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能力訓練序列及訓練方法淺談
根據縣教研室領導的安排,要求我在這個研討班上,就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教材中作文教學序列及訓練方法等問題,和在座的各位行家里手做個交流。我很樂意地接受了這個任務。我覺得這是領導和各位給我提供了一個研究教材的極好機會。九年義務教育新教材從1993年秋學期開始使用以來,大家都很重視對它進行熟悉了解,我們曾在全縣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班做過交流,但就某個能力訓練點,拿出跨越整個小學階段的小學作文訓練序列和基本方法,還是第一次。我集中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研究了現在正在使用的 1-9冊教材、教參以及教學大綱,就我個人的理解水平及認識事物的方法,排出了一個基本序列,但很不成熟,很不到位,或許是不太科學的。總之,十分感謝領導、同志給我提供了研究以及發表言論的機會。敬請各位能對我的講話提出批評意見。今天,我主要講三個問題:
一、為什么要搞清楚小學作文教學的序列?
一是以小學生表達能力進行科學訓練的需要。這個問題大家來認識、來理解并不困難,但實際教學中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不明白或不十分明白這個訓練序列而盲目地組織作文教學的情況,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提高小學生表達水平、表達能力的最大障礙。不明白各年級段以及每次習作的要求,只根據某個基礎訓練的要求去訓練,往往訓練要求的度把握不好。例如三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安排的習作是:說寫自己參加的一次家務勞動,到了第二學期第六單元又安排了一次習作:寫在學校參加的義務勞動或在家里的家務勞動。如果不很好地去探討它訓練序列和要求,很可能學生第二學期抄第一學期寫的那篇文章,你老師也不會提出什么意見。其實,這兩次習作的訓練要求是有明顯差異的。從內容上說,說寫的是自己參加的家務勞動,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從要求上看,前一次只要求學生用素描的方法把做這次家務的基本過程用幾句話記下來,形成一個小段落就行了。第二次勞動的范圍擴大了,增加了學校和自己家,這次習作已提出了一個明確的中心,要能反映自己或別人是個"熱愛勞動的好學生",這不但要有勞動的基本過程,更要注意內容的具體化,要能把反映中心的內容寫具體。
二是考慮我們小學老師任課情況的實際需要。現在我們小學老師絕大部分不可能讓你一工作就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大循環的不太多,小循環占的比例大一些,如果不系統地去研究、了解、掌握作文訓練體系,我們怎么會科學的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做到有序、有度呢。
三是有利于集中全體語文老師重視作文教學的注意力。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由此可見,我們語文教學的宗旨和歸宿就是為學生打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基礎。"理解"和"運用"兩相比較,理解是運用的基礎,運用是一個人對祖國語言文字理解生活方式程度的反映,運用集中體現在每個人的表達上,一是口頭,二是書面,沒有一個好嘴巴,沒有一手好文章,你是無法參與未來社會競爭的。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學性質的工具性、基礎性,告誡我們對小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無論如何不能忽視。
教學實際告訴我們,有為數不少的學校對學生的說寫訓練還沒有重視起來,學生每學期完成規定的作文篇數,是學生自己寫的,還是抄來的、仿來的,老師一般不大去追究,能把領導的檢查應付過去,也就萬事大吉了。小學低中年級的說話、寫話平時列在試卷中去考查的也不太多,就是考也不過幾分、十幾分而已,似乎去重視沒有多大的外在推動力。有同志認為訓練說、寫能力要花很多時間,而且有一定的難度,不如把時間花在識字、寫字、造句等基礎知識的訓練上,這點分數完全可以帶起來了。這樣下去,作文訓練就不會落到實處。我們要從育人的高度來認識。
二、小學作文教學的訓練序列是什么?
