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鈴鐺教案
(1)怎么說?寫時應注意什么?
(2)師生寫
(3)把“串”字送到拼音本上——在田字格里寫兩個。
(4)集體訂證。
課后反思:
《雨鈴鐺》是一首短小、優美的詩歌,全詩僅五句話,但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認識11個生字,書寫7個生字。同時要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春雨猶如精靈,催發萬物迅速回歸、復蘇、生長的特點。 ‘
在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時,我想到:如果僅僅把著眼點停留在這短短的幾句話上,那既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于是,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兩方面:
一、教學容量大,設計巧妙
《雨鈴擋》一文淺顯易懂,學生多讀兩遍則能瑯瑯上口。要突破的只是“沙沙響”和“丁零當啷’’這一輕一重的兩種雨聲。課中我巧妙地將課件運用起來,讓學生通過看、聽來區別灑在房檐上的雨和從房檐上落下來的雨珠的不同開頭和不同聲音,然后及時指導朗讀,在讀中體會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文意。知道了作者為何將嚴“雨珠”起名“雨鈴鐺”。學完了詩歌,讓學生有感而發,即興也來上兩句,這不失為一個讓孩子既動口,又動腦的好辦法。于是,我用引讀的方式問學生:“好聽的雨聲在招呼誰?招呼它干什么?”學生紛紛回答后,我引導孩子告訴大家春天的事物還有哪些,并立即將提示語句“丁零當啷……丁零當啷……它在招呼(誰)(干什么)出示小黑板上,學生的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靈感一來,詩歌脫口而出“丁零當啷……丁零當啷……它在招呼小青蛙,快快醒來捉害蟲。”……我及時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和說法,他們更是詩興大發,小小的腦子里有這么多的知識,由此可見,如果教師引導恰當,孩子的認知和創作的潛力就會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為了讓孩子們記住u個生字的音和形,我特意將字卡設計成鈴鐺形狀,用不同顏色的鈴鐺來區別不同結構的宇,并設計一個猜字游戲,以便讓枯燥的識字過程生動、活潑一些。為了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種雨,我設計了“給雨找家”這個游戲,為了做好這個游戲,孩子們事先查閱了很多資料淌問了爸爸媽媽。課中,大家興趣極高,紛紛上臺為“雨寶”,找了家。把“疾風暴雨”“和風細雨”等詞分別裝進了“大雨”和“小雨”兩間房子里。這一游戲,不僅讓孩子們對“雨”這一現象有了更多的認識,而且也讓孩子們學會了在生活中識字,學會了自己動手查資料,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短短的四十分鐘,識字、字詞、讀文、做詩、游戲、寫字這么多內容全部完成,雖然容量大,但因為設計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興趣,以學生活動為主,各環節絲絲相扣,因此整節課學生學得積極、投入,教師教得輕松自如,教學的重點難點也就一一突破了。
二、評價方式多樣化,運用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