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二·比一比》課堂實錄(通用2篇)
《識字二·比一比》課堂實錄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二類字,讀準字音,會組詞。重點學習“堆、群、顆”,通過創設語言環境讓學生明白它們的意義,并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從而達到積累語言的作用。
2、培養孩子正確使用量詞的意識,體會運用語言要準確。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從而實現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化。
4、學習寫“小、少”,通過比較知道它們的相同和不同處,在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同時進行準確美觀的書寫。
【課堂實錄】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比一比》這一課,回家預習了嗎?
生:預習了。
師:那老師要考一考你預習得怎么樣。
師:請大家看大屏幕,這是一座農家小院,漂亮嗎?
生:漂亮。
師:請你仔細觀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圖上有一頭黃牛
生:還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
師:你真了不起,能用上恰當的量詞。請大家一起重復一遍。
生:一只花貓。
生:老師,你錯了,書上的花貓是趴著的,可是你畫的貓卻是立著的。
師:老師把這只貓的姿勢變換了一下,這就是創造。
生:一群鴨子,一個桃子,一堆杏子。
生:一只小鳥,一棵蘋果樹,一棵紅棗樹。
師:樹上結著紅紅的蘋果和紅紅的棗。
生:還有柵欄。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柵欄把牛、貓和樹圍了起來。(明白柵欄的作用。)
(生邊回答,教師邊出示詞語:黃牛、花貓、鴨子、小鳥、
師:老師要變魔術(去掉圖片),只剩下生字詞了,誰會讀這些詞語?
師:(去掉拼音)拼音沒了,誰還會讀?
師:老師接著變魔術,(去掉熟字)這回誰會讀?
師:老師打亂順序,誰還會讀?
(有層次認讀生字詞)
師:(出示動物和水果的圖片)請你看圖說一說圖上都有哪些事物,不過老師有一個要求,你在說的時候要用上合適的量詞。
(學生一邊說,教師一邊出示相關的數量詞組。)
生:這是一頭黃牛。
師:(出示一頭黃牛)你真了不起,說話真完整,就這樣說。
生:這是一只貓。
師:請你再仔細觀察,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貓?
生:這是一只花貓。
師:對了,用上花字就更具體了。
生:這是一只鳥。
生:這是一群鴨。
師:(指群字)請你讀一讀這個字。
生:老師,你寫錯了,群應該是二聲,你卻寫成了一聲。
師:對不起,老師昨天檢查又檢查,還是出現了錯誤,看來還得再認真些。
(指群上的拼音)我們趕緊把錯誤的音節擦掉,別讓它停留在這兒。
師:(在黑板上出示qun,把群字的生字卡片放在下面)請你借助拼音再讀一讀這個字。(指讀、齊讀,強化記憶。)
生:這是一個桃子。
生:這是幾顆杏子。
生:這是一些杏子。
師:你們說得都對,真了不起。還可以怎么說?
生:一堆杏子。
師:說對了,請你看這個字(指堆),借助拼音讀一讀,認一認。
生:這是一個蘋果。
生:這是一粒紅棗。
生:這是一個紅棗。
師:你們懂得真多,老師告訴你們,紅棗還可以用顆來表示。(出示一顆紅棗)請你們讀一讀。看帶拼音這個字念什么?
生:念顆。
師:現在老師把他們搬家了,搬到哪了呢?
生:搬到卡片上了。
師:對了,看把他們搬家后你還認識不認識。(出示群、堆、顆)
師:(出示群字)這個字有的同學還不太熟悉,請你再認一 認。
師:現在老師把所有的字放在一起,看你還認識嗎?(出示所有的字開火車認讀。)
師:打開書,找到生字表,兩個小組的同學互相考一考,看看有沒有困難。
(師巡視,發現兩個同學“顆、堆、群”還有困難)老師發現有兩個同學這三個字還有困難,我們再教一教他們。
師:生字我們學會了,看看下面的內容你能不能學好。
師:仔細觀察,一頭黃牛,一只花貓比,應該比什么?
生:比大小。
師:出示大小一詞。
師: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用大小來比?
生:人和地球。
生:大人和小孩。
生:地球和宇宙。
生:地球和星球。
師:應該是地球和月球或地球和太陽比,因為有的星球比地球大,有的星球比地球小,這樣就具體、準確了。
師:杏子和桃比,蘋果和棗比,他們是比什么?
生:他們是比多少。
師:比多少比的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來?
生:它們比的是數量。
師:你真了不起,這么難的詞語你都能概括出來。
師:請你們看顆字,生活中我們還可以說一顆什么?
生:一顆種子。
生:一顆沙粒。
生:一顆石頭。
師:石頭還有大有小呢。應該說是一顆石子。
師:想一想天上閃閃的是什么?