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六年制語文教材中關于作文教學的序列可以用這么一句話24個字來概括:
說寫結合,循序漸進,交叉訓練,由易到難,螺旋推進,逐步提高。
下面我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說它的訓練序列。
其一,從作文教學的任務來看。小學教材教法指出:"作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運用語言培養表達能力,是說話訓練;運用文字培養表達能力,是作文訓練。前一種是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后一種是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所以作文訓練包括說話訓練和作文訓練兩個部分。"由此可見,說和寫都是作文教學的內容,它們是密不可分的。從說和寫這兩個方面來看,教材的序又可以這么來概括:
先說后寫,說寫結合,只說不寫--多說少寫--少說多寫。
從1-9冊的教材看,每組課文都安排了說與寫的訓練內容,充分體現了說和寫的結合。"先說后寫"有兩層含義,一是一年級第一學期安排的均是說話訓練,到了第二學期以上逐步安排并增加寫的內容;二是一年第二學期以后的寫話、寫段、寫篇的訓練絕大部分都是要求先根據題目要求說話,說看到的,說想到的,說聽到的,說經歷、說事情經過,說物體的外形、顏色、用途等,然后再動筆去寫。
"只說不寫",指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冊教材共安排說話訓練8次,安排在每個基礎訓練的后面,都是要求通過觀察,用一兩句話說清圖意,沒有寫的要求。
"多說少寫",是指一年級第二學期到二年級這個階段。一年級第二學期共安排說寫訓練15次,要求寫話的是4次。這15次訓練中,在基礎訓練里安排的是8次,在課文后面安排的是7次,第一次寫話是在第五單元20課《浪花》后面安排的。是讓學生用幾句話寫自己喜歡吃的一種水果的樣子、顏色、味道,比較容易。二年級第一學期共安排訓練13次,要求寫話的5次,與一年級第二學期比多了一次;二年級第二學期共安排訓練14次,要求寫話的是7次。
"多說少寫"還有一層意思,對寫話的練習,強調多說,動筆寫的時候可以比說的少一些,簡單一些。例如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三次寫話訓練,課本上提的要求是"看圖說一段話,再給每幅圖寫一句話。"
"少說多寫",是從三年級開始增加了寫的次數。整個三年級兩個學期共安排練習30次,其中只說不動筆的8次,要求動筆的是22次;四年級兩學期共安排練習31次,其中只說不動筆的3次,要求動筆的是23次;五年級第一學期共安排練習17次,其中只說不寫的是4次,要求動筆的是13次。
至此,我們可以從說和寫的比重的大小上,看出編者是本著"說寫結合、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安排設計作文訓練內容的。
其二,從作文教學的要求看,小學語文教材教學大綱指出的作文教學的總要求是:"能寫簡單的記敘文,做到有中心,有條理,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感情真實,思想健康;能寫常用應用文,書寫工整,注意不寫錯別字,會用常用的標點符號。"這些要求是分配在小學六年12個學期中來逐步完成的。對這些要求的分解,編者是按組施展的基本格局來設計的。概括起來可以這么說:
低學句--完整、通順、連貫;
中組段--通順、具體、準確;
高構篇--具體、形象、明確。
低年級以說寫句子為重點,一、二年級四個學期一共安排了50次訓練,都是要求學生說寫句子的。在一年級的說寫要求中,每次訓練,教學參考書都提醒我們指導學生說寫的時候要注意把話說完整、說通順。到了二年級,又提醒我們指導學生說寫時候,除了把話說完整、說通順外,還要把話說連貫。這是說好話的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組好段寫好篇的基礎。
低年級指導學生學句、說句,大綱、教材、教參中,到底要學生學會說寫什么樣的句子,目標不是太明確。這一點搞不清楚,即使你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去做,收獲也不會太大。因此,我覺得大家應該根據大綱、教材、教參的要求以及教學實際,去制定一個句子訓練的具體目標。如何定,怎樣訓練,到后面,我打算談些粗淺的體會,供大家參考。
中年級由二年級學說學寫一句完整通順的話,幾句通順連貫的話,到學習寫簡單的一段話。在 三、四年級的61次訓練中,在要求語句完整、通順、連貫的 基礎上,突出強調了所寫內容要具體以及用詞的準確性。
(高年級 略)
