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兒
27
文本細讀: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姑娘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作者以凄美的語言,給讀者描繪了小女孩的悲慘境遇。她是那樣的弱小無助:“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個男孩揀起來拿著跑了”;她是那樣的窮苦無靠:大年夜還在街上賣火柴,“家里跟街上一樣冷。雖然最大的裂縫已經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風還是可以灌進來”;那樣的孤單無依:有家不敢回,唯一疼愛她的奶奶已經去世了。她是可憐的:又冷又餓、哆哆嗦嗦、蜷著退縮成一團、凍死了;又是美麗的:“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作為孩子,她渴望溫暖——在寒冷的冬天,能坐在暖烘烘的火爐前;渴望歡樂——在大年夜,能坐在掛滿畫片的圣誕樹下;渴望幸福——沒有寒冷、饑餓和痛苦。然而,“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兒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這“微笑”是小女孩希望的笑,飽含著對美好的追求,對歡樂和幸福的向往,在生活中不能得到,在奇異的幻覺中,實現了她的夢;這“微笑”也是讓讀者心痛的笑,弱小和美麗在微笑中死去,美好和希望在微笑中幻滅。至此,同情、憐愛、痛心、悲憫……種種情感瞬間涌上心頭,欲哭、欲恨、欲嘆交織在一起。
“沒有想象就沒有童話”,就如課后題所點明的那樣,超凡的想象,令人驚奇的意象是本文最突出的特點。在小小的火柴的亮光中,小女孩看到了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這奇妙的想象,不僅將小女孩的悲慘境遇烘托到極致,還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閱讀渴望,使讀者的情感隨著小女孩的渴望、向往而變化,當“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時,自然的涌出對小女孩的美好祝福,為她與奶奶的相見而略感欣慰。而當這一切破滅回到現實時,讀者的情感瞬間跌宕,同情和憐愛充溢心間。
本文是一篇童話,但更使人感覺是一首凄美的散文詩。極富詩意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凄涼、悲愴但栩栩如生的畫卷,將讀者引入美與悲劇融融一體的意境之中。無論是文章開始敘述小女孩賣火柴的情景——“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還是小女孩擦燃火柴見到的幻象——“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亮光落在墻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么透明,”“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他們倆在光明與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還是結尾小女孩帶著微笑死去等等,都因詩意的充盈讓畫面久久定格在我們的頭腦中。一個詞語、一句話,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蘊含著作者的深情。將悲劇詩意地展現,用詩意的美去描繪凄慘的悲劇,作者對弱小窮苦的同情,對苦難人生的關注,對美好追求的贊頌,深深地傳達給每一位讀者。正如作家孫云曉所寫:“你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燒痛全人類的心,燃起我不熄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