是小白兔告訴的,而是螞蟻事先就知道了。“大雨真的下起來了”中的“真的”要加強語氣來讀,證明小燕子、小魚和螞蟻說的話沒有錯。朗讀之后學生從中明白了小白兔一系列的思想變化(懷疑——有些相信——完全相信)。為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別讀、集體讀、分段讀、對話讀,還有戴頭飾的分角色讀等等。教師以讀助講,學生以讀助學,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學重點非常突出。
(三)觀察比較,認真寫字。《新課標》提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本課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書寫“得”“很”二字,并讓同桌互送五星,給學生及時進行寫字評價。指導過程中注意書寫習慣的培養,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讓學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讓學生養成認真寫字的習慣。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我感覺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教學理念正越來越充分地得到體現。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來學習語文。因此,在設計本教學過程時我也有意識地朝這些方面去想,特別是在形式上,更具體的說是在提問方式上學著給孩子學習的空間。但又發現是在套用一些現在為迎合新課標而設計的流行用語。這些流行用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丈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有這樣的問話“你學懂了什么?”課后我仔細品評,發現這一問題的提出,可讓學生對文章作全景式的鳥瞰概括,也可以作景點式的局域感知。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
我覺得這篇課文對話較多,角色多,很適合進行表演性朗讀,教學中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時間不夠,不能照顧到全體,于是我想在進行角色朗讀時,分組對讀,老師學生對讀這樣一來尊重了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才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