其三、從小學作文文體類別來看,小學作文以寫記敘文為主,主要包括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等四大類,以及留言、通知、請假條、書信等常用應用文。以上這些不同類別文體的寫作訓練,是按序列交叉編排在每個年級之中的。
例如,三年級第二學期是這樣安排的(不含聽說內容)。敘事/應用文(通知)/狀物/狀物/狀物/寫人/狀物(動)/敘事(活動)/敘事(好事)/敘事或寫人/應用文(日記)/敘事/敘事(游戲)/
再如四年級第一學期是這樣安排的:應用文(日記)/敘事(趣事)/寫人(語言、行動)/寫人(尊敬)/寫景(秋天)/狀物(植物)/敘事(實驗)/敘事(人與人之間)/應用文(書信)/敘事(活動)/敘事(場景)/
粗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規律,其實這些不同文體交叉編排在一起,訓練表達的要求是一致的。例如三年級第二學期第三單元的作文是要求寫秋天的田野或校園附近的景物,是寫景的文章,第六單元的作文是以"我最敬佩的人"為題寫一篇記人的文章,兩次習作文體不同,但訓練表達的要求都是"抓特點"做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這些不同的文體長貫小學六年,它們又自成體系,這個體系體現各類文體的訓練重點,體現了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逐步積累的訓練原則。例如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第一學期,共安排說寫人物的訓練8次。訓練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側面去抓人物的特點。第一次是三上第六單元,要求寫人物的身材、長相、穿什么衣服,給你留下什么印象。這是訓練學生從人物的外表上尋找特征,這是比較直觀的。第三次是四上第二單元的小練筆,寫一個人的語言、行動,這是訓練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上來尋找特征,也是比較直觀的。一個人說話輕重緩急,表達是不是幽默、流暢,都能反映其內心和品質;第五次是四下第五單元,要求通過一件事來反映人物的特點,這次訓練已經有些難度了;第七次是四下第六單元的聽說訓練,要求選擇熟悉人的外貌、習慣、愛好等方面的內容說話,這是訓練學生從人物的外貌、習慣、愛好上抓特點;第八次是五上第四單元寫一個對你影響最大的人,也是訓練學生通過一件事來抓特點,反映人物的品質。到了五下、六年級還要進行訓練訓練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最終是要學生能夠通過一件或幾件事集中寫好一個人,反映內心的品質。其他文體的訓練也有一定的序列,體現了"交叉訓練,螺旋推進"的訓練方法。
其四,從小學生的整體能力來看。小學生作文的綜合能力主要是:審題立意的能力,選材組材的能力,遣詞造句的能力,檢查修改的能力。這個序列隱含在大綱、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當中,細致的推敲還是十分明確而有用的。例如審題立意的能力,一年級能弄懂教師的提問,能在教師的幫助下弄清課后題目的要求;二年級初步養成答題前分析題意的習慣,能自己弄懂課后練習題的意思;三年級能仔細讀題,理解題意,初步會用分析法審題,能按題目的要求寫一段話,認識事物的外部特點和事物的重點部分;四年級比較熟悉地掌握文題與內容的關系,做到題文統一,能從文題上區分寫作的體材、人稱等;五年級會用比較法審題,能從文題中了解寫作的范圍及對象,弄清對時間、地點等方面的限制,掌握審題的基本步驟,認識事物和環境的關系,認識人物外表與內心的聯系;六年級能獨立地審清題意,明確要求,把握重點,學會根據題目的要求或選取材料確定和提煉中心思想,較全面的掌握審題的方法和步驟。平時我們每位老師如果都能夠按照這個訓練要求和序列去做,在每次作文訓練中進行落實,學生到了六年級你根本不要擔心學生審不準題,立不好意。再如選材組材能力,一年級能要求正確選擇較恰當的詞語,回答老師簡單的提問,說寫一句話時要做到詞序正確,大體符合事理,看圖說話時,懂得按圖意先講什么內容,后講什么內容;二年級能正確地選取自己聽到、見到、想到的內容,回答別人簡單的提問,說寫幾句話時,做到詞序、句序正確,看圖和實物、實景說話時,會選擇圖中的主要內容說話;三年級能熟練地按要求運用自己聽到的、見到的、想到的材料,準確地回答別人的問題,并做到句序正確,條理清楚,能圍繞一個中心把讀到、聽到、看到的故事,有選擇地講給別人聽,能根據文題的要求選擇具體材料,寫出有開頭、中間、結尾的一段話,說寫一段話會用"連續總分"的構段方法;四年級能根據文題的要求選擇有意義的材料寫一件事(包括活動),能用總分、并列、連續、根據構段方法寫好片斷,說寫一件簡單的事,做到內容具體、真實、條理清楚;五年級能圍繞中心選擇材料,使材料做到真實、準確、典型,會按事情發展順序、地點轉換順序以及時間先后順序組織文章,掌握幾種文章開頭和結尾的方法,寫簡短的記敘文時,做到有詳有略,注意前后照應,學會編寫寫作提綱;六年級能獨立地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材料力求新穎,寫簡短記敘文時,能注意詳略得當,注意各部分內容的過渡、照應和前因后果,會按事情發展順序、地點轉換順序、時間先后順序和幾個性質并列組織篇章,會列扼要的寫作提綱。
