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 教學設計
醒-----青蛙不在冬眠。
b、模仿說一說:
板書:吹 了 。(要求在講的過程中,加上春風吹。)
先說一句,再說多句,慢慢提高難度。
強調紅、綠是顏色,來、醒是動作。
2、學習第二小節(8)
指名讀。
a、春風輕輕地吹是怎樣的吹啊?那該怎么讀呢?
b、春雨呢?
c、誰能用“輕輕地”說句話
d、你知道春風姑娘為什么叫大家快去種樹,種花嗎?
(美化環境,植樹好時節。)
e、小朋友們,春天除了種樹,我們還能做什么呢?
(春游、放風箏)
你們可只知道玩啊!農民伯伯們可忙啦,他們正在田里插秧苗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幫幫他們呀?怎么說?—(大家快來插秧苗)。
3、齊讀一、二小節。
(四)練習鞏固(3)
小朋友們,春風姑娘來了,她問你們,兒歌讀了嗎?(讀了)
她不信呢?要考考你們。敢試試嗎?
(五)說話訓練(7)
我送春天一首兒歌
《春風吹》教學反思
《春風吹》是一首描寫春天的兒童詩。分兩節。第一節描述了春天的特征,內容淺顯,用來再現春天特征的景物,為學生所熟知。教學這類兒童詩往往有兩種不恰當的處理方法。一種是易化之。教師以為沒有什么講頭、練頭,領學生讀讀、背背算是完事;一種是難化之。不從詩本身的內容出發,不從教學的要求出發,不從低年級學生的實際出發,兜了許多圈,硬塞進許多東西,大講特講,結果并未抓到根本,收到實效。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教師適時點撥,通過對“綠、紅”,“來,醒”等重點詞的理解領會每節的意思。在朗讀指導時讓學生注意對這些重點詞要重讀,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全詩。表現出實與活的特色。
實即訓練內容落實,教學方法務實。
低年級閱讀教學要在觀察、理解、聽說等語言實踐活動中切實進行理解詞句的訓練,使其“能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打好閱讀的基礎。
課文第一小節用了四個擬人的句子,指述了柳綠、桃紅、燕歸、蛙醒四景,靜與動、色與形渾然天成,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早春圖畫。我在教學這小節時,緊緊扣住詞句訓練這個重點指導閱讀,步步深入,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第一步,觀察體味,初步理解。抓住“吹綠了”、“吹紅了”、“吹來了”、“吹醒了”等詞語,通過冬春四種景物的對比觀察,把握變化,認清特征,化難為易,理解句子的意思。第二步,對比分析,深入理解。通過變換句式的練習,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對句子作簡單對比分析,不僅可以幫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學生在潛意識中領悟到“擬人”這種表達形式對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動性以及表現詩意的特定作用,完成了一個由形式到內容,再由內容到形式的理解過程,拓寬了認識的廣度。第三步,生發聯想,入境悟情。這一步使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文字表象的認識、詩境詩意的把握經過了一個內化的過程,并且經過加工,得到一種收獲感,產生一種表達的欲望,直至一吐為快,娛悅心智。顯然,這一過程是一個扎實的語言訓練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