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與青草教學反思
生:碧綠碧綠的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個詞:(出示詞卡)碧綠
生:(分組讀)碧綠 碧綠碧綠
師:這兩個詞,哪一個更綠、更美?
生:碧綠碧綠
師:小朋友們,把“碧綠”這個詞重復了一下,顏色就更美了,像這樣的詞還有很多呢!看(出示圖),田野里麥子,金黃金黃的
師:天上的云朵——
生:雪白雪白的
師:太陽——
生:火紅火紅的
師:池塘里的荷葉——
生:碧綠碧綠的。
師:小河眼中的小草和荷葉一樣,是“碧綠碧綠”的。
師:誰愿意讀讀第4自然段。
生:(有聲有色地讀)你長得碧綠碧綠的,真讓人喜愛!
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在面對問題情景時,只會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觀點思考問題。而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的心理特點,創造適合他們的“言語場”而不是生硬地告訴他們“該怎么做、怎么讀”。顯然,后來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首先從文本出發,通過讀句子,發現“碧綠碧綠”這個詞,然后引領學生穿越語言,懂得“把詞重復一下,顏色就更美了,像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最后,老師又和孩子一起回到語言,孩子們根據自己剛獲得的經驗,把這個詞語,乃至詞語所在的整個句子都讀得有聲有色。整個語文教學活動都是從兒童的眼光出發,由他們自由靈性地表達出來的,在濃濃的“兒童味”中,還有品詞析句的“語文味”和真實樸實的“家常味”。
三、身臨其境 啟迪童心——創設適合兒童的生活場
無可否認,課堂也是學生的“生活場”,在這一特殊的生活場景中,我們要營造更多適合兒童發展的空間。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要求學生理解“小河的水之所以這樣清澈,是因為小草把岸邊的泥土緊緊抱住了。”這個道理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難的,對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學生來說真是難上加難。
起初的設計采用的是“圖片示意”法。
師:出示圖片“一株根部帶泥的小草”。
生:(好奇地)嗯——
師:小草那長長的根須深入泥土,用盡全力不讓一點泥土掉進小河里,這就叫“緊緊抱住”。
生:(似懂非懂)哇——
師:如果小草不這樣,小河里的水早就臟了。讓我們一起謝謝小草,讀好這句話“這要感謝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緊緊抱住,要不我早就變成渾濁的泥水了。”
生:認認真真地讀。
這樣的課堂很累人,我覺得自己講的很賣力,換來的只是學生的“一知半解”,甚至是“置若罔聞”,究其原因很簡單,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以,一堂好的語文課還應該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的“生活場”。
后來,這個環節改成“實物演示”,讓學生在置身于一個“仿真”的生活場景之中,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
師:出示實物“一株根部帶泥的小草”。
生:(激動地)哇——
師:小草那長長的根須深入泥土,用盡全力不讓一點泥土掉進小河里,這就叫“緊緊抱住”。
生:(若有所悟)哦——
師:(實驗展示,將泥土抖落入一只盛有清水的杯子里)要是小河邊的草不把泥土緊緊抱住,泥土就會一點一點掉到到小河里去,河水就會變渾濁了。讓我們一起謝謝小草,讀好這句話“這要感謝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緊緊抱住,要不我早就變成渾濁的泥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