(遣詞造句、檢查修改能力略)
其五,從構成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來看。構成一個人作文的能力,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觀察,二是思維,三是語言。作文是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認識事物靠觀察的思維,表達則離不開語言。觀察、思維表達三者既不是彼此孤立,也不是簡單相加,而是相互聯系、交互發展的。其中觀察是基礎,抓好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就觀察能力培養訓練的角度,可以看出新教材"低年級以觀察圖畫為主,中年級以觀察實物(景)為主,高年級以觀察生活為主。"低年級說寫訓練基本都配有圖畫,引導學生通過看圖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在中年級則集中安排了觀察人物、動物、建筑物、蔬菜、特產、植物、小制作、場景等多次實物、實景的觀察訓練。在高年級(僅從第九冊看)就集中安排了寫生活中見到過的好人好事、發生在身邊的有意義的事、經歷過的感人的事、生活中熟悉的人、生活中影響大的事、生活中敬佩的人物等等。沒有觀察生活的能力,就無法寫真寫好這類文章。就思維培養的角度看,低年級側重于發揮學生形象思維的優勢,注意豐富他們的表象,指導捕捉圖畫畫面的形象,啟發聯想和想象。中年級要充分發揮思維的核心作用,尤其要加強"概括--具體"和思維條理性的訓練。高年級有意識地抓好思維能力的訓練,特別要抓好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相互轉化工作,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捕捉形象,積累表象,豐富感性認識,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提煉出對生活的認識、思想和感受。
前面所講關于作文的序,只是我個人通過學習的認識,僅供參考。去教,不知道怎么教,當然就不會教好,教不好,這一步訓練就落空了。現在有不少三年級以上農村小學生,話說不完整,或者答非所問,或者顛三倒四,有的甚至不敢講話。我覺得一個人話講得流暢也有一個過程,那就是愿說--敢說--會說--善說。所以,孩子一入學就要為其創設好說話的環境,讓每個一年級學生想說話、敢說話。
首先,在平時的教學當中,老師是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不能無端地批評責備。曾聽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老師請一位同學回答問題,學生答對了,但聲音小了些,老師把臉一沉說:"看來你三天沒吃飯了,得了大病啦,說話像個抽油氣的樣子!"接著老師重新喊一個同學回答,這個同學吸收了上位同學的教訓,把聲音放大了,老師聽了還是不高興,仍然把臉一沉說"麻雀生鵝蛋,咋起來兇呢。"學生聲音小不是,大也不是,無所適從,三次一來,還有誰愿說話,還有誰敢說話。如果第一個孩子站起來回答對了,老師能說"問題答對了,很好,如果聲音再大一點,讓全班同學都聽到,那就更好了,愿意再說一遍嗎?"學生用大聲音把問題又說一遍,老師再帶頭鼓個掌,效果就會迥然不同。
第二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時學生不愿說、不敢說,是因為無話說,或者是無從說起。因此我們要在實際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環境、意境,特別是低年級的說話都有直觀的彩圖,學生看了還是有話說的,但要學生說好,打心底里想說,能說準確,我們老師必須動一番腦筋。有位老師教學第二學期第五單元的說話寫話,這次訓練要學生說寫水果的樣子、顏色、味道等,并寫幾句話。平時,小學生吃的水果是比較多的,但你讓他說,讓他寫,可能感受不太深了,平時拿到水果只管吃,只要可口好吃就行,管不了那么多。這天放中學,老師讓同學們下午上學,每人帶一只水果,等上過體育課,根據老師提出的要求統一吃。上了體育課,學生口渴,經老師提示先看外形,再吃,就更能準確地說出它的味道、口感。到了二年級第一學期開始,由從一年級說一句完整的話到說幾句完整連貫的話到二年級的說一段意思完整、連貫的話。