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與青草教學反思
這學期我給了自己一個挑戰,選擇了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最后一篇課文《小河與青草》作為本學期的教研課,向全市小學校長、教導主任開放。開課時,借班上課,面對的學生是剛入學三個月的一年級小朋友,而自己也多年未教低年級,實踐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所幸,總是有熱心的同行默默支持,為我指點迷津的同時,更有真誠的鼓勵,所以,幾易其稿,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獲。就結合課堂教學中的幾個片段,談談自己的體會吧。
一、趣味盎然 喚醒童心——創設適合兒童的情感場
“兒童是天生的情感王子”。在語文課上創設一個有利于充分調動孩子積極性學習情感的情感場,引導學生以高漲的情緒投入到語文學習和實踐中去,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構建輕負高質的語文課非常有幫助。
上課伊始,我設計了一個“復習導入”的環節:要求學生默寫“小河”“青草”這兩個新詞。起初的設計很直接。
師:小朋友們,昨天我們學習了《小河與青草》這篇課文,認識了很多生字寶寶,今天我們再復習一下。
生:聽寫“小河”“青草”這兩個詞語。
師:板書、糾錯
生:讀課題
這樣的開場白,并沒有什么錯,但師生營造不出一個很好的氛圍,缺少情感的交流,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默寫詞語時翻本子、拿鉛筆等動作成為了一種學習干擾,課還沒上,學生的心已經不怎么“在”了。
后來,稍作修改,環節未變,只是換了一種說法。
師:昨天我們認識了兩位新朋友,瞧,他們又來啦——(出示“小河”的圖片)
生:(興奮)齊聲說道“小河”
師:拿出筆,寫在老師課前發給你們的紙上
生:(興致勃勃)默寫詞語“小河”
師:這是——(出示“青草”的圖片)
生:青草,把它也寫下來。
師:(板書:小河 青草)看看黑板,你和老師寫的一樣嗎?寫錯的趕快改過來。
師:(提醒學生)輕輕地把紙和筆放在一邊。
興趣在學習和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需要學習者自身的積極主動的努力,而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努力是建立在學習者自己的興趣基礎之上的,這看似不經意的幾句話,卻激起了學生感情的波瀾,激發了學生興趣,架起了學生與文本之間情感的天橋。課未始,趣已生。有了這樣的情感場,課堂就像一塊磁石,一開始就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進而走向理想的境界。
二、讀想結合 滋養童心——創設適合兒童的言語場
語文教學的本能就是依據言語實踐規律和兒童認知規律創設一個有效的言語場,讓孩子首先從語言出發,然后穿越語言,最后再回到語言。所以孩子在語文課上的語言增量決定了語文課的效益和質量。
課中有這樣一個詞語訓練:體會“碧綠碧綠”這個詞的表達效果。這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難度,很多學生讀不好這個詞。起初的教學設計是:我一遍又一遍領讀,個別讀、齊讀、比賽讀,讀了半天我累了,學生煩了,教學效果不如人意。
后來的教學設計換了一個角度,讓學生自己去比較,進而有所意會,有所感悟。
師:誰來讀一讀小河的話,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小河眼中的小草是什么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