生:是一顆顆星星。
師:我們每個人心中跳動的是?
生:一顆心。
師:是一顆火熱的心。
師: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些物體的形狀、形狀,你發現沒發現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它們都很小,圓圓的。
師:是呀,圓圓的、小小的、粒狀的東西都可以。
《識字二·比一比》課堂實錄 篇2
課堂應該有你而更精彩──《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
《比一比》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識字(二)中的一篇識字韻文。描寫的是美麗的農家小院,溫馨的生活場景。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是一種簡單的比較,一種充滿童趣的比較。
一位老師在教學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時,緊扣文章這一語言的特點進行對比朗讀,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學生朗讀情趣高漲。加上黃牛和貓、鴨子和鳥的表演對讀,蘋果和棗、杏子和桃實物比較對讀,瑯瑯上口的韻文,仿佛依稀聽到孩子在院子里誦讀的清脆嗓音。
剛一比較完了杏子和桃時,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比多少剛才已經比過了呀!怎么還比一次?”霎時間,學生、老師都望著他,課堂似乎也變得很不和諧。老師微笑著說,“是呀!大小不也是比了兩次嗎?”那學生還是好奇地望著老師,為了能改變這一窘境,老師和藹地說:“我們還可以一邊拍手一邊來讀一讀,來!你上來和老師合作一下。”老師歡快地和他拍著手,興致勃勃地讀著,但我能看出那位同學還是滿臉的疑惑,怎么也進入不了這情境中。我想:這孩子肯定還在為這一問題疑惑不解呢!
【反思】
仔細推敲,《比一比》這一識字韻文除了這一種對比的語言特點外,其實第一節和第三節,第二節和第四節還有一種對稱美。此時,老師假如能肯定這一學生的問題,讓學生讀讀課文,讓他們來說一說為什么,讓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的對稱美,我想這樣這課堂會因為有他而會更精彩!
因為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生命的歷程,我們應該用動態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語文課堂教學。這里所要涉及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生成的問題。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也呈現出豐富性和多變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此時應根據學生的需求而生成,因勢利導,以學定教,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因有你而精彩;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呈現出一片燦爛的天空。為了處理好教案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努力。
一、拓寬閱讀視野,多角度看教材
文本在解讀時,根據讀者的身份不同、個人境遇不同和對生活的感悟不同,自行發現和建構文本的意義也就不同,所以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應是讀本。作為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會用兩個頭腦多層面地來看文本。首先應該會用學生的身份來閱讀文本。一篇文章,在孩子眼里最感興趣的會是什么?哪些是與他們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哪些是與他們情感世界相通的,引導學生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去閱讀,自己學會閱讀,積極主動地建構文本意義,甚至是創造文本的意義。
再次應該是用教師的身份來閱讀文本。此時,老師關注的應該是哪些是學生不會引起關注,而又應最是值得學習討論的。在課文空白處,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感悟體會,想象說話,然后通過感情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在課文矛盾處,啟發學生去梳理,去思考;在課文余興處引導學生品味、積累。這樣進行多層面的解讀,老師才能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二、提升教學理念,觀念行為同行
其實,縱觀整堂課,教師和學生民主、平等的教學觀念、教學意識還是很強的,整堂課師生始終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進行的,所以,才會出現學生靈光閃現的剎那間。為了把這一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到底,教師還應有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傾聽著的教育”。這一理念強調不僅要讓“學生傾聽教師”,更強調首先要“教師傾聽學生”。教師必須學會多層次地傾聽,聽出學生認識的深淺,聽出學生見解的新穎獨特,聽出學生問題的探討價值。
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一位好的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正是通過傾聽學生,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與疑惑,教師對自己何時參與、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做出決策。作為一個真正的傾聽者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應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滿懷信心和期待地傾聽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才能幫助學生搭建起學習的舞臺,感受到課堂學習中揮灑智慧的樂趣。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也學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讓學生也能聽出這些“不和諧之音”。其實,平時這現象也常見,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于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當老師請一名學生站起來表達時,更多的學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現的機會,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聲嘆氣,有的仍不甘地舉著小手。至于那位發言的同學講了什么內容,又有幾位同學是在注意傾聽的呢?其實,作為學習的伙伴,他們更容易對一些問題引起注意,容易產生共鳴,發現問題,再讓他們之間互相展開討論,更易奏響生命之歌。所以為了把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進行到底,教師必須做到提升教學理念,讓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同行,讓“傾聽著的教育”這一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盡情綻放。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這位老師假如自己能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這一閃光點,只要讓學生分段對比著讀一讀,當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收獲是令人振奮的;假如老師能把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表看法,當他們能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驚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想說,讓我們的課堂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讓我們的課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讓我們的課堂應有這樣的學生而更精彩!