對說話的條理性提出了要求,這也是訓練學生聯句成段的基本要求。怎樣把幾句或多句意思相關或表達同一意思的句子聯成一段話,這就必須使用到句群方面的知識了。二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的說寫訓練,要求學生說寫一種自己喜歡的課間活動。要說寫活動名稱,重點說活動過程 ,說寫過程的先后順序不能亂,這就要引導學生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順接式句群把活動過程 寫清楚。二年級第一學期第一次說話續寫故事,要求根據課文《小攝影師》講的故事,想一想以后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想好了講給大家聽。這次訓練老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擺理由,用"一方面……另一方面……"這一并列式句群來續說,也可以用"因為……所以……"因果式句群來續說。
一句話,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把說的方法教給學生,使他們知道應該怎樣說。
其次,要十分重視中年級段向篇的過渡訓練。三年級進入了由段向篇過渡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作文訓練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1、把握好度。三年級第一學期開始學作文了。老師、學生、家長都很清楚。因為這個年級就有固定的寫作本子了,要求完整固定的習作次數。三年級要做作文,讓大家有個心理準備可以,但不要人為地制造心理壓力,使學生懼怕作文,進而喪失孩子寫作的積極性,所以我覺得,⑴說寫要自然過渡。例如三年級第一次習作是看圖《悄悄話》寫作文。我們可以不要過講這是作文,要做到怎么怎么,還應該和在二年級一樣,指導學生看圖,然后要求學生把看到的、想到的比較有條理地寫下來,先寫在課外作業 本上,老師修改后謄抄到作文本上,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上三年級要寫的第一篇作文,讓學生感到:哇,這就是作文,不是很容易嗎?(2)指導要精細、得當。不能不指導,草草了事,又不能指導得太高,更不能簡單化,干脆把現成的范文抽去一些詞句,往黑板上一寫讓學生填填空。我覺得三年級起步寫片斷,文章的基本架子,老師幫助搭一搭還是可以的,但重要的核心內容應該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想象思考,用自己的話寫出來,老師不要包辦代替。《悄悄話》的核心內容是小孩子對爺你說的什么悄悄話。曾經到一個學校視導,發現一個班的學生全部寫的是小孫女告訴爺爺姐姐考上大學啦!這位老師的指導是不精細的,同時又是不太符合實際的。我校的一位老師是這樣指導的:圖上畫的是什么季節?(經過討論認為是初春);圖上畫了哪兩個人物?小女孩手里拿著什么?(通知書);個通知書是給誰的?(爺爺、哥哥、自己、爸爸、媽媽、姐姐……都有可能);這通知書怎么到了小女孩的手里?這樣提示、指導學生的思路就開闊了,教學參考書提醒我們"不能千篇一律"的問題就不會發生了。
第三,批改不能拔高要求。對他們的文章要本著"多就少改"的原則,能在草稿上改就更好,作文本上"滿天紅"學生看了會喪失積極性;分數不要給得太低,語句通順,事情又說得比較清楚,可以給100分、95分。評語一是不能要求過高,什么層次不明,條理不清,中心不突出之類已超出三年級作文要求下評語,二是老師下的評語學生要能看得懂,學生認不得,看不懂,評語有什么作用呢?有一所學校的三年級36個學生的某次作文,老師給其中的14位學生寫了批語,我把學生一一找來,競沒有一個學生能把老師的批語讀下來,是因為老師的字寫得過分潦草。現在有不少地方作文批語作了改革。山東省煙臺市"雙軌運行"教改試驗,每次作文本發下來,學生急于要看的就是教師給下的批語。我們這兒學生急于要看的是老師給打的分數,分數高,滿意了,松了口氣,分數低,嘆一口氣,而后就什么也不去管了。而煙臺學生看了老師的批語還要自覺自愿地去做隱形的寫作練習。例如一位學生寫了他暑假里與爸爸媽媽外出旅游,拍了幾張漂亮照片的事。文章寫得不錯,老師批語:"你能勇敢地爬上峰頂,不簡單!和爸爸媽媽拍的那幾張照片,一定非常漂亮,愿意帶給老師、同學們看一看嗎?讓大家與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可以想象,該生一定會把照片帶來,讓大家傳閱,而且還會得意洋洋地向同學們敘述爬山的情況。還有一位學生寫自己過生日,親戚朋友怎樣祝賀、送了好多禮品等等。老師的批語:"你真幸運!這么多人來祝賀你!每一件禮品都寄托著親人對你的期望!這期望是什么,想過嗎?你應該怎樣去實現它?"這孩子見了這樣的批語絕對不會不思考,絕對不會無動于衷!
