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第二課時說課設計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對話形式的兒歌《比尾巴》。課文可分為兩個課時,在第一課時學習了生字詞,初步了解了動物尾巴特點的基礎上,我要進行第二課時的授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一年級上冊的教學重點是拼音、識字。教材在每一課的編寫中,大多包括學拼音、識字和讀兒歌三個部分,讓學生通過朗讀兒歌去學習拼音、識字和發展語言。《比尾巴》這篇富有兒童情趣的兒歌,共有四個小節,一、二節和三、四節在結構形式上是一樣的,課文采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本節課的設計,我把整個閱讀教學安排在一個生動有趣的動物王國的比賽中來進行,讓學生在童話世界中去學習,去探索。
2、教學目標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新課標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課本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鞏固15個生字,讀好問話的語氣;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演一演、說一說、貼一貼等方法了解動物尾巴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培養探究的興趣。
三者相互綜合與滲透。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充分地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
3、教學重難點:
讀好問話的語氣,從而達到正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由于問號在一年級的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現,學生只有讀好問句的語氣,才能更好地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因此,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4、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教學課件,動物圖片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和富有創新活力的。在一年級教材主張學生在玩中學、主動學的指導下,依據一年級學生天生的好奇心、好玩、好動的特征,結合課本的教學目標,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聲音、畫面來思維的。”因此,在鞏固識字、朗讀課文環節,我主要通過圖片、卡片、動畫、教師示范等直觀的形式來教學;
2、游戲教學法:以游戲為載體,將問號讀法的學習融于富有趣味的游戲中。
3、引導發現法:培養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問號讀法的學習中自主探究疑問句的讀法 ,掌握學習方法;
4、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比尾巴”現場,讓學生走進情境,加深對動物尾巴的理解。
以上四種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以引導發現法為主,直觀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為輔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一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體。在教學中我把演、說、讀、貼等活動引入課堂,使同學們在直觀的教學情境中通過讀一讀、說一說、圈一圈等方法,主動探求新知。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啟發想象
一上課,課件播放《比尾巴》兒歌,我這樣導入:“小朋友們,森林王國的“比尾巴”大賽可真熱鬧,我們邊聽音樂邊做動作,好不好?”動人的旋律,美麗的畫面,使學生進入了生動活潑的童話世界中,在“聽”中啟發學生的想象, 從而調動起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
第二環節: 比賽激趣,鞏固識字
識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必須不斷地在教學中顯現,讓學生加強記憶。在這個環節中我采用抽卡識字、開火車比賽等形式,通過豐富多彩的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鞏固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