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設情境、快樂學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四冊。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生長的過程。課文配有三幅圖畫,形象描繪了青蛙的變化過程中的特點,語言通俗易懂,口語化,適合分角色朗讀。
教學設計理念
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結(jié)合教材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合理分配角色,注重生生、師生互動,讓學生在“找中讀”、“讀中說”、“說中演”,以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以學生喜歡的童話形式為主線,即以小蝌蚪的“尋人啟事”貫穿全課,以“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變化特點為重點內(nèi)容,情境化,讓學生在“樂”中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學會課文所要求掌握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理解課文,知道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特點。初步培養(yǎng)學生保護小蝌蚪和青蛙等動物的意識。
能力目標:初步體驗自主、全作、探究性學習。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青娃生長過程變化特點。
教學課時 :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談話形式,激qing導入
1.導入:同學們,剛才老師收到了一封來自動物王國小蝌蚪的求救信,并付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不想看一看?
師出示“尋人啟事”內(nèi)容,配音朗讀。
尋人啟事
我們是一群小蝌蚪,因為一出生就找不到媽媽,新年快到了。我們想和媽媽一起過新年,可媽媽在哪兒呢?熱心的小朋友們能幫幫我們嗎?
小蝌蚪
12月10日
二、創(chuàng)設情境,逐段感知課文
1.導入:老師都知道,你們是樂于助人的好孩子,都愿意幫助小蝌蚪。下面,我們先認識一下小蝌蚪吧!(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理解課文大意。)
(1)誰來說一說,小蝌蚪長什么樣的呢?(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
(2)為了表示對我們的歡迎,它們在表演什么?說明它們的心情怎樣?
(過設疑問,發(fā)揮學生想象,體驗課文的意思。)
2.進入角色,踏上“尋找”的路途:
(1)
引導學生觀察,第2自然段描寫小蝌蚪的外形與前一段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情況?(引導學生觀察了,再說一說,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它們遇到了誰?怎樣打招呼?說明了請問別人時要怎么樣?(引出問題,請學生思考,并滲透德育教育。)
(3)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上問題,并派代表匯報,并引導學生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生生合作,交流,探討。)
(4)經(jīng)過剛才學習,說一說小蝌蚪媽媽長相。為了更快找到媽媽,小蝌蚪們把“尋人啟事”改了一下,誰能將它補充完整呢?(再次出示“尋人啟事”,激發(fā)學生興趣。)
尋人啟事
我們是一群小蝌蚪,新年快到了,我們想和媽媽一起過新年,可媽媽在哪
兒呢?我們媽媽()。熱心小朋友你們能幫幫我們嗎?
小蝌蚪
12月15日
3.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第三自然段
(1)
分小組合作學習,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或者求他人(包括老師)幫忙。(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和合作學習能力。)
(2)結(jié)合課文的圖畫,觀察小蝌蚪的變化,練習看圖說話。
(3)根據(jù)學到的信息,重新幫助小蝌蚪擬一份更仔細的“尋人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