2、授之以法。大家對完整句子、完整的有條理的句群怎樣說,怎么寫,已有了認識,一個句群是一段話,一段話可以說是一個片斷,一個片斷可以是幾段話組成。這就告訴我們寫一段話和寫一個片斷是有區別的,寫片斷可以并且應該分成自然小節來寫,片斷應該是由兩個以上的自然段合成的意義段(邏輯段)。三年級第一學期習作要求都是"用一段話寫下來"到了第二學期第二單元開始"用一、兩段話寫下來",把段的訓練推上片斷訓練的高度。片斷、段與段之間是有聯系的,層次必須分明,條理必須清楚,就要把組段的基本方法有機地教給學生。這些方法諸如:總--分;分--總;總--分--總。
要重視學生寫作心理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所謂寫作心理能力,是指人們在寫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多種心理因素的總和,主要由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記憶力構成。文章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而這種反映要以人的心理為中介。作文教學如果只抓寫作知識的傳授和寫作技能的訓練,學生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來。作文教學的得失,往往與是否重視寫作心理能力的培養密切相關。
1、要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盡管老師要求學生寫的都是親身經歷的、熟悉的人或事,但學生寫起來,內容空洞仍是普遍性的問題。這都和學生不善于觀察有關。他們不懂怎樣選擇觀察點,不能運用正確的觀察方法,沒有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對客觀事物只獲得籠統的印象,留在腦海里的只是一般化的概念。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四年級作文提出"真實具體"的要求,這個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真實地反映客觀,二是真實地表現主觀。要真實地反映客觀,如實地寫,不走樣,就必須觀察入微,要看到事物的形象和特征,更要看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表現主觀,就是口心一致,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做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威尼斯的小艇》全文只有400來字,就把小艇的特點寫得細致入微,這就是作文仔細觀察的結果。再如《大海的歌》就是"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典型。觀察能力如何培養,一是教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布置些比較觀察的作業 ,不要太難,但必須經過親自觀察才能完成。例如,一件白衣服,一件黑衣服同時在太陽底下曬,哪件先干?把桔子皮同時放在水里、酒里泡兩天,水是什么顏色,酒是什么顏色?等等。引導學生觀察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引導,不能說,你們自己看吧,就了事了。因為學生不懂得應該怎么看,要老師引導他才行。例如有一位老師指導學生寫三年級第二學期的《校園一角》,先讓學生看花圃里花,由于指導不到位,學生在作文中寫了×天×日,老師讓我們到×處看花,花圃里的花真多,也非常漂亮,好看極了。文章就結束了。另一位老師注意指導,效果就不同了,他事先給學生作出提示:花圃里的花多不多?數一數共有多少種,他們各叫什么名字?花圃里的花美不美?注意看花葉的顏色、花朵的大小、花瓣花芯的不同。花圃里的花香不香?聞一聞,最香的是哪幾種,它們叫什么名字?二是注意觀察活動的組織。有些文題并不是經過一兩次觀察就能寫成的,有的甚至要經過個把季度的時間。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提前作好準備。例如觀察一種植物、動物等,就是這樣。三要教給一般的觀察方法。主要有:主次程序法(先中心后四周);方位程序法(由遠及近,由近遠);比較對照法(分析比較,尋找相同點,區別相異點);時間推移法;移步換景法等等。
2、要重視發揮形象思維在學生寫作訓練中的作用。在小學的作文教學中,形象思維的作用常常被忽視了。大綱規定高年級的作文要寫得具體真實,這就要發揮形象思維的作用。但小學生語文表達上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傾向于綜合、抽象、籠統。例如害怕,只會說"很怕很怕",而不會從心跳、呼吸、言語及動作等方面去描寫。作文訓練就要充分重視這種"形象"的作用。例如同樣寫雨,學生就有各種程度不同的形象表達(1)那天天氣很不好。(太抽象,不知是下雨、下雪還刮大風);(2)那天天下著雨。(稍具體);(3)那天下著大雨(稍具體,但雨有多大,形象化不夠);(4)那天下著傾盆大雨。(較形象);(5)那天雨下得真大,雨打在布傘上發出"叭叭叭"的響聲。(很形象)。
一句話,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的作文教學序列還是比較清楚的,只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把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一樣重視起來,結合起來,運用科學的方法,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地進行不懈的訓練,我們全縣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