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小獅子》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兩只小獅子》是上海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的一篇童話故事。故事主要講述兩只小獅子不同的生活態度。一只刻苦練功;另一只卻非常懶惰,想憑借父母的本領和地位去生活,教育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從小刻苦練就生活的本領。
二、教學設計中思考的問題:
《兩只小獅子》一課,作為低年級的一節隨文識字課,以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為載體,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的同時,使學生在文章所營造的情境中去主動而輕松地學習字詞,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素材。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在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一是以課文為載體,落實三維目標,著力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二是構建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對話式的教學模式,營造平等、輕松的學習氛圍。
1、以課文為載體落實三維目標。
隨文識字教學較集中識字、字理識字等識字教學的優勢在于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興致勃勃地閱讀文章的同時熟悉字詞,識記字音、字形,理解字義,并在課文所呈現的比較規范的語句中去學習如何運用語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文質兼美的小文章對學生朗讀、思維、感悟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思想上的啟迪都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注意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首先以文本呈現字詞;然后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其義,識記其形;最后再回歸文本,促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感悟,落實三維目標。有意識地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真正體現隨文識字教學的優勢。
2、構建對話式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學習過程應是一種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在平等積極的交流中去促進理解,提高認識,教學相長。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保證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充分時間,使低年級學生通過反復閱讀,逐漸培養分析、理解的能力,培養語感,并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同時,注意生生、師生間的合作交流。如對“懶獅子不去練功的原因”這一教學重點的理解,便采用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交流的方式展開學習,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明確認識。
此外,在理解難點段———獅子媽媽的話時,所采用的讀文-理解-交流-設置情境,進行表演等方式也都是在進行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讀文學習字詞,認讀9個生字,落實其中的6個四會字。
2、在多種方式讀文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3、通過質疑問難、交流討論、想象表演等形式培養學生深入探究文章內容,主動思考的習慣,同時激起其樂于表現、展示自己的愿望。
4、了解本篇童話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要有依賴心理,應從小刻苦學習,練就獨立生活的本領。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隨文識字,在對課文的閱讀理解中去識記字音、字形、理解字義,對重點字詞能夠正確運用。(主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課件演示,想象說話等形式來落實。)
2、了解兩只小獅子各自的特點,及懶獅子不練功的原因。(通過想象刻苦練功的小獅子所吃的苦頭,為懶獅子不練功的理解做鋪墊;同時,通過分角色朗讀、評讀、指導等方式來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