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鈴鐺教案
《雨鈴鐺》這篇課文文詞兼美,如果教學過程中老師注重說教?必定會破壞詩歌的美感。.怎樣讓學生感受詩歌優美的痞言呢?讀是最好的辦法。初讀課文解決字音后,我讓學生再讀課文,讀后告訴大家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孩子們很容易地理解了句意,怎么表現出你的理解呢?讀句子吧。個別學生讀了后,我問:“從他的讀書聲中你聽出了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答到:“我聽到了細細的雨產,有時是沙沙的,有時像鈴鐺。”有的說:“我覺得春雨很柔、很輕。”“春雨像落在我肩上了,很舒服。”……理解得真好!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個別讀、齊讀……從孩子們的讀書聲中我仿佛都聽到了沙沙的雨聲了。生生互評,以評促學,孩子們不服輸的勁頭一顯露,學得更認真了。 .
課堂教學中,老師評價在關鍵時往往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了《雨鈴鐺》一詩后,陶醉于春雨的輕柔之中,我借機引導孩子們想想春雨還在招呼誰,干什么,并即興作詩。因為有前文的鋪墊和日常的積累,孩子們詩興大發。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丁零當啷……丁零當啷……它在招呼春天的植物,快快發芽長大吧。”多好呀,我沒有像往常一樣讓全班送上嘩啦啦的掌聲,而是微笑著對他說:“你真像個小詩人,從你的詩中,老師像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天畫卷!” 孩子們一聽,小手舉得更高了。我明白,我的這句評價語已經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了。于是,每一個孩子作詩后,我都會針對他詩歌的內容適當加以評價,我對他們說:“你的知識真豐富,知道春天到了,冬眠的動物要蘇醒了。“你真是個能干的孩子,教師好像聽見小鳥都在嘰嘰喳喳地為你喝彩!”“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孩子,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這時,我覺得不僅僅是孩子們在作詩,我也變成了詩人,孩子們在贊美春天,我在贊美他們,課堂上情景交融,師生真情流露,我們相互之間不是在傳授知識與接受知識,而是在進行美的交流。
這節課結束后,我很長時間都陶醉在一種美的享受之中:從這節課中,我體會到:設計需要精心,運作需要投入,那么,你能感受美,也會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