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
三、教學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一課,課前我本著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課上,我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
表達、表演為目的,進行了精心地備課,準備課件。課后進行反思,自己有了很大收獲:
1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色彩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沒有讓學生去模仿老師的朗讀,而是讓他們自己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抒發。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課文的特點,分別采取了自由讀、領讀、齊讀、賽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形式,使學生一直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而不感到疲勞,同時,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而我自己也不斷變換角色:有時是他們的引路人,引導他們把讀請求語氣的方法講出來;有時是他們的學習伙伴,和他們一起體驗文中的情感;有時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故意暴露出他們平時讀書時存在的問題,激勵他們讀流利,讀出感情;有時是他們的學生,引導學生把悟出的感情表達出來。
2.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了解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時,這三段內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么?說了什么?它為什么沒有借到尾巴?”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并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展閱讀,展示學生和老師收集的資料,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個內容練習表達。教師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愿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說,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
三、不足
課的前半部分學生表現還好,可到后面學習課文內容時,學生不在狀態,究其原因,我的設計沒有關注學生的已有認知,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雖然本著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備課,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只想著老師如何去教,沒有考慮學生。因為學生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課文內容基本懂了,“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么?說了什么?它為什么沒有借到尾巴?”這樣的問題沒有什么思考價值。教學的重點就放在“讀”上,讓學生進入角色,充分練習讀,然后交流評議,讀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禮貌,著急,傷心;感悟語言表達方式。
課上要少一些問題化的語言。課文的3、4、5自然段是并列結構,這時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第3段的教學中,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小壁虎遇見了誰?它有沒有借給小壁虎尾巴?為什么?”這樣的問題來引學第三段。而接下來的4、5段因為有和第3段相同的形式,我們是否也采取相同的問題模式?不是不行,而是這種相同的形式欠缺新意,學生也學得這種簡單的問題無聊,完全沒有重復的必要,因為答案一目了然。
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然后提升,訓練有一定的空間,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跳一跳,夠得到,學得有興趣。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后的幾點想法。我要在今后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