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背景資料
座艙是載人飛船的核心,通常采用無翼的大鈍頭旋轉體,有的是球形,有的是鐘形。采用這種簡單外形具有結構簡單、工程上易于實現等特點。同時,座艙一般均有視野開闊的舷窗,以便航天員觀察發射前的準備活動、在軌交會對接情況、返回點火時的姿態和再入著陸的地面情況等。俄羅斯航天員曾多次在自動對接系統失靈情況下,通過舷窗進行手動對接獲得成功。此外,為保持航天員高效率工作,座艙內的大氣壓力和成分、供氧、二氧化碳和水氣的清除、水和食物、航天服等都要細致研究,都需要很復雜的技術才能完成。
飛船的氣閘艙有兩個閘門,一個與座艙連接叫內閘門,另一個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閘門。航天員出艙前要在座艙內穿好航天服,然后走出內閘門,關閉內閘門,把氣閘艙內的空氣抽入座艙內,當氣閘艙內和艙外壓力相等時就可打開外閘門進入太空了。航天員返回氣閘艙時按相反的順序操作。內外閘門的氣密性絕對可靠是氣閘艙工作的基本條件,閘門的啟閉須十分小心和熟練,避免漏氣很重要,否則極危險。前蘇聯“上升”-2飛船于1965年3月率先應用了氣閘艙。航天員列昂諾夫通過它走出艙外,成為世界太空行走第一人。
飛船在上升或返回過程中,若發生故障,需要應急彈射時,座艙門應可以迅速打開;而在軌運行或降落在海面時,則要求座艙門嚴格密封。航天員除可由座艙門進出以外,還能從應急逃逸口爬出座艙。在載人飛船上升、軌道運行和返回地球3個不同的飛行階段,有不同的飛行環境,所以其救生手段不同。例如,發射飛船的火箭起飛后發生危險。如果火箭飛行高度低于兩萬米,航天員則可像飛機的飛行員一樣啟動彈射坐椅從座艙彈出,再打開降落傘返回地面;若火箭的飛行高度超過兩萬米,航天員就只能啟動飛船頂部的逃逸用的小火箭,用它把飛船拉離運載火箭,飛向安全區后,再打開飛船的降落傘,使飛船軟著陸。
目前,載人飛船還是一次性的,要想重復使用須解決座艙熱防護層能經受10 00℃以上高溫及返回著陸系統可保證準確著陸和很小的著陸速度這兩大關鍵,從而不被燒壞和撞壞。國外正從這兩方面入手研制可重復使用的載人飛船。
記:隨著人類航天活動的不斷深入,宇宙飛船的用途越來越廣泛,您能否具體談一下這方面情況?
龐:載人飛船在載人航天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在送人上太空后,宇宙飛船被用于對地觀測、航天員出艙作業和生物學研究等多種科學研究和各項航天技術試驗,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宇宙飛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為空間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航天員和物資,且費用較航天飛機低許多。目前在軌的國際空間站和以前的“和平”號空間站、“禮炮”號系列空間站以及美國“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都是用宇宙飛船作為天地往返交通工具的。宇宙飛船猶如太空“公共汽車”,立下了汗馬功勞。
人在空間站內長期工作和生活,隨時都可能出現危險。例如,航天員突發急病或飛船出現意外時,就需要航天員馬上撤離空間站,返回地面。由于宇宙飛船體小質輕、成本低,因此很適于長期停靠在空間站上用作救生艇。若用價值連城的航天飛機作救生艇長期停留在空間站上,則得不償失。1984年前蘇聯“禮炮”-7空間站出現故障時,就是靠停靠在站上的“聯盟”號飛船把站上的兩名航天員緊急撤回地面的;1998年開始建造的國際空間站也用“聯盟”-tm飛船作為救生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