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早晨》教學案例
[刊首語]“讓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關鍵詞:品·悟·感 談朗讀教學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營養要要吃下去才能吸收。好文章總有一股氣韻,浩蕩雄偉之氣概,非高聲朗讀不能領悟,幽怨雅致之韻味,非密詠甜吟不能體悟。
朗讀課文要讓學生咬文嚼字,反復吟誦(所謂“品”),在體悟情味中賞析語言(所謂“悟”),在推敲語言中融入意境。(所謂“感”)
[案例:蘇教版語文第二冊下第5課〈草原的早晨〉]
〈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內容緊扣標題,圖文并茂,勾勒了草原早晨的動人畫面,展現了鞭響、羊涌、人歡的興旺景象,字里行間飽含著對草原早晨的喜愛之情。怎樣讓學生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的歡樂呢?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感情。
教學課文,從談話入手,讓學生說說自己見到的早晨的樣子,馬路的早晨,急匆匆;學校的早晨,飛揚著瑯瑯書聲;……“草原的早晨”呢?它的早晨該是什么樣子?此時,教師相機介紹:我國的草原,幅員廣闊,綠草如茵,活躍著一群群牛羊,作者會給我們怎樣的描繪?這時,學生的興趣已被完全調動起來,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了。我趁熱打鐵,引入課文的朗讀。
在讀準、讀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幫助學生讀懂、讀美課文。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主要從以下幾種方法入手的:
(一) 咬文嚼字讀,體會意思,讀美課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響亮、新綠、醒來了”等詞語的理解,讀懂句子,讀美課文。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劃出自己喜歡的地方,并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學生們一開始還很害羞,但“話匣”打開后,個個爭先恐后,有的說喜歡第一句:一只只羊兒涌出圈門,蹦跳著奔向無邊的草原。因為羊兒多(一只只、涌出)、羊兒可愛、活潑。有的說喜歡第二句:牧民們跨上駿馬,追趕那歡樂的羊群。
“駿馬”,什么樣的馬是駿馬呢?讀啊,反復讀。詞語讀好了,再來讀課文,感情就不同了。
對于詞語的理解,要打破原有的做法:一味的要解釋,這個不行,再想另一個,直到學生說出老師想要的為止。這種狀況,就讓學生陷入了支離破碎的語言解剖中,丟棄了對課文內容的真切感。事實上,讀是說的準備和基礎,沒有讓學生好好讀課文,深入課文去感受內容,怎么可以說得出哪個詞語怎么樣?試想一桌好菜始終不讓人去吃去品,卻一味追問“這個味道怎樣”、“那個味道如何”,能說得出嗎?一味追求學生的答案亦是如此。
引導學生在讀中品析句中的每個詞語,咬文嚼字,精細化地感受詞語的內涵,讓每個詞語都與學生的精神溝聯。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意思,讀中感受形象,產生豐富的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