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和牽牛花》片斷賞析
評析:
識字教學做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是課堂上教師花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但往往效果并不是太理想。為了真正落實、解決好這一重、難點,以上環節體現了這樣幾點:
1、體現趣味性原則。
一年級兒童活潑好動,結合這一特點和《課標》中的教學建議,在“識字”這一環節中,以游戲為主,突出體現“趣味性原則”。像“開火車”“小小檢查員”“我說、我對”這些小游戲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和游戲中使學生獲得知識,鞏固所學。
2、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為了使學生認會生字的同時,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教師教會學生用“讀準熟字就讀準字音”的方法來識記新字。對于“竿、芽、記”這三個字,能用小竅門十分有效的幫助學生識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為今后更加有效的自主識字奠定了基礎。
3、循序漸進,體現了識記的坡度。
在整個“識字”環節中,教師按照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不紊的進行了扎扎實實的教學,可謂是“一步一個腳印”。
學習之初,認讀生詞卡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詞語”的整個出現減低了認字的難度;緊接著,運用“識字小竅門”的方法指導學生認會了“竿、芽、記”這三個字;然后通過同位對單個字的認讀、討論、練習,進一步加深對字的識記;最后,通過“我說-我對”“開火車”的小游戲,進一步鞏固,這每一步,可謂“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在短時間內有效識字,效果顯著。
片段4、誦讀課文。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努力讀書,當上了“最佳丁丁”“最可愛的牽牛花”“最快活的牽牛花”,老師真羨慕你們,我也想通過努力讀書,來當——(出示奶奶)最高興奶奶!
你們猜猜看,把哪句話讀好就能當上“最高興奶奶”?
生:奶奶看著青翠的綠葉和美麗的牽牛花,心里十分高興。(師點課件,出示這句話。)
師:我可得趕緊練練,你們練不練?
生:(齊答)練。(師生練讀)
師:誰來當“最高興奶奶”?哎呀,你們都要和老師爭當最高興奶奶。(女生先讀,老師再讀,男生最后讀)老師覺得女同學讀得好,男同學讀得好,我讀得——也好。這樣吧,我們全班都是最高興奶奶!
評析:
《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在這一環節中,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賽讀”是本課指導學生朗讀的形式,在學生個人賽、小組賽以后,教師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到比賽中,和學生共練、共讀、共評,和學生“打成一片”,當老師和學生都被評為“最高興奶奶”時,大家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極大的提高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高,掀起了學習的高潮。
教學反思:
整堂課下來,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學收到了十分顯著的效果,這得益于以下幾個轉變:
轉變理念,不再是“學生圍著老師轉”,而是“教師圍著學生轉”,教為學服務。教學過程是平等對話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發生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個學生和教師都有被理解的權利。所以,教師不再以絕對的權威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在整堂課中,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張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活動。老師和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上的親密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