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第二課時說課設計
第三環節:讀中探索,突破難點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環節的設置從一年級學生愛探索、喜歡嘗試的特點出發,通過動畫、聲音等直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評價比較中發展思維,主動探求問句的讀法。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課文,引導發現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在學習上主張“發現學習”,他認為: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對學習材料的親身經驗和發現的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
因此,在1—2節的學習時,我引導學生采用讀一讀、看一看、圈一圈的學習方法發現新知,引出疑問詞“誰”和“?”,也為放手讓學生自學第3—4節作好準備。
第二步:讀中感悟,探求新知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必須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它認為兒童應該“通過與現實世界、材料以及其它兒童的相互作用來建構、修正和整合自己的觀點。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是這樣來引導學生的:
1、用舊知聯系新知:遷移規律是教育心理學揭示的一條重要的規律。因此,在學生已經認識句號的基礎上,我啟發學生自己先發現問號的形狀;
2、在課件示范讀課文1、2節之前, 我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課件是怎么讀帶有“?” 的句子的; 1、2節的讀法存在哪些不同。并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獨特感受;
3、我重點指導問號讀法:像小耳朵似的符號叫問號,它提醒我們讀這樣的句子時聲音向上揚,就像讀第二聲一樣。并讓學生試著同桌提問, 將問號讀法的學習放在具體的情境中 ,分散了問號朗讀的難點;
4、接著,我示范讀1—2節,讓學生再次感悟;然后,請愿意讀的小朋友站起來讀讀,并鼓勵其它同學參與評價:“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為什么?”使學生在評價比較中掌握問句的讀法。
第三步:運用方法,自主學習
新課標倡導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因此,讓學生運用1、2節的學習方法,自己學3、4節,并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讀的問句讀給大家聽,避免了教師重復講授相似內容,體現了扶中學的學習方法。
第四步:趣味對讀,感悟理解
新課標對一年級的閱讀有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美。而豐富的表象是創造想象的必要條件。隨著課件展示出動物圖片,我設計讓學生看圖對讀課文、分角色讀、自由找伙伴讀等形式,一邊讀一邊想象,在“看”和“讀”中啟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強化了識字與朗讀能力,從而體驗閱讀的樂趣。
第四環節:貼畫比賽,加深理解
兒童心理學指出:學齡初期兒童游戲的發展以活動性游戲為主。為了檢查學生對動物尾巴的掌握情況,結合課后“讀讀畫畫”的習題,我設計了“貼尾巴”比賽,鼓勵學生邊貼邊說說尾巴的特點,融知識于有趣的游戲中,使學生加深了對動物尾巴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五環節 :擂臺比賽,熟讀成誦
依據一年級學生注意力的持久性較差的特點,在教學中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注意穩定性的提高。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配樂讓學生進行朗讀擂臺比賽,并鼓勵學生盡量看圖試著背誦課文。擂臺比賽充滿挑戰意味,符合學生好勝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